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SDS/C4H9OH/H2O体系中,以微乳液为介质制备泡沫,其稳定性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以O/W微乳液为介质比以双连续结构微乳液为介质制备的泡沫稳定性高。以微乳液-溶致液晶两相体系为介质制备泡沫,其稳定性随液晶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液晶含量过多反而降低了泡沫的稳定性。在微乳液单相体系和微乳液-溶致液晶两相体系中所制的泡沫,其高度随时间的变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
OP—7/醇/正庚烷/HC1体系形成微乳液的势力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OP-7/醇/正庚烷/HCl体系形成微乳液的热力学函数,考察不同碳链长度的醇对微乳液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壬基苯酚聚氧乙烯醚(TritonX-100)/正癸醇(n—C10H21OH)/H2O体系中蒽和吩噻嗪(PTZ)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探讨了蒽和PTZ在微乳液中的定位.结果表明,在W/O和O/W微乳液中,猝灭反应都发生在微乳液液滴的膜相.  相似文献   

4.
用相图研究了AS/n-C4OH/c-C6H12/H2O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条件,结果表明此微乳液体系有较宽范围的微乳液稳定相区域,微乳液稳定相区对温度和pH值不敏感。  相似文献   

5.
在AOT/异辛烷/磷酸盐油包水型微乳液中,研究了脂肪酶催化椰子油的水解反应.并与聚乙烯醇(PVA)-椰子油乳化液体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微乳液的结构对酶的活性有很大影响,微乳液中酶促反应的最佳条件为pH=7.5,W0=11,T=35℃.微乳液中的酶促反应符合米氏方程.由于微乳液体系中油水比界面很大,酶促反应速率明显高于其在乳化液中的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6.
水/OP-正已醇/环已烷微乳液性能及Fe3O4粒子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峥  邹自明 《广西科学》2005,12(1):46-49
利用水/OP-正已醇/环已烷微乳液作为反相胶束微反应器,通过调节微反应器中的溶水量,制备微米级的Fe2O4,并考察水/OP-正已醇/环已烷微乳液的性能。结果得到,微乳液法制备Fe2O4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表面活性剂OP与助表面活性剂环已醇之比为3:2,水相为Fe^2 :Fe^3 =2:1的水溶液,乳化温度为30℃。该微乳液法制备Fe2O4的工艺设备简单,制得的粒子粒径较小,且可以通过调节溶水量来改变微液滴反应场的大小,进而控制产物微粒的大小,是制备性能良好Fe3O4微粒较好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CTAB~n-C4H9OH/c-C6H12/H2O体系W/O微乳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长英  王长龙  聂基兰 《江西科学》2004,22(2):84-86,90
CTAB~n-C4H9OH/c-C6H12/H2O体系微乳液的相组成和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CTAB与n-C4H9OH质量比为2:3时,具有较宽范围的W/O微乳液相区域,且该微乳液体系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当pH≥2时,有较强的pH值稳定性,并探讨了液晶相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W/O微乳液中Au/Fe2O3超细微粒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述了微乳液中超细粒子的形成机理,在Triton x-100/正己醇/10%正己烷/水体系的W/O微乳液中制备了Au/Fe2O3超细粒子,其粒径随水含量增加,由4nm变化到6nm,燕与均相沉淀法制备的超细粒子的催化活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绘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十二烷基硫酸钠(SDS)H2O拟三元相图,确定了不同类型微乳液区域;采用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MMA/AA/SDS/H2O反相微乳液聚合,得到了具有明显孔穴结构的聚合物;研究了反相微乳液体系的聚合动力学,考察了AIBN用量、AA含量、SDS水溶液含量及反应温度对初期聚合速率(dC/dt)的影响,得到dC/dt∝[AIBN]^0.8[AA]^1.2[W]^0.7,聚合表观活化能为93.8kJ/mol,并提出了“微乳液双相聚合”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微乳液萃取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微乳液萃取镓的热力学。微乳液的组成分别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正庚烷/HCl(溶液)和油酸钠/正戊醇/正庚烷/HCl(溶液)。对比两种不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微乳液,分别考察了萃取时间、水油比、盐酸浓度和萃取剂含量等因素对萃取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同时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对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乳液萃取镓的速率快,萃取率高达98%,而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会对萃取产生很大影响;该微乳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萃取介质。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四元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丙烯酸)。通过DSC和GPC分析了共聚物的组成和分子量分布。经二乙氨基乙醇(DEAE)中和的共聚物加水调制得微乳液。利用旋转粘度计研究了微乳液及其室温交联体系的流变行为,测定了剪切应力(τ)剪切速率(D)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微乳液的流动指数n近似于1,属牛顿流体;其交联体系则属非牛顿流体,并具有触变性  相似文献   

12.
非离子型微乳液的形成及其相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OP-4、OP-7、AEO3),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正戊醇、异戊醇),油(环已烷、正庚烷、煤油)和不同浓度的盐酸形成微乳液的相行为,讨论了以上各种组份对形成W/O型微乳液的影响,确定了适合作为液膜使用的W/O型的微乳液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3.
微乳液萃取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微乳液萃取镓的热力学。微乳液的组成分别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正庚烷/HCl(溶液)和油酸钠/正戊醇/正庚烷/HCl(溶液)。对比两种不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微乳液,分别考察了萃取时间、水油比、盐酸浓度和萃取剂含量等因素对萃取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同时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对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乳液萃取镓的速率快,萃取率高达98%,而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会对萃取产生很大影响;该微乳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萃取介质。  相似文献   

14.
该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在微乳液体系中(吐温/n-正丁醇/n-正已烷/水)通过对Zn(Ⅱ)-H2Dz的光度分析,得到最佳增敏条件。结果表明,与水体系比较,该微乳液体系有较好的增敏作用,测定条件更为宽容,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反胶束、W/O微乳液的定义和特性;介绍了反胶束、W/O微乳液萃取金属离子的三种机理.  相似文献   

16.
以吐温/无水乙醇/正己烷/水微乳液为介质,进行Ag(I)—硫代米氏酮的光度测定,得到最佳增敏条件。结果表明,与水体系比较,该微乳液体系有较好的增敏和抗干扰作用,测定条件更为简化。  相似文献   

17.
纳米氧化锌的微乳液法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ZnO可用于毛织物的后整理,使织物具有抗菌除臭、消毒、抗紫外线的功能.采用TritonX-100/正庚醇/正辛烷/盐水微乳液体系,以一定盐浓度的硝酸锌(Zn(NO3)2)水溶液(A)与碳酸钠(Na2CO3)水溶液(B),通过两个乳液混合的方法,制备出氧化锌超细微粒.并用差热分析(DTA)、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对其进行表征分析.实验表明,30℃时,以A型微乳液与B型微乳液通过乳液混合搅拌的反应方式制备出纳米ZnO微粒的前驱体,经80℃真空干、燥约5h后,在350℃下煅烧2h,得到了平均粒径约为10nm的超细ZnO粉末,且微粒粒径分布均匀、团聚少,多数为球状颗粒.  相似文献   

18.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增溶过程及其微乳液相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NMR方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形成的胶束对间二甲苯和苯甲醇的增溶过程,并比较了两者的增溶位置和增溶过程的异同.同时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辛烷体系中,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的醇对其微乳液形成的影响.当醇的分子量改变时,通过测定CTAB/水/油/醇体系的四组分相图,得到微乳液的类型和区域面积等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从微乳液相图出发,在富油区选取研究体系,通过加油到微乳液破坏,再加醇到微乳液恢复的数次重复操作,得出na/ns~no/ns的相关直线,得到正已醇、正辛醇从油相转移到微乳液液滴界面的标准自由能△G^*o→i。并且对计算公式进行讨论,提出正确使用该公式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相图和微乳液结构的电导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考察了醇类(正丁醇,正己醇,正辛醇和正癸醇)和油(正辛烷)含量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醇/正辛烷/水体系相图的影响,并用电导法确定了微乳液的结构(W/O,B.C.和O/W);同时考察了NaCl浓度和盐类(NaCl,CaCl2和AlCl3)对CTAB/正丁醇/水体系溶致液晶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辛烷含量(10%)恒定时,醇碳链增长,微乳液区域减小;醇(正丁醇)固定时,体系中油含量增加,微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