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把"创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要把创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充分显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的重要地位,在建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形态中突出创新,就是因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和实践、认识、真理等同样重要的位置,离开创新,我们就无法全面,准确、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因此,现行的哲学教科书要在认识论部分对创新进行“立章设节”和“渗进融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产生 ,是伟大的哲学变革和理论创新 ,它必然引发共产主义者的革命实践和实践创新 ,并导致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和新世界的产生。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以他们在哲学上的理论创新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不仅是对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 ,并且在哲学上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它为知识创新、科技发展时代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研究指引了正确方向 ,开辟了新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3.
创新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遵循思维规律,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新结论的认识过程,邓小平理论深刻地蕴涵着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我国实际出发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创新思维,高校学报作为反映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科研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要在世纪之交全民族创新特别是科研创新中走在前面,编辑人员不仅要认真学习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而且要自觉掌握邓小平研究和解决实际 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特别是注意结合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对提高学报水平的迫切要求,切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实施创新手段,这样高校学报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自身质量,完成肩负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4.
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个庞杂的理论体系,不仅具有作为辩证法的理论意义,还是一种认识论,即以探讨思维方法和概念理论为主要内容的“辩证法”。“否定的辩证法”的矛头直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其中蕴涵比较深刻的思想,但某些观点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5.
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文艺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文艺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一系列思维误区。从思维方式的主导方面和基本方面来说,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别。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宏观、辩证、综合、创新的思维方式,是实现文艺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文章从教育学、心理学、认识论、教学实践等不同角度初步探讨了在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运用创新思维发展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必然结果,标志着我们党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和创新思维的正式确立,运用创新思维考量,不仅体现着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体现着重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确定论文选题方向,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需解决的难题,采用循规和越轨的创新思维方法,找到解决难题的突破口和方法,确定采用实践的方式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本文是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科技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论文选题中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9.
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在知识的获取后,还是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要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社会活动,是不是就是素质教育?文章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心理品质的形成,创新目标的确定、完成和验证等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证了创新能力培养的一般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如何发生发展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的学说。从古代认识论发展到近代认识论,马克思从根本上结束了以往人类认识史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论传统,开创了认识论的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实践视角的解读是从真正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实质的把握。基于实践视角对真、善、美进行理解与研究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是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2.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与"自然"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里程:1)"我们"与"自然"的浑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朴素的和谐性质,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感性的和谐"状态之中.隐含有"自然性的人类中心"思想.2)"我们"与"自然"的分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改造、控制自然的性质,表现为"征服性的人类中心主义".3)"我们"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理性的和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创新的和谐性质,追求一种"共荣性的人类中心"价值观念,在此达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所体现和追求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9.
调查发现,修辞学上的tenor和vehicle在文献中的译名比较混乱.原因有二:译者不了解汉语中已经存在现有的名称;常用的非专业性英汉和汉英词典均没有收录tenor和vehicle的修辞含义.因此认为,tenor和vehicle的译名宜统一为"本体"和"喻体";译者有必要提高汉语水平,以便在需要时能随时调动母语中现有的表达方式;一些大众熟悉的常用术语应该被收录进常用非专业性英汉和汉英词典.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