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湖北省11个地级市近10年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状况,揭示其演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提出协调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的对策建议:尽快盘活现有城市用地;严格控制城市用地外延扩张;进一步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强化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加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对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南宁市城市土地扩张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空间重心转移计算和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计算方法分析计算南宁市城市用地扩张趋势与速率,结果为:1994-2005年间南宁市主要向东、南、西三龇向扩展,其中向东扩张最为明显.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张,2005年城市土地面积是1994年的2.25倍.1994-2001年城市扩张速率仅为7.71%,城市空间重心逐渐向东移动.而2001-2005年,城市扩张速率达到11.57%,城市空间重心转向东南方向.影响南宁市城市用地扩张的因素有经济增长、人口增加、政策推动以及交通发展的牵引.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城市用地空间扩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陕西省城市空间扩展变化特点,因为城市用地空间扩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衡量指标。方法根据陕西省10个地级市1991~2003年土地面积的统计资料,通过计算城市用地扩张系数,定量分析了城市用地扩展的趋势。结果①陕西省10个地级市1991年到2003年的建成区面积由1991年的326km。增加到2003年的488km^2,增加了49.69%,年均扩展率为3.42%,增幅明显。②咸阳、延安、渭南、安康和商洛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足,西安、宝鸡和榆林3市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较为合理,铜川和汉中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展速度太快,造成城市建设占地过多、土地利用效率过低的现象。结论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城市用地扩展速度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相适宜的原则,实现城市土地的最优化利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用地迅速增长,研究我国城市用地规模分布变化规律有助于在城市化进程中合理配置城市用地,促进城市体系协调发展.选择2000年~2012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数据,利用位序-规模法则结合分形理论,研究我国城市用地规模分布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区域城市用地规模分布变化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以建成区面积衡量城市规模,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2)城市规模的位序-规模对数曲线呈平行向前推进趋势,城市用地规模总量增加,但城市用地规模分布Zipf指数呈上升趋势,城市用地规模分布的均衡度下降;(3)按建成区面积分类,超大、大城市的城市用地增长速度快于中小城市;(4)不同区域城市用地规模分布变化特征反映出差异性:4大区域中东部地区城市用地规模Zipf指数始终最接近理想值1,表明东部地区高中低位次城市用地发展较为协调,东北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城市用地规模分布趋向于集中,高位次城市用地扩张明显快于中低位次城市,中部地区城市用地规模分布较为分散,但近几年高位次城市用地规模扩张趋势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基于山东省17个地级市2001~2012年面板数据,三系统耦合模型,实证分析了山东省金融主体、金融环境与经济增长三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三系统的耦合度具有显著的协调演进态势,但耦合水平并不高;三系统的耦合水平与金融主体—金融环境、金融主体—经济增长和金融环境—经济增长三类二元系统的耦合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半岛蓝色经济区与非半岛蓝色经济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两区域三系统耦合水平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相互影响和制约,处于城市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其土地利用效益存在显著差异,正确处理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关系,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核心问题.该文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交互耦合机制,构建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对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差异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总体上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两者的耦合程度基本上都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度大多处在中度和严重失调阶段,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水平不高,区域差异明显,没有达到良性共振.  相似文献   

7.
低碳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坐标,城镇建设用地作为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分析城市用地空间扩张与碳排放的相关效应,对合理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沙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沙城市用地空间扩张特征与城市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测算了城市用地空间扩张速度和碳排放变化速率,利用协同扩张指数计算两个指标的量化关系,得出城市用地空间扩张与碳排放的相关效应.  相似文献   

8.
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引发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基于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通过求和标准化、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以及ArcGIS 10.0对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6年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土地利用状态趋于恶化,空间差异显著;生态环境质量发展态势迥异,空间变化较大;(2)城市用地扩张的环境效应空间差异并不显著,但综合指数却不断增加,城市用地扩张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各指标间存在较强的胁迫作用,且作用力间存在差异;(3)除漯河市、济源市外,其余城市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间均存在协整关系,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Granger因果关系可能呈现城市扩张推动生态环境优化,也可能呈现生态文明建设带动城市扩张.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1-2016年吉林省8个地级市数据,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发展进行研究.基于熵值和变异系数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8个城市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值;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吉林省8个地级市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最高,城镇化综合评价值最低的城市是辽源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最低的城市是白城市;长春市属于高度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吉林市属于基本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其他6个城市均属于中度失调发展类城镇化滞后型.  相似文献   

10.
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建立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001-2008年山东省综合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对2008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并排序,结果为:青岛和济南城市化水平最高,东营、淄博、莱芜、威海、烟台和日照城市化水平较高,济宁、潍坊、临沂和枣庄城市化水平较低,泰安、德州、滨州、聊城和菏泽城市化水平最低.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综合水平产生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发展条件和区域城镇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对城市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相互作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引入耦合模型,计算出河南省除济源市之外的17个省辖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发展度,并分析了其空间格局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河南省17个省辖市中大部分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城市化的协调度不高,其中有11个城市属于较低水平或低水平协调.(2)从城市化发展类型来看,17个省辖市中有6个属于超前型,8个属于滞后型,只有3个属于同步型.(3)从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分布和形成机制来看,由于各地区间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片状分区集聚的特征,高水平和较高水平协调地区主要集中在郑州和许昌以及与它们相邻的西部和北部地区;较低水平协调区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地区以及北部的安阳、鹤壁和焦作;低水平协调区仅分布于东北部的濮阳市;不协调地区在河南省没有分布.  相似文献   

12.
结合1990年以来的统计数据,分析山东省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后城市地域扩展特点及用地效益.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山东省城市用地扩张迅速,但不同城市、不同时期城市用地扩展速度差异明显,用地效益变化较大,城市地域扩张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差异较大,城市整体用地效益水平不高,原有土地仍有较大的效益增长空间.提出应进一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用地机制建设,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用地效益.  相似文献   

13.
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及耦合发展驱动因素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地级市辖区、县级市、县为研究单元,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人口密度、平均高程等相关指标计算人口和土地城市化速率的协调度,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研究了2000-2016年安徽省人口和城市化速率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演变趋势、空间差异,最后探讨了耦合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安徽省主要的城市化特征为人口城市化滞后型,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向好但增长缓慢,协调水平仍较低;②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较为明显,并且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③对两者耦合影响较大的因素为土地城市化率、人口密度和平均坡度,交互作用最强的因素为人口城市化率和土地城市化率,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密度与相应的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对中国城市用地扩张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 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对我国286个地级市2000、2005、2010、2014年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道路交通发展水平和城市人口数量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进行测度,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对我国城市空间扩张都起到了正向的影响,其中道路交通对于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最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最弱.(2)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用地扩张驱动逐渐减缓,人口数量对城市用地扩张驱动逐渐增加,道路交通发展水平对于城市用地扩张驱动先增加后减少.(3)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和道路交通水平对于城市用地扩张驱动的影响,随着地区、城市规模、城市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结合分析结果,对城市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镇化质量和规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2009年~2015年山东省17地市的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评价.建立空间统计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时空分异、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在青岛、济南两个核心城市的带动下,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表现出区域间不协调的空间格局,城镇化规模集聚性优于质量,山东半岛城镇化规模集聚性强.3)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整体协调性较高,随时间推移逐步提升并且表现出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5):104-110
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基于中原经济区32个地级市的城市化相关数据及生态环境指标,运用"PSR"模型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函数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部分地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度处于磨合和高水平耦合阶段;空间耦合协调度分别为:低度协调耦合占21.88%,中度协调耦合占65.62%,高度协调耦合占12.5%.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强度和空间耦合协调度情况为:高强度中协调性的城市占31.25%,中强度中协调性城市占34.38%.3)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而耦合协调度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选取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4个维度16项指标建立了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熵值法及GIS技术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辽宁省14个地级市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及综合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大多数城市仍处于质量提升阶段;辽宁省城市化空间分异明显,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的"双核"城市化特征突出;以大连、营口、盘锦等城市为主的沿海经济带是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的引擎;空间城市化直观反映经济城市化水平,人口的扩张、空间的拓展、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将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明确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效应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运用熵值法计算出用地结构效应特征指数.结果表明,①用地效益和用地强度指数在城市间差异明显;用地功能指数差异性最小.②从指数间关系来看,用地弹性指数和环境效应指数相关性最大;用地功能指数高的城市中存在低效和高效扩张并存的现象,用地功能指数低的城市中存在集约化与低水平发展的区别.利用系统聚类法将17个城市分为高效集约型、高效协调型、高效与环境压力型、低速扩张型、粗放扩张型和低效发展型等6个类型.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用地规模扩展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环境改善是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通过对影响徐州市城市用地扩张的因素分析,分别从以上三个方面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城市用地规模扩展的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判断其城市用地扩展的合理性,并对徐州城市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厦门市和深圳市为例,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角度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功效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其指标权重,并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交互耦合机制,建立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模型,以期探寻最早经济特区2000-2012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在2000-2012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主要表现为厦门市和深圳市均处于较高水平,且深圳市一直高于厦门市;另外,基于相对发展状态,厦门市和深圳市均存在滞后型、同步型和超前型,呈现不稳定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