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居民出行特性,探索在出行链过程中移动互联交通信息对出行方式特性的影响。本文通过RP-SP融合调查获取出行者基本属性、实时交通信息属性及出行特征属性,建立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巢式Logit(Nested Logit)模型,对桂林市居民展开出行方式选择特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在出行链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个体的出行活动和交通行为与移动互联交通信息关系愈发紧密;移动互联交通信息对居民出行方式特性产生显著影响,尤其对私家车出行影响最大,其中实时路况信息属性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拥堵延误时间;交通信息获取的满意度越高,越能促进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该结论能够作为理论基础与实证依据推动移动互联交通信息下的路径选择与交通出行诱导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和出行特征,研究节假日停车选择的影响因素.以2013年清明节期间香山地区的居民出行调查和停车调查为基础,利用节假日交通特征,挖掘峰值出行需求条件下居民的活动特征和出行规律,并对居民出行和停车选择进行数据分析,建立节假日停车选择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节假日停车问题的诱因.研究表明,到达时间和逗留时间是影响停车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出行者对道路环境越熟悉,对停车情况越了解,出行方式越复杂,停车选择行为越多样.  相似文献   

3.
居民非工作活动和出行的结构方程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工作出行在城市居民出行结构中所占比重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结合上海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和出行的作用机制进行建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社区特征都能对居民非工作活动和出行产生影响,但社区特征具有较强作用,而出行者个人属性和家庭属性的影响强度相对要小.个人特征中就业情况对居民非工作活动和出行影响显著,家庭特征中小汽车数量有较强的影响效应,社区特征中社区公共设施覆盖率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中国南北方老年人出行行为之间的差异,以老年人出行链为研究对象,将老年人出行链分为简单出行链和复杂出行链两种基本形式.基于北方城市东营市2011年的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和南方城市恩平市2013年的居民出行调查数据,运用二项Logit模型对南北方老年人出行链选择行为进行建模分析,同时考虑个人属性、家庭属性以及出行链属性对老年人出行链选择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属性均对南北方老年人出行链选择影响不显著,出行链的出行时间对老年人选择简单出行链产生负影响,家庭月收入、家庭是否拥有小汽车对老年人复杂出行链选择产生负影响,家庭是否拥有自行车对北方老年人简单出行链选择产生正影响.  相似文献   

5.
城市交换中心(city exchange center, CEC)是一种新兴的交通枢纽基础设施,提供停车、换乘、商业等综合服务,旨在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践行绿色智慧出行理念。考虑CEC建成环境下城市居民出行的多模式组合特征,挖掘单一出行方式、组合出行方式、非公共机动车出行、公共机动车出行及非机动车出行的交叉归属关系,构建对应效用函数,基于交叉巢式Logit模型刻画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结合雄安新区的居民出行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拟合发现,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是提高CEC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切入点;选择服务水平高的出行者时间敏感度较高,出行费用敏感度较低,选择服务水平低的出行者则相反,所以在建设前期需要对CEC服务区域内的人口分布及家庭收入水平进行调研;需将出行者等待时间控制在10 min以内,超过此阈值,等待时间的降低对提高出行服务水平没有意义。该结果定量分析了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助于科学规划和布设CEC交通资源配置,为其他城市及地区的公共交通设计提供了量化指导。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南北方老年人出行行为之间的差异,选取北方城市东营市和南方城市恩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两个城市的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南北方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出行特征进行统计,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南北方老年人在出行率、出行方式、出行目的以及出行时间上的差异和特点。另外,利用多项Logit模型分别建立南方和北方老年人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定量分析南方和北方老年人在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性别、年龄这些个人属性对南北方老年人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影响不显著,家庭属性对南北方老年人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对于出行时间,则表现出某种出行方式出行时间越长,越不利于老年人选择该种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型超市购物出行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问题,以上海私家车车主为研究对象,以意向调查为行为数据的获取手段,研究包括自驾和出租车2种交通方式的大型超市购物出行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利用SPSS19.0软件,根据广义估计方程(GEE)对意向数据进行建模,建立了多种不同工作相关矩阵的候选模型,并从中选出最优模型.结果表明:月收入、职业、停车时间、超市距离和停车费用等因素对居民的超市购物出行方式选择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高收入的人选择出租车的意愿较低;在职人员(公务员、机关职员、事业单位和企业员工)相较于其他非在职人员更愿意选择出租车;停车时间较长的人更愿意选择出租车,停车收费的提高会导致自驾购物出行比例减少;超市距离的增加导致自驾购物出行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8.
基于符号消费理论,通过构建符号性和功能性影响因素模型深入考察中国城市居民绿色出行方式选择的内在行为逻辑。结果显示:名誉、地位、品位、享乐等符号意义均会显著正向影响居民非绿色出行方式选择意向,作用强度依次为享乐、名誉、地位、品位。而个性符号意义对居民非绿色出行方式选择意向影响并不显著。名誉、个性等符号意义均会显著正向影响居民绿色出行方式选择意向,而地位、品位、享乐等符号意义对居民绿色出行方式选择意向影响不显著。无论是非绿色出行方式还是绿色出行方式,其功能性因素均是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首要考量要素。  相似文献   

9.
对居民低碳意识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可以为交通管理者引导城市居民选择低碳出行方式提供重要依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低碳出行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将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的15维问题视为表征居民低碳出行意愿的内在原因变量,应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居民低碳出行意愿强度进行归类,并将所得结果作为被解释变量应用于随机森林模型中,探讨居民的社会属性特征、出行特征等对其低碳出行意愿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基于Silhouette指标检验及t-SNE降维,居民低碳出行意愿可划分为3类:强烈、中立、不强烈;基于重要性指标显示影响最为显著的4项因素分别是居民的职业、居住地、家庭构成、通勤时间.研究结果从多个角度为城市交通低碳化发展及管理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 选取个人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出行特性和土地利用属性因素为联合选择模型影响变量, 以居住地区位选择集合和通勤出行方式选择集合的组合作为模型的选择项, 构建居住和出行方式联合选择的网络广义极值模型, 刻画日益增长的交通拥堵情况的影响变化及其在不同的就业地模式下对居住再选址和出行方式转变的潜在影响, 从微观角度研究居住就业与城市通勤交通出行关系。利用 Biogeme 软件, 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和检验, 同时对模型进行弹性分析, 分析不同影响因素的变化引起的方式选择概率的变化。结果表明, 相比郊区的通勤者, 中心区的通勤者对出行时间的增加更为敏感, 更易于改变出行方式和居住区位, 以抵消交通拥挤引起的负效用。  相似文献   

11.
鼓励低碳出行是减少碳排放、构建低碳城市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470位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居民低碳出行意愿的影响问题。研究发现:较低水平的价值观念对低碳出行意愿产生负向影响;较强的从众心理对低碳出行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低碳出行越便利,城市居民低碳出行意愿就越高;高年龄城市居民选择低碳出行的意愿更强;而收入水平越高的城市居民,其低碳出行意愿反而越低。因此,应不断强化低碳出行价值观念,提高低碳出行便利程度,努力营造众人低碳出行的社会氛围,关注低年龄城市居民的低碳出行选择,并引导高收入居民更多地选择低碳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为定量化分析居民出行OD或居住地引入轨道交通后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在综合考虑出行者家庭特征、个人属性和出行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别建立了考虑居民出行OD、考虑居住地、既不考虑出行OD也不考虑居住地的3个出行方式选择巢式Logit模型,并对比了模型的拟合度.结果表明:考虑居民出行OD的巢式Logit模型具有最高的拟合度;相比于出行OD小区或居住地远离轨道交通站点的出行者,出行OD小区或居住地接近轨道交通站点的居民更倾向使用慢行交通和/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得到的分析结果为城市规划者认识轨道交通在吸引居民出行由小汽车向公共交通转移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城市低收入人群出行方式选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700份调研样本数据,分析了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年龄分布与就业状况。结合非集计模型理论,分析了影响低收入人群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将驾驶人个人属性、家庭属性、车辆属性与出行属性作为效用变量,将步行、自行车、公交车3种交通方式作为低收入人群出行方式选择肢,构建了城市低收入人群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并确定了模型中相应的变量与取值方法。另选取175份调研数据,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应用建立的模型,步行、自行车、公交车3种交通方式的计算结果分别为23.4%、25.7%、50.9%;在调研数据中,3种交通方式的结果分别为21.7%、24.6%、53.7%;计算值与统计值的绝对误差较小,最大误差仅为2.8%。  相似文献   

14.
杨柳 《科技资讯》2012,(7):226-229
通勤出行是城市居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出行,对其进行研究是进行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因此本文开展了基于2008年东莞城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和多项Logistic模型建立居民通勤出行链模式选择模型的研究工作。本文中的通勤出行链模式选择模型将通勤出行链模式细分为五类(HWH、HWHWH、HWH+、HWHWH+、HW+WH),并考虑了出行方式对出行链模式的影响作用。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总结了通勤出行链模式的显著影响因素以及通勤出行链模式选择中的特征。研究内容对于建立基于活动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制定交通管理政策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郭雅 《山西科技》2008,(1):30-32
开车出行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停车问题就成为城市交通的一个新难题,为了缓解这个问题,停车者决定了出行目的以后,针时到达目的地附近的停车场便会存在一个选择停车场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影响停车的因素,充分考虑了停车者自身的偏好,提出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了优选模型,最后的实例显示该算法是可行的、实用的.  相似文献   

16.
借助营销学中忠诚度的概念,从行为与态度2个角度分析城市综合体中停车收费政策调整对不同人群的影响.提出敏感人群、无感人群、灰色人群辨识方法,并建立停车收费政策变化下的行为选择模型.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出行目的、出行时长、停车费用及每周开车天数是居民对停车费用敏感性的重要影响因素.通勤、非通勤出行中分别有44.7%和42.9%的驾车者被归为灰色人群.尽管他们当前较为依赖小汽车,但实质上对停车费用及公交服务水平的变化较为敏感,具备向公交出行转移的可能性.提出的敏感、无感与灰色人群的辨识方法,为城市综合体交通停车收费政策调整过程中把握小汽车出行向其他方式转移的趋势和可能性、停车政策效果评价提供了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西安地铁2号线对沿线通勤者出行方式的影响,本文调查了2号线沿线通勤居民,从"人-车-路"多维角度分析影响城市通勤者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时间、经济性及个人体验等,并建立Logit模型对交通方式选择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地铁2号线自2011年开通以来,超过半数的沿线通勤者从传统交通方式转移到地铁出行,且对地铁依赖程度逐渐上升,超过70%的通勤者选择地铁出行。研究成果可为西安南北客运交通走廊上常规公交线路调整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影响低收入通勤者活动-出行的因素,揭示活动与出行之间的互动机理,基于南京市居民一日出行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低收入通勤者活动-出行模型.统计数据表明,低收入通勤者较多进行生存型活动,较少参与维持型活动和休闲型活动,出行链以简单工作链为主,电动车是其主要出行方式.模型标定结果显示,个人及家庭社会经济属性、可达性对低收入通勤者的活动参与、出行生成和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并且活动-出行模式变量间也存在较强的相互关系.社会经济属性、可达性主要通过活动参与间接影响出行生成,而方式选择主要受社会经济属性和出行生成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广珠城轨站市内接驳交通现状和旅客出行选择偏好的基础上,研究旅客的市内接驳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在江门东站进行了意愿和行为相结合的调查,基于调查数据对旅客的个人属性和出行选择属性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发现,公交车和出租车是旅客的主要接驳交通方式,收入越高的群体选择出租车作为接驳交通方式的比例越高;人群类别、出行目的、出行地区、公费出行、出行费用、安全性和舒适性为影响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7项关键因素.基于此,建立了广珠城轨站旅客市内接驳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的多项Logit模型,借助SPSS22.0软件,通过最大似然法标定模型参数.本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基于调查数据随机测试发现,模型对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预测正确率为85.67%,说明本文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改善西宁市居民出行的交通环境,分析了西宁市城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通过居民的出行方式、出行目的、出行时耗、出行距离及其分布、出行时辰分布及高峰小时、出行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总结归纳西宁市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及其原因。针对其出行总量增加、出行距离加长、出行时耗增加、城市交通大区间的联系通道交通量较大、高峰小时峰值强劲等特点,对西宁市城市交通发展提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增加城市各路网密度及发展其支路系统、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与提高交通参与人素质等建议,对于推动该市的交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