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被尊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和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抓手,论文从农民市民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业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四个方面剖析了新型城镇化金融服务需求。以重庆市为例,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12—2020年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研究、数理统计、访谈调查等方法,从相关概念出发,对重庆市"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和重庆市整体体育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一圈两翼"构想与重庆市小康体育建设的互动关系,并提出构建重庆市小康体育发展模式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重庆市小康体育的发展模式,为重庆市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第三新区城市供水现状分析及其保障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6月18日,重庆市"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继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后的"中国第三新区".随着我国第三新区的发展,区域用水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在我国第三新区建设一个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城市供水系统,根据我国第三新区城市供水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第三新区的城市供水保障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重庆大学紧紧抓住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主动地投身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充分发挥自身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科研能力突出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在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形成了明显的学科优势和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增强了办学实力,提高了办学效益,成为重庆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技术创新的"引擎"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智囊团"。  相似文献   

5.
重庆作为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是重庆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辖十多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分步推进工业经济建设,促进了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了重庆工业的新跨越。本文在分析重庆市新型工业化人才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走工业化多层次人才建设的意义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上海信息化》2012,(11):91
近期,重庆市通信管理局印发了《重庆市通信行业贯彻落实宽带普及提速贯彻大力实施"光网·无线宽带重庆"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该市宽带普及提速工程的实施。"光网·无线宽带重庆"是重庆市贯彻国家宽带普及提速工程的具体措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大力实施"国干传输增容工程"、"城际网络提升工程"、  相似文献   

7.
应用"索洛余数"的测算方法和重庆市1978-2001年的实际数据,并通过计量经济检验,测算出重庆市该期间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值为23.27%。探究了该贡献率的成因,在横向比较中得出该贡献率滞后于我国东、中、西部省市的客观结论。基于实证分析的结论启示是:重庆市应以西部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为契机,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8.
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重庆市1996—2010年的数据建立动态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重庆市工业、城市服务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农业、建筑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较弱。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解决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中观经济波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RCH模型研究了重庆市中观经济的波动特征,并与全国宏观经济波动特征进行了比较.与全国情况相同的是,重庆市中观经济的波动是对称的,具有较高持续性.与全国情况不同的是,重庆市中观经济的波动具备自我稳定机制(全国宏观经济没有);外部冲击会加剧重庆经济系统(中观经济系统)的波动.因此,研究结论不支持市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这是与宏观经济系统波动特征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发展理念里程碑式的重大转变和人口的全面发展,"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巨系统协调发展的状况成为了衡量发展质量的核心。本研究从系统解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入手,构建由人口系统因子、人口-经济因子、人口-社会因子以及人口-环境因子共4个方面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针对重庆市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要素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巨系统中的重要基础性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中应当给予充分重视;2)人口发展状况的优劣与城镇化水平高度相关;3)重庆市工业企业的"环保搬迁"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显著。本文深化了人口发展内涵的理论认识,并为重庆市人口发展状况的动态评估,促进相关部门的科学考核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金秋十月,我们来到具有光荣革命历史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美丽山城——重庆,在这里举行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重庆市教委和重庆交通大学承办的第一届"高校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这是我们为促进"加快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地方高等学校在区域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而搭建的地方高校及省市教育厅之间相互交流的高端平台。  相似文献   

12.
黄世莲  何容 《科技信息》2013,(2):113-113
<正>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一统三化两转变"的发展战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一统三化两转变"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涪陵作为重庆市重要经济增长极和"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是刻不容缓。一、涪陵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概况  相似文献   

13.
对重庆市人口年龄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人口红利进行了延时预测,基于人口红利对重庆市经济积极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情况下新的对策和建设。  相似文献   

14.
杨敏 《科技信息》2010,(33):I0160-I0160,I0159
0前言 重庆是西部开发重要的龙头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建设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重庆的教育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中学体育发展还不尽人意。在重庆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向大会提交了"重庆市中小学生体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15.
正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和创新2009年,国务院将重庆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验区,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位于重庆市文化名区沙坪坝区的覃家岗街道是重庆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富裕起来的地方。覃家岗率先开展以"社区股份制"为路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了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的重庆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对重庆市生态环境系统行为在1998-2008这11年间的演变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城乡背景下重庆市生态环境整体水平在此11年间呈持续良性发展趋势,但变化速率有起伏改变;2)系统演变的协调度较差,在这期间呈"双峰态"变化,演变峰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增收就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所以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就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就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严重受到了约束,如何解决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便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C2 R模型,从土地投入和产出角度,对重庆市各区县土地供应(即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的经济效率进行有效性评价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地供应的经济效率普遍偏低,仅有6个区县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1小时经济圈"的DEA有效性高于渝东北和渝东南,产业园区土地供应经济效率高;DEA无效区县中,"1小时经济圈"主要表现为土地供应剩余,渝东北和渝东南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剩余;13个区县为规模效益递减的决策单元,23个区县为规模收益递增的决策单元.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未来土地供应数量与布局调整、资源合理配置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经济结构矛盾十分突出 ,调整优化重庆市经济结构 ,应当立足西部开发 ,建设长江上游中心城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加大科技投入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相似文献   

20.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测评,测评结果表明: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因子是基本经济竞争力因子、创新因子、生活水平竞争力因子和经济增长潜力因子;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差距显著。本文根据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序将重庆市经济空间分为稠密区域、准稠密区域、结构弱化区域和农村区域,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内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系列对策:采取“域-轴-核”开发模式;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构造人才聚集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优化产业结构,构造产业竞争优势;转移剩余劳动力,优化资源配置,缓解渝东北和渝东南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