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2005年11月~12月利用从日本引进的西氏鲍与盘鲍进行了杂交育苗实验,获得西氏鲍♀×盘鲍♂、盘鲍♀×西氏鲍♂、西氏鲍♀×西氏鲍♂和盘鲍♀×盘鲍♂4个组合的F1代.对西氏鲍和盘鲍的卵径以及4个组合的受精率、孵化率、胚胎发育速度、子代早期阶段的生长速度以及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西氏鲍和盘鲍的卵黄径并无明显差异,而二者的卵膜径差异显著.西氏鲍♀×盘鲍♂的受精率为19.1%~65.3%,孵化率为76.3%~84.8%.盘鲍♀×西氏鲍♂的受精率为22.3%~82.7%,孵化率为77.1%~85.2%.在水温19.0℃、盐度30的条件下,杂交组合比自繁组合的胚胎发育速度明显滞后.在鲍苗生长的早期阶段(12、20、30、60 d),各组合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从100 d后,杂交子代的生长速度快于盘鲍和西氏鲍的自繁子代,其中以西氏鲍♀×盘鲍♂的生长速度最快,与其它组合相比差异显著(p<0.05),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但是,在180 d内,杂交组合和自繁组合稚鲍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灭幼脲对桑天牛成虫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经 5 0 0mg/kg的灭幼脲处理的构树枝条饲养桑天牛成虫后进行交错配对实验 :处理雄虫 (T♂ )×处理雌虫 (T♀ )、对照雄虫 (U♂ )×处理雌虫 (T♀ )、处理雄虫 (T♂ )×对照雌虫(U♀ )、对照雄虫 (U♂ )×对照雌虫 (T♀ ) ,并对各处理组的成虫寿命、产卵量、子代卵孵化率、孵化历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灭幼脲处理桑天牛后成虫寿命比对照成虫缩短 6~ 7d ;处理各组产卵量下降 ,其中T♂×T♀组比对照组降低 2 8.71 % ;T♂×T♀及U♂×T♀两组子代卵的孵化率分别比对照组下降 61 .0 3%和 61 .5 2 % ;灭幼脲处理后子代卵的孵化历期都比对照组子代卵延长 ,分别为 1 2 .38,1 1 .93及 1 1 .64d ,而对照为 1 1 .1 8d  相似文献   

3.
白甲鱼(♀)与瓣结鱼(♂)杂交种的胚胎和胚后发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白甲鱼为母本,瓣结鱼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在110~168℃自然水温条件下静水孵化,历时71小时30分孵化出膜.在138~232℃水温条件下,出膜30d后完成稚鱼发育,进入幼鱼发育阶段.经测定结果显示,受精率87%,胚胎畸形率67%,孵化率33%,出膜仔鱼畸形率20%.杂交种鱼既具有父本性状,又具有母本部分性状,证实绝非单性生殖.鱼巴亚科这两种不同属间鱼杂交表现出亲和性.  相似文献   

4.
赤点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4批赤点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杂交的初步结果。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可以取得杂交受精卵,受精卵的受精率、孵化率和仔鱼的畸形率与雌鱼的卵质有关;杂交组与对照组的斜带石斑鱼相比,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无显著差异,但发育速度较快;杂交组仔鱼与对照组仔鱼在孵化后11 d内的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但12 d后杂交组仔鱼增长显著;杂交组仔鱼的不投饵活力系数SAI和育苗成活率较对照组显著高,初步表现出杂交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杂色鲍日本群体与台湾群体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采用杂色鲍日本群体(RB)和台湾群体(TW)进行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得到RB♀×TW♂、TW♀×RB♂、TW♀×TW♂和RB♀×RB♂4个组合的F1代.对这些交配组合的卵径、受精率、胚胎发育速度、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幼体存活率以及稚贝早期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杂交组与自繁组在卵径、受精率以及胚胎发育速度方面并无显著的差别,但杂交组在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幼体存活率以及稚贝早期生长方面,与自繁组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TW♀×RB♂组8 d的存活率杂种优势达到40.6%,RB♀×TW♂组25 d壳长的杂种优势达到48.6%.实验初步显示,不同地理群体间的杂交将可能是养殖杂色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采用新的性腺发育控制技术和温控转换受精技术,对皱纹盘鲍与黑足鲍进行了杂交和自交育苗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皱纹盘鲍♀×黑足鲍6的杂交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23.4%和32.87%,皱纹盘鲍自交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7.97%和76.86%,二者附着率和变态率相近;在水温20℃,盐度3.0%的条件下,杂交鲍胚胎发育速度明显比自交鲍滞后,但生长速度明显高于皱纹盘鲍,体现出较好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7.
黄姑鱼♀与大黄鱼♂杂交试验与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黄姑鱼♀与大黄鱼♂杂交试验,并对杂交F1初孵仔鱼进行了AFLP分析.黄姑鱼♀与大黄鱼♂杂交能够正常受精,杂交受精率为93.54%,受精卵正常发育、孵化,孵化率为86.23%,但仔鱼在开口后一周内全部死亡.利用8对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对亲本和杂交后代(家系)初孵仔鱼进行AFLP分析,共得到456个条带,其中母本特异条带(Female Special Band,FSB)178条、父本特异条带(Male Special Band,MSB)187条、双亲共有条带(Mutual Band,MuB)91条.且其中84条(47.2%)FSB、89条(47.6%)MSB和75条(82.4%)MuB为全部杂交仔鱼共有,其余94条(52.8%)FSB、98条(52.4%)MSB和16条(17.6%)MuB在杂交后代中发生了分离.分离的FSB和MSB中分别有33.0%和28.6%表现为偏分离.AFLP分析结果表明,黄姑鱼♀与大黄鱼♂杂交的初孵仔鱼含有双亲的条带,是真正的杂交种,是构建大黄鱼与黄姑鱼遗传图谱以及研究杂种在细胞和分子水平隔离机制的适合材料.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采用收购野生似鲇高原鳅、池塘养殖、人为催情、人工采集鱼卵及精子、体外授精常温孵化的技术路线经过两年的试验研究,使似鲇高原鳅的人工繁殖成为现实。共收购野生似鲇高原鳅亲鱼36尾(♀24尾,♂12尾),孵化鱼苗97.6万尾,平均每尾♀鱼产4.66万尾。试验表明,在池塘养殖野生2.5年龄的似鲇高原鳅,注射PG+HCG人为催情12-24小时可以发情排卵,通过人工采集鱼卵精子能够体外授精.受精卵在水温9℃~11℃(96~120个小时)或水温在11℃~13℃(72~96个小时)孵化出鱼苗。  相似文献   

9.
杂色鲍♀×盘鲍♂杂交受精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过程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主要表现出两性融合的特点.盘鲍精子进入杂色鲍卵子,9 min后中心粒发育为星光;精子头部逐渐膨大、液化形成雄性原核,39 min后与雌性原核会合,而后融合.约3.2%的受精卵中观察到1个受精卵中同时存在3个即将融合的原核,这可能是多精入卵或卵子染色体组自发加倍的结果.42 min后开始第1次有丝分裂,此时在极个别发育卵中发现固缩的染色质小体、微核、或分离不同步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半滑舌鳎人工催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苗种生产的效率,获得批量合格的受精卵,采取控温控光和营养强化培育等措施,使亲鱼性腺全部发育,进行人工催产和人工授精的研究.结果表明多种激素及其激素组合均能有效的对半滑舌鳎进行催产,其中以LRH-A3+DOM的效果较好.在5种催产方案中23℃的效应时间为35-52h,各方案之间差异不显著.人工催产卵的卵径为1.02±0.13mm,明显低于自然产卵的卵径,但受精率、出卵率和孵化率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统计其中10条鱼的催产情况;总浮卵率89.4%,总受精率65.3%,总孵化率为44.8%.共收孵化前卵1060ml,孵化鱼苗约83万尾.  相似文献   

11.
采用皱纹盘鲍与九孔鲍进行杂交,并与两亲本自交进行育苗比较.结果表明:自交组的受精率、孵化率以及存活率显著高于杂交组(P0.05);皱纹盘鲍(♀)×九孔鲍(♂)和皱纹盘鲍(♂)×九孔鲍(♀)杂交的受精率分别为0.9%和3.2%,受精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孵化率分别为12.4%和13.1%,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之间幼体存活率的差异也不显著(P0.05);自交组和杂交组之间的鲍生长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杂交组合的生长速度明显比自交组合的要快;但杂交组中稚鲍的存活率和自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彭泽鲫繁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脉法,分析了5组47尾实验鱼的肌肉和肝脏的4种同工酶,研究了彭泽鲫的繁殖特性,结果表明:彭泽鲫(♀)与彭泽鲫(♂)的子代、彭泽鲫(♀)与鲤鱼(♂)的子代的同工酶电泳图谱与母本完全相同,不含有来自于父本的遗传物质,可以认为彭泽鲫是行雌核发育的种群,子代应是与母本的遗传组成完全相同的克隆。  相似文献   

13.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杂色鲍♀×盘鲍♂舍种间杂交受精过程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主要表现出两性融合的特点.盘鲍精子进入杂色鲍卵子。9min后中心粒发育为星光;精子头部逐渐膨大、液化形成雄性原核,39min后与雌性原核会合,而后融合.约3.2%的受精卵中观察到1个受精卵中同时存在3个即将融合的原核,这可能是多精入卵或卵子染色体组自发加倍的结果.42min后开始第1次有丝分裂。此时在极个别发育卵中发现固缩的染色质小体、微核、或分离不同步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去巢流水孵化等技术进行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共计催产雌鳅67尾,获卵43.79万粒,平均催产率86.1%。平均受精率81.0%,平均孵化率78.4%,平均出苗率59.2%。另还描述了泥鳅胚胎发育主要阶段的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5.
雌核发育鲢各系及与普通鲢生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相同池塘养殖条件下,迸行了雌核发育鲢各系(当年鱼)及与普通鲢的生长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选育的雌核发育鲢1系、2系间无显著差异,杂交系较1系、2系呈一般显著性差异(P<0.05);雌核发育鲢较普通鲢生长快,平均体长增长快7%以上,体重增长快14%以上,呈显著差异(P<0.01);其中雌核发育鲢杂交生长最快,其体重增长比普通鲢快23.8%,体长增长比普通鲢快12.4%,呈非常显著差异(P<0.005)。密度越稀,增长越快,雌核发育鲢各系成活率(83.4%以上)均高于普通鲢(64.8%),且雌核鲢体型较普通鲢肥厚。  相似文献   

16.
Lm型标记雌性系及其恢复系个4个,采用NCⅡ交配设计配制4×4=16个矮秆蓖麻杂交组合,通过F1的20个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特殊配合力方差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有12个性状,对其进行了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CA)及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总配合力(TCA)分析和各性状的遗传力的研究,结果如下:筛选了♂1082、♂1088两个优良恢复系材料和2♀AlmAB2、♀062097两个优良的Lm型雌性系.筛选出062097×1082、AlmAB1×1088、AlmAB2×1113、062098×1088四个单株粒重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狭义遗传力高的性状,如有效果穗数、主茎穗蒴果数、生育期可在低世代进行选择,狭义遗传力低的性状,如单株粒重、一级分枝有效果穗数、株高、单株有效分枝数则宜在较高的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分别进行室内和室外军曹鱼人工繁育试验。从海南、福建挑选亲鱼并育肥,注射激素使亲鱼产生精、卵,让卵自然受精。室内用网箱流水、黑桶充气和苗池充气等方式孵化受精卵,室外在池塘网箱中孵化受精卵,仔鱼开口后将其从网箱放出。仔鱼开口后及时投喂合适的饵料,培育30d后出苗。结果获得优质受精卵158.5万粒,孵化出仔鱼148.8万尾,孵化率93.8%,室内3种孵化方式中,网箱流水效果较好。室内育苗平均成活率12.61%,室外育苗平均成活率7.52%,室内培育比室外培育的平均成活率高5.08%。  相似文献   

18.
于2016~2017年进行了人工养殖条件下马口鱼规模化人工繁殖试验,并对其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对人工养殖的马口鱼亲本注射混合催产激素,可以促使成熟的雌鱼产卵,在水温17~24.5℃条件下,效应时间为17.5~20.5h,在孵化水温(23±1)℃条件下,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需52.17 h,孵化积温需要1 199.91 h·℃,胚胎发育过程经过卵裂-原肠、器官形成和出苗期等三个阶段。试验共获得受精卵44万粒,初孵仔鱼29万尾,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83.13%、80.23%和80.95%。马口鱼的卵为圆形,呈桔黄色或浅黄色。马口鱼规模化人工繁殖的成功可为该鱼的人工养殖和人工增殖放流提供了充足的苗种,也为其它溪流性鱼类规模化繁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蓖麻蚕卵期历期与温度关系及低温保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最低和最高孵化温度分别为16℃及32℃。孵化适温范围是17—30℃,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其孵化率为87%——99%。蚕卵在15℃及33℃仍可发育至幼虫,并且有极少数能咬穿卵壳,但不能脱壳而出。以15℃及18℃作为低温保种试验的温度,其结果:(1)如将初产卵放在18℃中,处理时间长短不同,则蚕卵历期分别为19天、20及21天,孵化率分别为100%,95.5%,73%,73.3%及70%.可将卵期延长10——12天(以蚕卵在25℃中经9天孵化作为对照)。(2)如将初产蚕卵放在15℃中,处理时间长短不同,则蚕卵历期分别为19、21及30天,孵化率分别为87%,73.3%,56.4%及45.5%,可将卵期延长10、12及22天。不管在低温处理时间多长多短,如果能够孵化出来的幼虫,其成活率都很好,茧的质量也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观察了25±10C条件下小菜蛾杂交品系与近亲交配品系的产卵规律及卵的孵化率。结果表明,两种饲养方式的小菜蛾在产卵总量、产卵前期、产卵期、雌成虫寿命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分别为83.1-239.3粒/雌、1.6-3.2 d、6.8-11.1 d、10.7-15.4 d。但近亲交配的小菜蛾到一定代数后出现卵的孵化率下降、雌成虫不产卵的个体,即不育个体增多的现象。在本文观察中,近亲交配的小菜蛾连续培养到第3代时,卵的孵化率为71.1%,显著低于杂交系的93.9%;第4代自交系的孵化率为60.1%,亦显著低于第4代杂交系的96.1%。第3、4代近亲交配品系的小菜蛾雌成虫不育率分别为9.0%、1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