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人的宇宙性是揭开人性之谜的关键。要研究人的宇宙性,就须将人类置于宇宙生命系统之中加以对比研究。神性、兽性、魔性分别为三类不同层次、不同性质宇宙生命的特性,人性乃神性、兽性、魔性的共存体,此可谓人性的“三性共存理论”。优化人性,关键在于:光大神性、节制兽性、灭绝魔性  相似文献   

2.
《人性》一文认为人性是超阶级、超社会的天生的本性,而且其内容是“神性、兽性、魔性的统一”,充满神秘主义唯心主义臆想,与该文宣称要“科学地认知人性”背道而驰。这样的人性论,不但奇特,而且可怕。文中充斥逻辑矛盾,说明作者思维混乱。研究人性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或哲学的方法,但不应该用神学的方法;在哲学地认知人性方面,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法治作为一种法律主治的理念和精神,必然有其内在的文化基础。对人性来源和本质的不同认识,使得东西方走上了“人治”和“法治”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认为人性来源于人的自然本能,因此,对人性的预设就是恶的;而在东方,由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都代代相传着“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思维观念,从而导致了对完美人性的极端推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人性本质的重新认识也开始让我们思考“法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以人性为主,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性:不同的分类所体现的神性。神的特性,形式的神性,灵魂的神性,人的神性。受此影响,亚里士多德的文论也有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神性:关在神,人类赖以产生和掌握技艺的双手乃出于神意,宇宙万物归于美的形式,人之灵魂中的神性制约着文艺活动。  相似文献   

5.
朱湘的诗歌表现出一种悖论色彩,即在其诗作中,既有对生命的热情讴歌,又有对死亡的大声礼赞;前期是古典主义唯关的特色,后期则具有鲜明的现代派色彩;既有对人性悖论的困惑,又有对神性的向往。其诗中频频出现诗神这个概念,在世俗社会中,唯有诗神才是诗人心中的乌托邦,但诗神却在现实社会中遭遇尴尬。  相似文献   

6.
在19世纪西方的现实主义文学中,除了存在世俗人道主义外,还存在基督教人道主义精神,即以上帝的名义对人类进行关爱。而基督教人道主义又包括伦理建构和神性启示两种内涵。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以上帝的名义关怀人,以促进道德完善为己任。而区别在于前者只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而后者所体现的爱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伦理学建构,而是源于人悲剧性处境的先验设定和人有限性的体现的一种神性启示,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具有生存价值论意义的人性提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成就了两个伟大的异质文化现象。"神性"与"自求"是中华传统健身术与古希腊竞技运动的目的之异,"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提供了"和""分"有别的方法论,"写实"与"写意"是两种体育文化的不同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8.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臧焱辛 《科技咨询导报》2012,(23):224-224,226
考琳·麦卡洛在《荆棘鸟》中塑造了拉尔夫神父这一人物形象。他的性格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他人格结构之间的矛盾性上。透过对他神性的"超我";欲望的"本我";煎熬的"自我"三重人格结构的分析,使我们看到现代社会人性与神性的对立依然是制约人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学既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呈现,也是人类在生存困境中所进行的精神突围。在这种精神活动中,始终灌注着自由的理想。西方文学精神发展的历程表明,西方人文主要以“理性观照”和“神性启示”两种方式达成自由。“理性观照”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来求得人的解放与自由,这有理性主义与物体主义两种表现形式;而“神性启示”则在关于人生存的追问中,将人放在超验语境中言说人的存在,它呈现为上帝启示信仰和精神超越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坚守着自己"乡下人"的身份,从乡村中国的视角和价值判断来建构自己的文学及文化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紧密关联的三个方面:带有"五四"启蒙传统的对民族品性的思考与重塑;"乡下人"视角下"城"与"乡"对立所导致的对世俗的躲避和对自然人性的讴歌;基于对"人"更高意义上的关怀,他还对现代文明的弊病做了深刻的思考,庄严地呼唤和谐"神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艺理论视野下的自然观,是从作为文艺研究对象的自然和作为文艺内容与创作方法的自然两个角度,结合西方文论发展史,探寻了西方文艺理论领域对自然涵义认识的发展脉络,以及作为文艺内容和创作方法由古代的一元论到近代自然与人分立,再到现当代的自然内化于人心的辩证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学史中有一个黑袍家族。他们内在神学理念和外在行为举止上的极度相似,已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由于长期受着宗教神学的桎梏,他们形成了独特的双重人性。通过对双重人性的分析,揭示神职人员们在人性与神性的斗争中挣扎的悲剧现实,阐述宗教对人性的迫害。  相似文献   

14.
神话是文学的源头,也是先民原始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形态和艺术创造规律的集中体现。山水诗的出现虽然相对晚近,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理性思维发育,但却是继神话之后在文学创作上大自然的又一次人化。正因为如此,山水诗表现出强烈的神话色彩和感性思维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山水诗获得了极高的审美品格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5.
从学审美的本质和特征、学的审美功能和审丑效应、学美感的传达和接受、学形式和风格的审美情趣、民族宗教与学审美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学审美理论的研究范畴。旨在建构具有民族性、大众性、科学性的学审美理论,使之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本土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随着原始人类对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对美和装饰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装饰艺术造就自然界,与自然界紧密结合。本文以装饰的自然属性为出发点,围绕装饰艺术的自然属性,展开对装饰艺术的涵义,装饰艺术的提炼和理解等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凡·高的自然观包括以下几点:热爱大自然才会发现大自然的美、抓住自然的本质特征进行创作而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从平民的角度观察自然、在表现自然之美的同时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韩非人性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认为人性是自利的,这个观点不是对荀子性恶说的简单模拟,它与性恶论之间存有较深的裂纹,因而撇开荀子,从其它视角思索韩非人性说的理论来源或许更为妥贴,但寻求理论来源不是最终目的,具体讨论韩非人性说的内涵,才是宗旨。  相似文献   

19.
大陆和台湾对峙初期,政治性在文艺领域占据了前所未有的至高地位,大陆文学尤其具有代表性.大陆文学进入新时期之后,台湾文学进入1970年代后,文学的政治性都呈现出一个逐步淡化的过程,文学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