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验以桔皮为研究对象,采用乙醇加热提取桔皮色素,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选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料液比、浸提温度、乙醇浓度、浸提时间这4个单因素的影响顺序为料液比浸提温度乙醇浓度浸提时间,最优提取条件:温度45℃,料液比1∶7,乙醇浓度70%,时间3.5h。通过对此实验的研究,为开发利用以桔皮为原料来提取天然色素,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桂花色素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桂花为原料,进行色素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对浸提剂、乙醇浓度、料液比、萃取时间及萃取温度这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乙醇为最佳浸提剂,最大吸收波峰为330nm。桂花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85%的乙醇、料液比1:15、萃取时间80min、萃取温度80℃;在此工艺条件下,测得桂花色素的吸光度值为1.424。  相似文献   

3.
采用正交实验法探讨穿心连内酯的提取工艺,以提取的内酯量为参考指标,考察了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影响因素。确定影响穿心莲内酯提取率的因素大小顺序为: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其最佳工艺条件为:60℃下,用1500mL75%的乙醇对100g穿心莲进行浸提2h,得622mg穿心莲内酯。  相似文献   

4.
以油茶籽粕为原料,采用超声-水浸提法提取茶皂素,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法,探讨了茶籽粕颗粒粒度、料液比、超声浸提时间和超声浸提温度四个因素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茶籽粕颗粒粒度、超声提取时间和超声提取温度对茶皂素得率均有极显著影响,料液比对茶皂素得率有显著影响.其较佳提取条件为:茶籽粕颗粒粒度为60~100目,料液比为1∶9,超声提取时间为40 min,超声提取温度为50℃,此条件下茶皂素得率为21.32%.测定水提得到的茶皂素溶液的表面张力,并对应用茶皂素水溶液生产绿色天然的日化产品进行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5.
利用香蕉加工场生产加工的废料香蕉皮提取天然产物香蕉多酚,并对影响香蕉多酚提取率的因素,如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乙醇浓度、浸提次数、烘干温度等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香蕉皮的最佳烘干温度为50℃;最佳提取条件为:95%的乙醇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8,浸提温度为40℃,浸提2次,一次浸提最佳时间为3 h,二次浸提最佳时间为0.5 h.  相似文献   

6.
选用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对高粱中总黄酮进行提取,研究乙醇浓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对高粱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了高粱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乙醇浓度为65%,80℃下浸提2 h,料液比为6∶100.此工艺下提取的高粱黄酮含量为0.54%.  相似文献   

7.
超声波法从茶叶中提取苯多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以陈年绿茶为原料,用超声波法提取茶多酚,并以常温浸提做比较,分别改变提取剂的浓度、体积、酸度、提取时间及料液比对产品提取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70%乙醇作浸提剂,pH值为1~2,当浸提时间40min及料液比为1:10。两次超声辐射浸提后提取率为89.29/6,该法与常规溶剂提取法相比,具有提取温度低,产品得率高,氧化损耗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迎春花多糖的提取工艺,考察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液料比4个因素对迎春花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确立了迎春花多糖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40:1,浸提温度为70℃,回流提取3次,提取时间为每次40min.  相似文献   

9.
石榴花红色素是一种优质的天然红色索,在医药、食品、轻工业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以石榴花作为原料,对石榴花红色素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了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浸提溶剂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石榴花红色素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榴花红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500nm,从石榴花中提取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以pH(2~3)的50%的乙醇为浸提剂、浸提温度为40℃、提取时间3h、料液比为1:10、提取次数4次。  相似文献   

10.
苦瓜皂甙的提取过程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了苦瓜皂甙的提取工艺和测定方法.以苦瓜皂甙中主要成分Mordicoside A为对照,采用分光光度法对苦瓜中皂甙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以提取温度、浸泡时间、乙醇的质量分数和料液比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苦瓜中皂甙进行了提取务件优化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6h,乙醇质量分数为70%及料液比1:5为最佳提取条件.苦瓜皂甙粗品的提取率为苦瓜干粉的0.052%,其中皂甙的质量分数为43.333%.  相似文献   

11.
茶果粗脂肪及粗皂甙积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茶果在成熟过程中粗皂甙及粗脂肪的积累情况。果皮中粗皂甙积累较为缓慢,在果实成熟期含量为12.4%。果皮中粗脂肪的含量一直很低。种子干重在7、8、9三个月中增加较快。种子中粗皂甙和粗脂肪的含量在8、9二个月中增长最多,此期是茶果成熟的关键时期。茶果成熟度与粗脂肪及粗皂甙的含量关系很大,在果实成熟时,它们的含量较高。研究表明.茶果采收的最佳时间应为十月的最后一周。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茶皂素灭杀害虫效果和对枯萎病原真菌的抑菌能力,采用浸液杀虫法和土壤杀虫法测定不同浓度的茶皂素对于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采用叶片药膜法考察茶皂素对小菜蛾拒食效果与毒力效应,采用平板法考察茶皂素对于枯萎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浸液杀虫法灭杀蚯蚓的有效茶皂素浓度为0.3 mg/mL,土壤杀虫法7 d内的LD50为0.8 mg/mL;茶皂素对于小菜蛾主要是拒食作用;高浓度试药(>0.39 mg/mL)的茶皂素对枯萎病原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溴酸钾法测定茶皂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讨了以溴酸钾法测定茶皂素的最优测定条件,并测得香波中茶皂素含量7—20mg/ml范围的回收率为102—105%,变异系数为1.2—2.1%。  相似文献   

14.
茶皂素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茶皂素的来源、提取工艺、结构和特性,主要介绍了茶皂素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作为基质成分,茶皂素可以用于洗发香波、天然草本洗发露、防晒消炎润肤膏、沐浴液等,它不仅具有良好的乳化、发泡、分散、渗透、润滑等活性作用,而且还具有消炎、镇痛、杀菌、止痒等药理作用.同时介绍了茶皂素在化妆品及纺织品洗涤、医药和农药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高茶皂素的纯度和质量,扩展其应用范围,将市售的粗茶皂素配制成5%的水溶液,采用国产聚苯乙烯型树脂在pH=4进行吸附处理。0.1%氢氧化钠水溶液脱除被吸附的杂质和色素,以80%的甲醇为洗脱液,减压蒸馏回收甲醇,将残留物浓缩烘干,得到纯度95.1%、泡沫的罗氏迈尔高度达181 mm,溶血指数为1∶75000的产品。此茶皂素的纯化方法所用树脂选择性强,吸附量大,解吸和吸附容易,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生产周期短,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的茶皂素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的茶皂素提取方法,并从乙醇浓度、提取剂用量、回流时间、皂素沉淀剂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本法具有工艺简单、产品收率及纯度均较好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一些有机物,如丙酮,酚,染料和茶皂角甙的光催化降解,结果表明:酚的降解与文献报导的情况基本相同,在催化剂TiO2的作用下,紫外光能有效降解纺织厂的印染废水中的染料;金属化合物对光降解反应具有很大影响;还首次试验了用光催化原理消除茶皂甙中有毒溶血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茶叶功效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茶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健康饮料之一,茶叶中含有茶蛋白、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茶叶皂甙等多种功效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血栓、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氧化、抗菌和抗辐射等生理功能,作为保健食品和药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笔者对茶叶中主要功效成分的作用及其提取工艺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茶籽皂素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茶籽皂素的生产工艺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对现有“乙醇法”工艺进行了改进,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出了最佳生产工艺条件,制得了质量较高的产品  相似文献   

20.
酱油发酵过程中大豆皂苷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脱脂大豆为原则,研究大豆皂苷的提取及酱油发酵过程中大豆皂苷的变化。大豆皂苷采用乙醇浸提、正丁醇萃取、丙酮沉淀的方法提取,再用D101树脂柱纯化;用沪酿3042曲子发酵酱油。通过薄层层析法(TLC)、紫外光谱法(UV)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3种方法分别研究发酵6、18、24及36d样品中大豆皂苷含量及组成的变化;测定了酱油曲子中的7种酶活性。结果表明,酱油曲子中α-D-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最大,α-L鼠李糖苷酶的活性最小。在酱油发酵过程中,大豆皂苷中的某些高糖链组分被降解为低糖链组分,并且在30d以内大豆皂苷的含量逐渐增加,30d以后又开始减少;因此可以通过控制酱油的发酵天数和来控制其中大豆皂苷的含量,得到对人们健康更有利的富含低糖链大豆皂苷的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