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近20年来,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退耦研究成为西方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开展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退耦研究,对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介绍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退耦理论基础上,以重庆都市区为例,构建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耦合的PSR框架,应用退耦分析方法建立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的指标体系,并对1996—2007年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状态及趋势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2007年与1996年比较,重庆都市区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总体退耦指数达0.567 3,呈较弱退耦状态,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所缓和,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缓慢增强;2)重庆都市区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水平存在着指标间和时间上的差异;3)推动重庆都市区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政策、环保投入、科技进步等。基于PSR框架的退耦思想及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监测评价技术、政策、行为导向等在推动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退耦中的作用,这对探索我国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退耦的有效路径、推进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提高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以山东省17个地级城市为例,以2007-2011年为研究区段,运用基于GIS的空间分析、熵权、加权综合分析、雷达图等评价方法,从时间变化、位序变化和空间变化三方面分析各地市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的变化趋势,资源环境压力的总体变化趋势以及区域差异.结果显示:山东省2011年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趋势;研究期间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不断降低;根据资源环境压力评价结果,将17地市划分为5类资源环境压力表现型,针对每一类型城市,提出各自提高资源环境综合绩效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山东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该文基于表征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IPAT方程,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模型,采用修正后的Laspeyres方法,选取污染物排放量和资源消耗量作为衡量环境压力的指标,构建了分析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政策对我国环境压力影响的方法。对2000—2009年我国环境压力的时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人口因素对环境压力变化的影响较小且比较稳定,经济增长因素对环境压力增大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政策因素则相对表现出抑制效应。政策因素对环境压力的减缓程度视不同类型污染而有所差异。在资源消耗方面,政策因素的抑制效应在"十一五"期间比"十五"期间更为明显,且对用水总量增长的抑制作用比能源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重庆都市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资源环境也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定量评价资源环境压力的状态与趋势,对推动重庆都市圈可持续发展以及直辖市城乡统筹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通过经济发展、资源压力、环境压力相互关系的研究,构建3者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评价的四方体图法,并研究了重庆都市区1996-2005年经济发展可持续状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6-2005年,重庆都市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和环境压力指数始终较高并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发展可持续水平较低,处在强不可持续或弱不可持续状态.另一方面,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有效的政策推动下,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状态由前期的强不可持续演进到后期的弱不可持续,经济发展可持续水平呈现缓慢提高趋势.  相似文献   

5.
探索城镇化演进对资源环境压力影响前景,对指导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保护协同演进的政策制定具有借鉴意义.以安徽省为例,选取15项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指标,采用熵值赋权法,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资源环境压力状况进行了探索;运用LMDI分解模型,测算了城镇化进程对资源环境压力贡献份额;借助SPSS数理分析软件,采用曲线回归最佳拟合优度分析方法,构造了城镇化与其引致资源环境压力耦合函数关系式;运用Logistic模型,对2020年、2030年城镇化演进趋势进行了预测;依据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压力耦合关系及城镇化水平预测值,估算了城镇化演进对资源环境压力影响前景.结果表明:1城镇化进程引致的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由2001年的0.004 222增加至2013年的0.038 479,其增幅明显高于城镇化水平升幅;2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压力间契合S型函数关系;3中性预测2020年、2030年城镇化水平分别达57.96%、68.23%;42020年、2030年城镇化发展对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将分别升至0.047 788、0.075 531,基于研究结果,就新常态背景下如何推进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将对整个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分布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该文从政策、经济、资源环境3个维度识别了潜在的疏解工业门类,通过Monte Carlo方法确定企业个体规模,运用离散选择模型,综合考虑区位因素、产业资源环境效率等变量,识别了首都重点行业潜在的疏解承接地,并结合企业规模-资源环境效率水平函数,预测京津冀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将会造成北京市工业产值下降7%,主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减少9%以上,能有效缓解北京市水环境压力;京津冀区域除北京外其他地区工业产值平均增长5%左右,显著大于疏解产业带来的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增长。最后结合各地现有环境压力与承载力,提出了差别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沈阳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结合社会代谢物质流及相关指标,构建反映区域经济的综合环境压力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沈阳市1991—2005年的环境压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沈阳市生态足迹总量在2000年后快速上升,可见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环境压力(资源消耗)的高速增加为代价的.总足迹构成中,碳足迹占总足迹的66%~80%,直接足迹占20%~34%.可见,沈阳市环境压力的主要矛盾是碳排放,因此,应该把提高经济运行的碳效率、降低碳排放看做一项长远的重要任务.改善能源供给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是降低碳排放、提高碳效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耦合过程与解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 系统探讨 2005 年以来北京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耦合、解耦过程, 得到如下结论。1) 2005—2017年, 北京市农业发展水平先增强后减弱。经济产出特征与农业发展特征相似; 农业社会发展水平指数先快速减小后缓慢提升, 但总体减弱; 产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2) 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先增强后减弱。资源承载及消耗指数与压力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同, 且对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的影响明显; 环境污染指数逐年下降。3) 全市资源环境压力与农业发展之间经历了“最不利状态→理想状态→相对乐观状态”的动态演变, 解耦和耦合状态并存, 并以解耦状态为主。在未来农业转型升级进程中, 仍需注重农业生态化发展及其多功能价值的挖掘, 促进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有序平衡。  相似文献   

9.
欧阳曦 《创新科技》2007,(12):14-15
<正>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是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资源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当下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坚持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的资源环境载荷与效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表征区域经济的资源环境压力总量和综合效率的环境载荷和效率指标,并对沈阳市1991~2005年的资源环境载荷和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期间沈阳市经济的综合资源与环境效率年均提高7.4%,投入端和排放端效率年均分别提高8.1%和11.4%.说明沈阳市单位经济产出造成的综合环境压力(尤其是排放端压力)以较快的速率不断降低,这对于处于高速工业化阶段的沈阳市是一个巨大的成绩.然而,其资源环境载荷在2000年后以11%的年增长率高速上升,总载荷的60%~70%来自排放端,而排放载荷的约85%~97%来自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  相似文献   

11.
高兴远 《科技信息》2011,(18):I0058-I0058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党和政府及时作出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确保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途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表征国家环境压力总量的本国环境载荷指标和表征经济运行之综合环境效率的环境效率指标,对中国1990~2002年的环境压力和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国环境载荷的90%以上来自国内隐藏流的开挖和处置,而国内隐藏流总量的约60%~70%来自农业,所以解决环境问题仅注重末端治理是远远不够的,根本途径是从源头实现资源需求减量,并应特别重视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我国经济的环境效率在该时期总体上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为5.6%,说明我国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环境压力相对减量.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0年~2015年数据,利用Tapio弹性脱钩模型和生态足迹、碳排放模型实证研究了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脱钩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STIRPAT模型分析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脱钩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河南省2000年~2015年资源消耗量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呈下降趋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二者的关系呈现出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的态势.资源环境压力受制于经济规模扩张、人口数量增长,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规模的扩张是制约经济与资源环境脱钩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城市新区社会经济环境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不确定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特点,构建不确定性的新区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响应-调控"模型,包括4个关键步骤:系统动态响应模拟,情景分析与评价,优化调控模型构建,以及决策偏好与优化调控方案生成.设计3个子情景来比较分析不同新区发展模式下的环境压力,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型发展情景(Ⅰ)、资源环境约束型发展情景(Ⅱ)和资源环境协调型发展情景(Ⅲ).以郑州新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合情景分析和决策者偏好,对新区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压力响应进行模拟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新区COD排放量将由2008年的19693 t/a提高到2020年的33806 t/a.  相似文献   

15.
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采用以物质投入与消耗为表征的环境压力函数,结合“修正后的Laspeyres方法”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分析了兰州市1990?2004年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时序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和各驱动因素对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随着兰州市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物质投入与国内物质消费总体呈上升趋势,由物质投入与消耗所产生的环境压力主要是由经济增长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消耗所致。人口因素和经济增长因素对环境压力的增大具有正向效应,技术因素对它则具有负向效应,人口因素对它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且比较稳定,而经济增长因素与技术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针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技术经济模式。它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规律的一种自然和谐式经济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均早于发展中国家,许多发达国家将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口、资源、环境及其发展关系,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特别是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已成为当今大自然面临的严重挑战.过去人们一直关注着经济增长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现在被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压力对经济前景的影响上来;过去人们注意到大自然能忍受和容纳多少污染物,现在人们担心人类赖以生存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经济高速发展,却面临着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复杂脆弱、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等现实困境,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1世纪论坛"上所总结的:中国在前进道路上有两大矛盾,一是不发达的经济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我们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人类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在这种背景下,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新的模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在介绍国外循环经济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天津科技》2005,32(3):21-22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从根本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应该从四个方面、采取八项措施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