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牛至油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植物病原真菌水稻稻瘟病菌、松赤枯病菌、玉米纹枯病菌、玉米弯胞杆菌、小麦赤霉病菌、胶胞炭疽病菌为实验菌,检测了牛至油的抗真菌活性.结果表明:0·4μL/mL(最低抑制浓度(MIC))的牛至油就能完全抑制所有供试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半抑制浓度(IC50)和相对抑制率显示,牛至油对小麦赤霉病菌、玉米弯胞杆菌、松赤枯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水稻稻瘟病菌,最弱是胶胞炭疽病菌、玉米纹枯病菌.  相似文献   

2.
酰胺类化合物是最重要的农用杀菌剂之一.为了获得具有高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新型酰胺类化合物,本论文设计、合成了20种结构新颖的含二芳胺结构的2-甲基-3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并通过了1 H NMR的结构确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抗四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表现出显著抑菌效果.化合物1i对油菜菌核病菌的EC50值为1.9229mg/L,优于商品杀菌剂啶酰菌胺(2.6736mg/L)和先导杀菌剂甲呋酰胺(9.9667mg/L),显示出较好的抗菌活性,为进一步以此类新型杀菌剂进行先导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酰胺类化合物是最重要的农用杀菌剂之一. 为了获得具有高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新型酰胺类化合物,本论文设计、合成了20种结构新颖的含二芳胺结构的2-甲基-3-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并通过了1H NMR的结构确定.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抗四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表现出显著抑菌效果. 化合物1i对油菜菌核病菌的EC50值为1.9229 mg/L,优于商品杀菌剂啶酰菌胺(2.6736 mg/L)和先导杀菌剂甲呋酰胺(9.9667 mg/L),显示出较好的抗菌活性,为进一步以此类新型杀菌剂进行先导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披针叶黄华中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物质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从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 R.Brown)的种子中分离得到一种液体生物碱,经物理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为鹰爪豆碱。生测结果表明,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孢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灰葡萄孢菌(Botryis cinerea)和松枯消病菌(Sphaeropsis sapinea)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其EC50分别为26和22μg/mL。75%百菌清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孢子的萌发也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58(杉木猝倒病菌)、19(龙竹霉变孢菌)、0.8(松枯梢病菌)、4(灰葡萄孢菌)μg/mL。鹰爪豆碱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生测结果表明,其抑制作用较上述孢子弱。  相似文献   

5.
壳寡糖抑制植物病原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研究了平均分子量500~2000的壳寡糖对棉花炭疽病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等植物病原 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Xanrthmonas oryzae)、马铃薯环腐病菌(Clavibacter michganensis)、棉花角斑病(Xathomonas campestris)等植物病原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分  相似文献   

6.
为寻找高活性抑菌化合物,20种以杀菌剂甲呋酰胺为结构基础的新型2-甲基-3-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经过设计并合成,它们的结构已通过氢核磁确定.接着,选取5种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病原真菌(水稻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番茄绵腐病菌、苹果轮纹病菌)作为供试菌种,采用生长速率法对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初步筛选.结果表明:在浓度为20mg/L时,化合物1e,1f,2a,2b和2f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校正抑菌率分别为88.6%、74.5%、78.5%、78.7%和73.1%,优于阳性对照甲呋酰胺(70.5%).进一步对5种化合物抑制水稻纹枯病菌有效中浓度(EC_(50))的测定,发现化合物1e的EC_(50)值为2.824mg/L,优于阳性对照杀菌剂甲呋酰胺(EC_(50)=7.691mg/L).表明化合物1e对水稻纹枯病菌抑菌活性最强,可作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7.
丹皮酚的磺化、产物鉴定及抑菌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水蒸气蒸馏法从牡丹皮中提取丹皮酚;用浓硫酸、发烟硫酸磺化丹皮酚,得产物丹皮酚磺酸钠,并通过HPLC、TLC、FTIR、UV检测鉴定其理化性质;对丹皮酚、丹皮酚磺酸钠进行了初步的抑制植物病原细菌和真菌的试验,发现其对稻细条斑病菌(简称RS105)、青枯病菌、苹果斑枯病菌、玉米纹枯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由乙二醇与氢化诺卜基氯作用得到氢化诺卜基羟乙基醚,后者与4种卤代烷反应制得4种氢化诺卜基羟乙基醚的烷基醚,得率和纯度均在90%以上.用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等方法表征了5个化合物的结构,并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5个化合物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药液浓度为500 mg·L-1下5个化合物对所选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2对辣椒菌核病菌,化合物3d对水稻纹枯病菌抑菌率均达到100%,化合物2、3a、3c对辣椒疫霉病菌抑菌率达到95%以上,所有化合物对毛竹枯梢病菌的抑菌率都能达到89%以上.化合物2、3a、3b对拟茎点霉菌,化合物2、3a、3c对油茶炭疽病菌,化合物3c对猕猴桃果实拟茎点霉菌抑菌率均达到79%以上,超过同浓度下的百菌清对相应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  相似文献   

9.
将E型莰烯醛与盐酸羟胺在碳酸钠作用下反应合成了E型莰烯醛肟,将E型莰烯醛肟用乙酸酐脱水得到E型莰烯腈,产品得率和纯化均在90%以上.产物结构均经MS和NMR分析方法进行了表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将E型莰烯醛肟和莰烯腈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进行了抑制活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在药液质量浓度为500 mg?L-1时,E型莰烯醛肟对油茶炭疽病菌(GlomerellaCingulata,A)、玉米赤霉病菌(Gibberellazeae,B)、梨链格孢菌(Alternariakikuchiana,C)、辣椒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D)、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E)、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F)、毛竹枯梢病菌(Ceratosphaeriaphyllostachydis,G)、猕猴桃果实拟茎点霉(Botryisphariadothide,H)、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richumgloeosporioides,K)的抑制率均达100%; E型莰烯腈对所试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高于98.5%,多数为100%.当药液质量浓度为250 mg?L-1时,E型莰烯醛肟对A、B、E、F、G、H、K等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仍达95%以上.抑制效果超过甚至远超过百菌清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吡唑酰胺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化合物,为了发现更高活性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9个结构新颖的N-取代苯基-5-三氟甲基-4-吡唑酰胺类化合物。采用生长速率法,测试了化合物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辣椒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茄子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和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抑制活性。初步生物活性表明:在100μg/m L浓度下,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测试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5d对茄子黄萎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1.5%和65.8%,为进一步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为了向田间防治烟草赤星病提供高效、安全的杀菌剂,在室内研究了4种杀菌剂对赤星病病原菌的毒力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杀菌剂对烟草赤星病菌丝的生长抑制效果不同。40%的菌核净WP EC50值为29.84 mg/L,抑制效果最好;50%的腈菌三唑酮EC和10%多抗霉素B WP次之,其EC50分别为33.01 mg/L和30.02 mg/L;10%的多抗霉素(宝丽安)WP的抑制效果最差,其EC50为139.42mg/L。当浓度达到100 mg/L时,50%的腈菌三唑酮EC、10%多抗霉素BWP和40%的菌核净WP对烟草赤星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57.23%、66.52%和67.44%,而10%的多抗霉素(宝丽安)WP的抑制率只有45.39%。在一定范围内,各种药剂随着浓度的增大其抑制率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2.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分离和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内生菌常规分离法对健康的蛇足石杉植株体内的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和筛选.结果表明:从蛇足石杉的不同部位所分离到的内生真菌的数目有所不同,茎部最多,有100株;其次叶部73株;根部最少,仅7株.经初步鉴定,这180株菌分属于13属,即交链孢属(Alternaria)、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球座菌属(Guignardia)、青霉属(Penicillium)、间座壳属(Diaporthe)、木霉属(Trichoderma)、茎点霉属(Phoma)、曲霉属(Aspergillus)、镰刀菌属(Fusarium)、轮枝孢属(Verticilliun)、组丝核菌属(Phacodium)、瓶梗青霉属(Paecilomyces)、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采用抑制率法对所分离到的菌株稀释十倍的发酵液进行抗植物病原真菌实验,结果表明:部分菌株对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油菜菌核病菌抑制率达100%的有37株,对苹果炭疽病菌抑制率达100%的有27株.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珊瑚姜挥发油,对其成分进行GC/MS分析,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珊瑚姜挥发油对水稻稻瘟、水稻纹枯及小麦赤霉病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珊瑚姜挥发油检出29个化学成分,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萜品烯-4-醇;珊瑚姜挥发油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_(50)为247.80 mg/L(Y=3.7940X-4.0832,r= 0.970 5),水稻稻瘟病菌的EC_(50)为99.64 mg/L(Y=1.1651X+2.6716,r=0.9090),水稻纹枯病菌的EC_(50)为106.16 mg/L(Y=1.2878X+2.3909,r=0.9964),实验表明,珊瑚姜挥发油对供试菌株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
安徽产大戟属(Euphorbia)药用植物抑真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otiorum)、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甜瓜蔓枯病菌(Mycosphaerella melonis)为供试病原菌,采用琼胶平板法对安徽产大戟属6种药用植物丙酮提取物进行了离体抑真菌活性测定;样品提取物供试质量浓度设为0.1g/mL.结果表明:相同浓度的大戟属不同植物样品对5种供试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大戟根及月腺大戟根提取物样品对供试病原菌有强烈的抑菌活性.该研究为安徽产大戟属药用植物的进一步开发植物性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用SDS-PAGE对经超声波处理的气味沙雷氏菌全菌体进行分离,切胶分别洗脱,经丙酮沉淀、脱盐处理后得到九个蛋白组分,将九个组分分别用L929,QGY肿瘤细胞为靶细胞进行细胞毒性试验(MTT),经初步鉴定从此且分具有抗癌细胞活性,组分F6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28000-33000,其抑制50%细胞生长的蛋白浓度(IC50);对L929细胞为0.046mg/ml对QGY细胞为0.01250mg/ml,活  相似文献   

16.
杉木炭疽病的研究——Ⅱ.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杉木炭疽病的病原物是一种毛盘孢属的真菌Colletotrichum sp·。病死针叶在实验室中保湿培养,产生一种子囊菌Glomerella sp·其形态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et S.很相似。通过子囊孢子单孢分离和接种试验,证明Glomerella sp·是杉木炭疽  相似文献   

17.
Te(IV)对钝顶螺旋藻和极大螺旋藻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Te(Ⅳ)对西Spirulina platensis和Spirulina maxima两种螺旋藻的生物效应,结果表明,Te(Ⅳ)质量浓度在0.01~2mg/mL范围内对钝顶螺旋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且1mg/mL的Te(Ⅳ)促进作用最大,在此浓度范围内Te(Ⅳ)对极大螺旋藻生长影响则不明显;Te(Ⅳ)质量浓度大于32mg/mL时对两种螺旋藻均有抑制作用,其对钝顶和极大螺旋藻的半数有效质量浓度(96hEC50)分别为36.1mg/L和87.9mg/L,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当ρ[Te(Ⅳ)]≥100mg/L时,两种螺旋藻均出现严重的断裂和变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合成了十二个1—[2—(2.4—二氯苯基)—4—甲醇—1.3—二氧戊环—2—基甲基]—1H—咪唑类新衍生物,在(口恶)环4位上为甲氧羰基(甲氧磺酰基)。从这十二个化合物中选取有生物活性的九个化合物,回归得到 QSAR 方程:log(1/EC_(50)=-1.248+0.00149logp+0.2048(10gp)~2N=9 r=0.886 s=0.258 F=11.0该方程表明:1.3—二氧戊环—咪唑类化合物对棉花炭疽病菌抑菌活性只取决于疏水性参数 logp,通过该方程能够预测系列化合物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9.
分别用荞麦自然苗和无菌苗的幼茎和幼叶作材料进行荞麦的组织培养,结果发现,荞麦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是MS 2,4-D(7.0 mg/L) 6-BA(0.5 mg/L),幼茎的出愈率为100%,在器官诱导实验中发现MS 2,4-D(0.2 mg/L) 6-BA(4.0 mg/L)为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诱导率高达90%;根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 2,4-D(4.0 mg/L) KT(0.2 mg/L),诱导率为78%.虽然荞麦自然苗和无菌苗在愈伤组织和芽诱导中无明显差异,但自然苗外殖体愈伤组织的生长和颜色与无菌苗的不同,且芽生长状况也更良好.同时,还探讨了培养基中琼脂浓度对荞麦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