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5 毫秒
1.
<正>作者在福建洋口林场对11个杉木产地试验的实际例子进行了研究,试图说明随机区组少株小区中最优株在统计分析上的应用。研究结果如下: (1)四年来,我们应用小区中的最优株和小区平均数作为统计单元,其所求得的11个杉木产地的秩次基本上是相同的,其秩次相关系数是:0.9807(76年),0.9913(77年),0.9909(78年),0.9947(79年)。以上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01的显著平准。 (2)四年来,各小区中最优株生长量的位次变异很小,这种变异只局限于第1与第2位往返变化,从未发生优株由第]位变为第3位或第4位。 (3)用两种统计单元,所求得的11个杉木产地间的期望均方值是逐年接近的。 (4)通过调整,用最优株作为统计单元所求得的11个杉木产地的遗传力和遗传增益,同样可以对试验结果作出切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2.
<正>半同胞子代测定的研究于1972年开始,在1977年完成。从这些研究的结果看出,在45个家系之间苗期高生长量在1%平准上是非常显著的。 遗传型×环境互作(GEI)表现的经验值,可借助于互变量的分析来计算。家系×年分(7.39%)、家系×地点(7.36%)和家系×地点×年分(19.91%)的高的方差分量百分率,表现了杉木的GEI是十分显著的。 在杉木育种程序中,应用半同胞子代测验,检验GEI类型是完全可能的。 根据遗传稳定性研究的结果,该种子园内这些家系可分为四种类型:“速生—稳定型”、“中等—稳定”,“变化的”和慢生型”。  相似文献   

3.
杉木遗传多态性与多基因位点遗传结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分析杉木16个群体的自由授粉种子胚乳蛋白质24个同功酶基因位点遗传多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估计了遗传多态性与多基因位点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多态性位点占88.00%,每个位点平均有3个等位基因,期望杂合率为0.394;遗传多态性呈随机分布,但有7个位点等位基因频率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遗传多态性的6%归因于群体间的分化,94%属于群体内变异;16个群体中有15个存在双位点配子不平衡,大多数群体中明显存在高阶(两个基因位点以上)配子不平衡现象;配子不平衡与地理、气候因子之间相关呈随机分布。奠基者效应、群体的再分化、分布区内环境多样性以及2000多年人工栽培历史,均是产生和保持杉木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杉木种源酯酶同工酶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杉木是我国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分布广,生长快,材质好,产量高,在木材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对杉木种源遗传变异的研究很少。陈岳武等(1980)报道了杉木11个产地的遗传变异。同工酶是衡量林木天然群体中遗传变异有效的方法之一,亦可作为研究树木亲缘关系及起源的一个指标。J-ch·Yang等(1977)研究了从温哥华岛至加利福尼亚一线的花旗松9个产地的酯酶、亮氨酸氨肽酶和谷草转氨酶同工酶的变异。日本林业试验  相似文献   

5.
白洋淀乌鳢线粒体D-Loop区序列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白洋淀野生鸟鳢(Channa argu)群体和养殖乌鳢群体62个样本.运用PCR技术对该62个样本的线粒体D-Loop区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得到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线粒体D-Loop区片段中,T,C,A和G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8.14%,22.36%,34.38%和15.12%,A+T的含量(62.52%)高于G+C含量(37.48%),具有明显的碱基组成偏向性.共检测到112个变异位点,占全部序列的12.3%,检测到单倍型9种,单倍型多样性(Hd)为0.783,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54 09,2个群体的遗传距离为0~0.12,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943 44,基因流(Nm)为0.014 99.基于线粒体D-Loop区序列的研究表明:野生乌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低,同时2群体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杉木育种群体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的育种群体中,维持合理的遗传多样性和清晰的遗传背景,是长周期、多世代遗传改良采用的核心策略之一。基于基因组分子标记,利用自主开发的52对杉木SSR引物,对国家级杉木种质资源库保存的遗传材料——杉木第1代遗传改良收集的93份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2对SSR引物在93份材料中共检测到254个等位变异,等位变异范围为2~8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88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32个,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43,平均Nei’s多样性指数为0.50,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98,这5个评价遗传多样性水平的指标具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不同引物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观察杂合度、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等均表明杉木育种群体中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其变异系数分别为24.88%、44.75%、34.20%、34.89%和33.59%。93份种质资源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为0.693 3,变化范围为0.490 0~0.919 3; 遗传距离的平均值0.370 3,变化范围为0.086 3~0.713 4。当距离阀值为20时,可将杉木第1代育种群体中的93份种质资源划分为5大类; 当距离阀值为15时,第5大类的77份种质资源可细分为16个亚类。SSR分子标记聚类的结果可为种质资源的管理及提高育种效率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杉木两水平双列杂交亲本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两套杉木亲本在种源和个体两水平的双列杂交试验进行了遗传分析,其中试验A选取的亲本材料主要来自于杉木的中心产区,主要生长性状经过了一般配合力测定,具有较高的遗传改良水平;试验B选取的亲本材料大部分来自于杉木的边缘产区,遗传改良程度较低。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杉中源间杂交组合生长量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主要受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影响;在个体水平上,试验A中一般配合力方差小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试验B中则相反因此  相似文献   

8.
利用RAPD分子标记研究了杉木第二代育种群体内 3 0个杂交亲本和第三代育种群体中 1 82个个体的遗传变异 ,并结合第二代育种群体内 3 0个杂交亲本部分双列杂交子代的生长表现 ,研究了亲本间遗传变异与子代生长的相关关系 ,探讨了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杉木杂交亲本选配的可行性。结果如下 :(1 )杉木第二代育种群体内 3 0个杂交亲本间遗传变异较大 ,多态性位点比例达 66.9% ,杂交亲本间最大遗传距离为0 .662 1 (福建洋 3 9与江西上 2 6及福建洋 3 9与江西全 1 2 ) ,最小仅为 0 .0 82 2 (浙江浙 0 1与江西上 2 6) ,平均遗传距离为0 .4 90 9,通过…  相似文献   

9.
林木群体遗传分化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揭示了群体遗传分化度量FST与典型相关分析有一定内在联系,进而指出了以往广泛采用的FST方法在区分遗传群体时的弱点,从理论上证实了多元分析方法是研究群体遗传变异分布的有效方法。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杉木分布区内16个群体的22个同功酶基因位点数据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杉木群体较为详细的遗传变异分布模式,从而揭示了杉木群体间也存在较高程度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0.
杉木杂种群体分子框架遗传连锁图初报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利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子遗传标记-RAPD,以杉木J0和F11两个亲本杂交形成的F1群体为作图群体,从10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78个引物,对78个F1群体及双亲样本进行了RAPD扩增,共获得129个RAPD标记,首次构建了杉木分子遗传连锁框架图,其中J0亲本包含8个连锁群,标记覆盖的基因组总长度约为595.2cM,F11亲本包含4个连锁群,标记覆盖的基因组总长度约为315.3cM。129个RAPD标记中偏分离标记占14.7%。本图谱为构建饱和的杉木分子遗传图谱提供了框架结构,为进一步开展杉木分子遗传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研究采用EST-SSR分子标记对全国不同杉木种源区的42个代表性种源进行了地理种源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杉木种源水平上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实验使用15个EST-SSR引物扩增出17个位点,共有52个多态性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具3.058 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座位的PIC为0.296。相对其他研究,该研究利用SSR标记在每位点检测到更多的遗传变异信息。以遗传距离10作为阀值时,42个杉木种源聚类分析可知,除了福建永春碧卿(编号2)和广西浦北(编号16)种源自成一类外,其他40个种源按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地理分布被聚为四大类群,与以往的杉木种子区划研究结果有较高的吻合度。同时,研究也检测到SSR分子标记的等位基因频率在四大类群间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而且这些标记大多位于与植物抗逆性相关的功能基因的编码区域内。因此,笔者推测杉木的地理变异可能与这些基因的等位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2.
选用40个随机引物对杉木属的两个种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Hook)和德昌杉木(CunninghamiaunicanaliculataD.Y.WangetH.L.Liu)进行了RAPD分析,在两个杉木种中共获得了182个RAPD位点,其中98个为多态位点.多态位点达到53.84%.两个杉木种的遗传相似度S=0.64418,它们的遗传距离为0.355802.杉木与德昌杉木的遗传相似度略低于我们所作的大陆其它杉木种源区间的平均遗传相似度.从两个种间的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来看,将德昌杉木单独定为一个新种是不确切的,作者赞成将德昌杉木认定为一个地方居群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福建南靖和三明试验点,对来自福建、湖南、江西、贵州、广东和浙江6省的11个福建柏种源进行种源试验。通过对5年生试验林的调查和观测分析发现,福建柏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福建柏树高、胸径、地径、材积生长在种源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这些性状具有中等以上的遗传力,其变异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福建柏种源问可能存在随机变异,种源生长的好坏与种源所在地的地理、气候因子间相关不密切。在变异分析的基础上,对参试种源进行选择,从南靖点种源试验林中选出江西上犹、福建龙岩和贵州黎平等3个优良种源、Nz001等14个优良个体,从三明点种源试验林中选出湖南道县和贵州黎平等2个优良种源、Sz001等14个优良个体。这些遗传材料,可用作无性繁殖的母株、种子园的建园材料或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25年生马尾松种源、地点、林分3水平子代试验林为研究材料,从表型、遗传变异两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马尾松遗传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采用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结构分析,使用Arlequin 3.5软件依据线性模型估算各层次变异的相对分量。以SAS分析软件依据线性模型对林分生长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4因素嵌套模型估算各层次变异的相对分量。【结果】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及种源内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2.56%,种源内不同地点间的变异占1.66%,地点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则占总变异的95.78%。生长表型数据分析结果同样显示胸径与材积性状在种源间、种源内地点间、同一地点的优良林分与普通林分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分子方差分析与生长性状表型数据方差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广西马尾松的主要遗传变异存在于林分内个体间。因此在优良种源中开展优良单株选择可以获得更好的改良效果。该结论对于马尾松遗传育种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时期广西马尾松优良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乡土树种,近30年来,受人为干扰和破坏十分严重。为了解目前广西马尾松天然遗传资源现状,评价当前种质资源收集对遗传多样性保护的有效程度,采用SSR标记对3个时期收集的广西马尾松3个优良种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马尾松桐棉种源群体的Shannon 多样性指数(I)为 0.64,观测杂合度(Ho)为 0.35,期望杂合度(He)为 0.36; 古蓬种源群体Shannon 多样性指数(I)为 0.53,Ho为 0.36, He为 0.32。说明广西马尾松遗传多样性仍处于较高水平。将3个种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对比,发现桐棉种源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古蓬种源次之,云开大山种源相对较低。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4,Wright固定指数(FST)平均值为0.026,基因流(Nm)大小为9.56,说明3个种源间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群体间基因交流顺畅。将不同时期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桐棉种源在18 a内 Shannon 多样性指数(I)下降了5%、期望杂合度(He)下降了10%; 古蓬种源Shannon 多样性指数下降了13%、期望杂合度(He)下降了14%。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尾松天然资源受到人为干扰愈来愈强烈,遗传多样性正逐步丧失,急需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福建柏种源苗期生长和根系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3个育苗点对来自福建、湖南等6个省的16个福建柏种源种子进行了首次种源的育苗试验。苗期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种内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苗高、地径及部分根系性状在种源间大都有显或极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与遗传因素的制约有关,这将为开展福建柏优良种源选择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目前收集的濒危树种降香黄檀种源的生长和材性性状差异,为广东地区降香黄檀造林提供优良种源。【方法】 对广东省阳江市11年生降香黄檀种源试验林进行调查分析,观测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木材基本密度和心材比率,在生长和材性性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性状与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并依据聚类和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进行早期速生优质种源选择。【结果】 8个种源降香黄檀各性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材积和心材比率在种源间的差异最大。胸径和单株材积在种源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P < 0.01)水平,其余3个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P < 0.05)。降香黄檀各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心材比率与胸径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 P < 0.01)。降香黄檀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变异主要受种源地年降雨量和年均气温影响,来自年降雨量较少、气温较低地区的降香黄檀种源,其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量较大,木材基本密度较大,心材比率也较高。依据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将8个种源大致划分为具有明显地理格局的两类:一类为东部沿海种源,另一类为中西部山脉种源。 【结论】 降香黄檀的遗传分化与年降雨量和年均气温均有一定的关系。初步挑选出生长快、材质优,心材比率高的白沙种源可作为适宜广东地区造林的降香黄檀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揭示不同种源樟子松在帽儿山地区的生长差异性,选择出优良种源。【方法】以1981年采种、1982年育苗、1984年春造林到帽儿山地区的高峰、图强、卡伦山、红花尔基、罕达盖、金山、阿尔山等7个种源31年生樟子松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樟子松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年轮宽度及保存率等6个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选择优良种源。【结果】种源间胸径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材积和冠幅达到显著差异(P<0.05),树高没有显著差异(P>0.05); 区组间各性状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图强种源的年轮宽度最大(3.69 mm),保存率则最小(56.67%); 不同种源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及年轮宽度与原产地地理气候因子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樟子松种源各性状地理变异模式不明显,而保存率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P<0.05); 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图强种源综合指数得分最高(2.972)。【结论】31年生樟子松人工林生长性状不同种源之间存在差异,红花尔基、高峰种源生长较好; 图强种源表现最好,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种源试验试点效应与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选自全国的23个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种源,在七个测试点进行了生长性状的稳定性评定和试点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测试点间和种源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在结合种源稳定性分析中,参试的23个种源,可划分成四个类型:高产稳定型,只有P_6一个种源;高产非稳定型,包括八个种源;低产稳定型,包括十二个种源;低产不稳定型,包括P_1和P_22两个种源。又由于种源与地点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所以同一种源在不同试验点表现也有明显差异,通过适宜性分析确定了各种源最适宜种植的场点。七个试点对种源判别能力分析表明,以L_5、L_6具有较强的判别优良基因型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