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沈从文的《边城》有着较强的审美功能。《边城》以"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对"现代文明"进行坚强的审美抵抗;《边城》具有"民族寓言"的文化品质,凭借"乌托邦"式的审美意象建构、"余音绕梁"的艺术韵味和"东方情调"的永恒魅力,对"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创伤进行有效的审美修复,同时,它又以"供奉人性"的精神旨向对现实的世俗社会进行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乡下人"这一观念绝非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所建构的宗法制"乡村文化",而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存.其"乡下人"具体包涵二个内容,一是野性的生命,一是自由的性爱."野性的生命"主要以水手这一形象为载体,"自由的性爱"主要以翠翠等湘西女性,包括湘西妓女形象为载体.  相似文献   

3.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近代都市发展过程中的"乡下人进城"现象,在古典小说原有写作模式的基础上做了主题的扩展,增加了对"乡下人进城"后文化价值体系崩塌和心灵迷失堕落过程的记叙,揭露都市文化的畸形与病态,并为"乡下人进城"这一行为赋予城乡文明冲突的内涵,开创了近现代文学中"乡下人进城"叙事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理论已成为数学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数学建构学说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本文针对《高等代数》的教学,进行各种教学改革试验,使学生建构起《高等代数》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与生命体验,虽进入现代都市却感到格格不入,处于“在而不属于”的状态,始终觉得自己是个“乡下人”,对城市生活感到厌倦。同时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激变和社会地位的变动,使得沈从文对自己的文化归属与文化本质特征始终处于一种追寻和确认的过程之中,陷入文化身份的矛盾与焦虑,文化身份体现出明显的建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孔子认为德性是情感受到教化所产生的一种优良的品质,并由此建构起其德性理论.拟从传统与生活两个层面,通过对"智"、"仁"、"勇"三达德和忠恕之道的分析,阐述孔子德性理论.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外交仍有一些基于自身文化传统的思维定势,如政治价值观上的整体思维、政治分析中的类比方法、政治认知方式中的"家国观"、政治发展方式上的"变法"形式等.它们可能与以美国为主导的现有国际制度建构思路和国际组织操作方式发生对峙甚至冲撞.借用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的审阅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正视和预知自己的思维惯性和处事模式,尽可能避免频繁的外交冲突和误解.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文章尝试深入剖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使我们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城乡书写中,"苦难"并非"乡下人进城"唯一的叙事姿态."十七年"时期的进城乡下人,以改造者的身份骄傲地栖居于城市,但随着新时期之后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演,城市继现代左翼文学之后再次成为进城乡下人悲剧的衍生地.工人地位的失落、市民身份的缺失以及物质条件的贫乏,都是当代城市异乡者"苦难"寓言生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社会法学是一种以社会学为视角研究法学的方法。其法律观有助于建构以"活的法"为重点的法治体系,有益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建设,也有利于重构以法律实用主义为视角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创造了一个富于“人性美”的湘西世界,但这个“人性美”的世界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一个不断丰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前期以《柏子》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是压抑苦闷、焦虑时期的产物,关注的是湘西人强悍、直露表达性爱的方式,表现了人性“真”的一面。后期《边城》是他的思想成熟之作,是作者确立了文化人的身份和认同了士大夫价值体系之后,关注到湘西人含蓄内敛的“善”所蕴涵的美,达到了“人性美”的极致。沈从文文化身份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并导致了作品的审美价值由直露向含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乡土文化中的人性美——《边城》艺术特色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分析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都市生活中乡土文化相遇相撞,更真实地从“爱”和“悲”两个方面来揭示人性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现代诗风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在新诗坛由“革命期”向“建设期”过渡的时期开始现代诗写作。他的现代诗大多以“我”为主,更多地触及个体的城市生存体验。虽然他的诗在诗艺上略显简单,但他的这些诗歌为我们打开了沈从文作为文学大师的另一面风景。在大量的情诗之外,他还写了不少抒发个人命运感受、讴歌自然与生命、批判都市生活以及记录自己病中思情的诗歌。  相似文献   

14.
表现人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他在小说中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边民扭曲变形人性的忧患以及对都市现代“文明人”人性沦丧的批判。作者有意让这几种人性形成对比,以“乡下人”的眼光来歌颂人性的美好,批判人性丑恶。  相似文献   

15.
鱼是沈从文在小说中反复描写的一种动物。沈从文在其创作中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种类的鱼,形式多样的捕鱼方法和不同的食鱼方式。沈从文小说中的众多鱼意象或是男女性爱的媒介,表达了作者对"爱"与"美"的追求;或是快乐童年的守护,释放了作者在城市中的压抑情绪;或是自然人性的寄托,赋予了作者欲以湘西的自然人性来拯救民族颓废的愿望。沈从文如此喜欢写鱼与其受到湘西自然山水和早期经验的影响,被湘黔地区苗族鱼图腾孑遗所感染和自觉吸收中华鱼文化应用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人格是热爱生命、对战争有所反感的,他从人性的、文化的角度研究战争,反省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在湘西土著部队五年的士兵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呼唤人们抗击战争对人的奴役,亦即必须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信守精神自由,追求在“美·爱与神”中实现人格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与梭罗这两位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东西方作家在其文本世界里分享着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然而,二者对自然与生命的价值取向,对欲望的不同理解又凸显出民族文化的异质特征。沈从文尚美、敬神、重人欲;梭罗崇真、倡简、轻人欲。前者受纵情恣肆、厚巫、好祀充满浪漫主义情趣的楚文化的浸润,后者受简朴、内省、克制颇有实用主义意味的清教思想的熏染。因此,二者的文学文本体现出看似相同其实迥异的价值内容。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创作中喜欢用"三"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道家的宇宙模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从尚"三"特征出发,探讨沈从文创作的影响,本文考察道家文化从而进一步挖掘沈从文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李蕾 《南昌高专学报》2012,27(3):34-35,37
水在沈从文的生命与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沈从文作品《边城》中湘西水世界的景美、人善、情真几个方面揭示沈从文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