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增量分析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是深入研究经济与环境发展规律的路径之一.根据2015~2014年及2014~2013年的增量数据,运用脱钩分析方法对经济增量与污染物排放增量指标进行分析.按照经济发展增量系数及环境污染增量系数的脱钩计算,得到2015年各地区脱钩弹性指标及2015年增量脱钩弹性指标计算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基于增量数据与基于统计数据的脱钩状态不完全一致.上述结果表明采用增量数据分析,可以消除各地区在经济基础与规模、经济产业结构、地域大小与人口数量等方面的差异影响,客观反映自身发展协调性程度,是分析环境经济系统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城市规模加速扩张,经济总量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已经成为城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能够带给经济增长更多的动力和空间,而城市经济增长反馈于建设用地空间扩张,并对其产生深刻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复杂且密切的联系。本文利用2000—2010年重庆市38个区县的建设用地面积数据和GDP数据,运用脱钩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1)主城区在2000—2005年间,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处于扩张性复钩(2001、2002脱钩指数r1分别为-0.504,-0.173),随着该地区经济快速增长,逐渐从扩张性复钩转变成弱脱钩(2003,2004,2005脱钩指数r1分别为0.064,0.245,0.307),跟理想状态的强脱钩的差距逐渐缩小;重庆东南翼和东北翼2000—2005年间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的扩张则是处于弱脱钩状态,2006—2010年间,建设用地面积急剧扩张,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向扩张性复钩转变。2)2000-2005年间重庆主城及周边少数区县建设用地扩展与第二产业增长呈扩张性复钩(g10,t10),其余区域均弱脱钩(g10,t10),2006—2010年间弱脱钩趋势更为显著;主城区及一小时经济圈部分区县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状况逐渐减小,逐渐向理想状态发展,两翼的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武隆、黔江等地多数区县处于明显的弱脱钩状态,其他地区第二产业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的脱钩状况愈发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依据PSR模型构建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云模型和属性识别理论动态评价了铜陵市环境经济系统脆弱性,并运用脱钩理论分析了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及环境经济系统内部子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5年~2014年,铜陵市环境系统呈高度、中度脆弱性,下降趋势缓慢;经济系统脆弱性高度运行,下降趋势缓慢;环境经济系统各年脆弱性等级居高不下;环境压力与环境响应总体呈进化依赖态势,佐证环境状态趋优对环境治理及环保投入的高度依赖性.经济压力与经济响应呈依赖与脱钩交错变化态势,佐证经济转型内在与外在阻滞力量的错综复杂性.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总体以强脱钩为主,即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同向趋优发展,表征环境科技和环境教育对环境改善的大于单纯环保经济投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矿业城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以焦作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矿业城市经济与环境发展有着共同的经历.以煤城焦作市为例,选取1982~2002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人均GDP与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模型.研究发现,焦作市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U型和倒U型,目前仍处于工业发展时期,但人均GDP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呈现整体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了促进贵州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贵州省2002—2013年能源消费结构为基础数据,通过自上而下、LMDI分解法,对贵州省碳排放进行定量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贵州省碳排放总体呈持续增长,其中经济因素和人口规模对贵州省碳排放起促进作用,且经济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能源强度的降低是促进碳排放减少的主要途径;贵州省碳排放与经济之间主要以扩张负脱钩和弱脱钩状态为主。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发展正逐步从追求数量、粗放式扩张模式向追求质量和环境效益的模式转化,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其实质是实现二者绝对脱钩.本文运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6年~2017年面板数据,通过Tapio脱钩弹性指数首先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效应,对其进行时空分异研究;其次运用Stata 15.1采用GMM估计方法研究经济集聚、人口集聚、环境规制等驱动因素对脱钩的影响大小和方向,并进一步探讨环境规制影响脱钩状态的作用路径.结果显示:1)从时间分异来看,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从2006年~2017年整体呈现为绝对脱钩-扩张负脱钩-绝对脱钩的周期性特征.多数省市在2017年脱钩程度都最高.2)从空间分异来看,脱钩指数平均值都处于绝对脱钩状态的省市包括湖南、四川、浙江和重庆,所有省市最近两年的平均水平都处于绝对脱钩状态,预示良好的绝对脱钩发展趋势.3)从脱钩的驱动因素来看,经济集聚与脱钩为“倒U”型曲线关系;人口集聚与脱钩为“U”型曲线关系;环境规制能够显著促进脱钩发展,适当的环境规制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开展技术创新进而助推其脱钩,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对脱钩的影响力度远大于技术创新;此外,“倒U”型曲线关系显著存在于脱钩指数和人均GDP之间.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适当提高经济集聚水平,保持适当的人口集聚度,制定适当环境规制政策,积极促进产业绿色转型与技术创新,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7.
定量研究省域层面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以及分析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是完成"十二五"和2020年碳强度下降指标的关键所在.以吉林省为例,运用STIRPAT随机模型,采用有偏估计岭回归方法对人口、经济、技术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模拟,并检验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同时,引入脱钩指数法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相对影响程度较大,是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经STIRPAT模型检验,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未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处于相对脱钩状态,这也从另外一方面验证了目前两者之间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重要动力,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已成为监测、分析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该文选择我国海西地区重要门户福州市为研究区,以2000年~2015年多期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对福州市城市用地空间分布信息进行提取,分析了2000~年~2015年福州市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同时结合福州市2000年~2015年社会经济数据和人文数据,探讨了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上,福州市城市用地扩张总体呈上升增长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来城市用地扩张快速发展;在空间上,福州市城市用地扩张呈现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在驱动力上,人口、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程、坡度、灯光、到一般公路、学校、医院的距离是影响福州市城市用地扩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互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河南省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状态进行评价,得到如下结论:(1)时序特征方面,2000-2011年河南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强度从0.498 4降至0.473 5,耦合状态基本处在颉颃阶段;2000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有大幅度的提升,并伴随着"十一五"、"十二五"城镇化建设的深入而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而环境综合发展指数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状态,作用强度经历了从中强度耦合的低等水平向中强度耦合的中等水平过渡.(2)空间分异方面,耦合度和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异呈现较大的差异,个别等级呈倒置分布状态;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虽与耦合度、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分布有些许类似,但其主要受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竞争、合作关系影响.基于时空分异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采取综合措施,构建"两型"社会城市;控制环境污染,增强综合承载力;坚持城镇体系协同发展,促进城市群整合发展;制定差别化的政策,缩小地区间的差异水平等结论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协调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为例,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脱钩模型和空间可视化方法分析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用地与城镇人口规模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变化时空差异显著,城镇建设用地变化高及较高水平县区集中分布于济南、滨州、青岛和临沂等市,城镇人口变化高及较高水平县区趋于黄河沿岸与东部沿海地区集聚.(2)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呈现明显的趋同趋势.(3)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的脱钩关系存在强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链接及弱扩张脱钩4种情形,强脱钩状态的县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扩张链接状态的县区向东部丘陵地区转移.(4)2000-2018年人地关系欠合理区范围有所收缩,合理区与不合理区范围均有所扩张,其中人地关系合理的县区呈现向东部、南部扩张的态势,不合理的县区向北部沿海地区及东部丘陵转移.人减地增的建设用地供给和人口需求的空间错配是造成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人口关系失...  相似文献   

11.
郜慧  余国忠  赵承美  范辉 《河南科学》2009,27(12):1597-1601
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EKC曲线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河南省1985--2007年的经济和环境数据,建立了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模型和人均GDP污染物排放量模型,分析了典型环境指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之间呈现三次曲线、倒U形和“凹函数”和3种形式.由于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为避免今后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河南省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走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持续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耕地作为农作物生长的土地,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社会与生态视角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手段探究2000—2015年成都平原及周边区域耕地利用效益时间动态变化与各县(市、区)耕地利用效益空间变异.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成都平原及周边区域耕地利用社会、生态和综合效益指数分别从2000年的103. 24、100. 54和104. 81提高到2015年的103. 89、101. 37和105. 25,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经济效益指数出现稍微下降趋势;2)近15年耕地利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度从2000年的极不协调转变为2015年的基本协调和比较协调,整体呈波动趋势.总体看来,实现成都平原及周边区域耕地利用效益,需要把耕地的3个效益有效结合起来,加大技术推广、引进人才及农业科研的投入;切实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保障耕地生态安全,可持续利用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用地规模也大幅度扩张,普遍出现城市土地粗放利用、无序扩张现象.为了深入研究城市用地规模扩张与城市化发展之间是否相适应协调,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城市化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计算2001-2015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城市化发展综合指数,并分别计算城市用地规模扩张速率与城市化发展速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2001-2015年,山东省城市用地规模扩张与城市化发展间耦合协调程度并不高,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各区间存在明显差异.为促进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应保障城市用地高效、集约利用,仅以扩大规模的城市增长方式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晋江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05和2013年三期SPOT遥感数据,在定量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以及土地覆被变化的基础上,参考P-S-R模型框架,从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选取19个评价指标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研究区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定量评价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结果显示:2000—2013年晋江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上升期,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呈现极端非平衡"涨势"状态,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呈现"落势"状态,规模趋于缩减趋势,使晋江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调,土地覆被状况及宏观生态状况越转越差;13年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0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值为0.619,安全等级为Ⅳ,处于风险级(中警状态);2005年上升至0.741,安全等级为Ⅲ,处于敏感级(预警状态);2013年又下降至0.674,虽仍处于敏感级(预警状态),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红明 《河南科学》2007,25(1):143-147
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模型,得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状不同,呈“倒U型+U型”.其中第一阶段为1997年以前,环境质量总体恶化,1994~1995年为“倒U型”曲线的高峰;第二阶段为1997~2000年,工业结构有所调整,城市环境质量总体好转,1999~2000年出现“U型”曲线的低谷;第三阶段是自2000年以来,上海市的环境污染水平有所提高,曲线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引起曲线变化的原因与污染物排放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动、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比重、环境保护政策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遥感数据解译获得2000、2005、2010、2015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K)、土地利用度(L)、生态服务价值(ESV)、生态经济协调度指数(EEH)及绿色GDP等指标,分析福建省土地覆被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变化特征,为研究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幅较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呈减少趋势.研究期内,ESV整体上呈减少趋势,草地和水域ESV的减少是区域整体ESV减少的主要原因.ESV空间呈内陆高沿海低的分布格局,漳州和泉州单位面积ESV呈增长趋势,其余地市呈减少趋势.生态经济系统协调的地区有漳州和泉州,两地均属于潜在危机区,其余地区均处于不协调状态,属于低度冲突区.研究期间福建省绿色GDP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自然资源价值和环境污染价值损失而波动.  相似文献   

17.
采用DEA模型和ESDA分析方法对2006-2015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创新效率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2006-2010年河南省创新综合效率相对偏低,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大于技术效率,表明河南省创新投入能力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与豫中、豫东、豫北、豫西相比,豫南地区创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最高;3)2006-2015年综合效率没有变化,规模效率呈微弱上升趋势,技术效率和生产效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豫南地区下降最为明显,其次是豫东和豫北;4)2006-2015年,技术进步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5—2015年河南省城市旅游有关数据,运用DEA模型和Maimquist指数法,对近11年来河南省各地市旅游效率及其变动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5年河南省城市旅游平均综合效率水平较低,仅有少数城市综合效率达到最优,11年来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均呈下降趋势,规模效率先升后降.2)河南省城市旅游综合效率总体上呈现出郑州、洛阳和开封3市最高,豫北地区较高,而豫东南地区较低的分布特征,旅游技术效率在空间上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格局,陇海线沿线及其北部城市技术效率较高而南部普遍较低,而旅游规模效率总体呈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分布特征.3)2005—2015年河南省城市旅游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先升后降,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先降后升,全省旅游综合效率受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共同作用,规模效率的影响更大.4)河南省各市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冗余现象,可通过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投资环境及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方法来提高城市旅游效率.  相似文献   

19.
依据1999年~2014年安徽省37个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及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利用脱钩弹性指数对工业行业碳排放及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并构建碳排放脱钩驱动力模型对各行业驱动类型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安徽省大部分工业行业碳排放量呈现逐期增长态势,但个别行业亦存在波动变化现象,且工业碳排放呈现向少数行业集中的趋势.研究时段内,多数行业呈由扩张性复钩→增长连结→弱脱钩→强脱钩的逐渐过渡趋势,说明工业行业经济增长对能源碳排放的依赖程度在不断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变动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且抑制作用不断加大,而行业内部碳减排技术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减排效应变化不明显.因此,安徽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低碳减排战略应是在进一步深化节能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重点加快行业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及能源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为查明上饶地区水资源利用、经济增长与水环境压力的关系,以水足迹法和"脱钩、复钩"理论对上饶地区水资源利用、经济增长与水环境压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饶地区从2003-2011年,平均水足迹为134.35亿m3,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为主要耗水部门;在水资源消耗量增加的同时,水资源利用效率也在不断提高,9年间增加了3.36倍;水资源压力远远小于1,水资源自给率值为1.124,说明上饶水资源丰富,属富水区。经济增长与水资源消耗的评价结果中多数年份为强"脱钩"状态,经济增长与水环境压力的评价结果中多数呈弱"脱钩"状态,说明上饶市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水资源的消耗,但经济增长是在恰当利用水资源情况下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