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准确仿真模拟,对于更好地进行统筹发展政策设计与决策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原理,建立了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重庆市城乡生态环境系统SD仿真模型,模型共涉及"人口"、"资金"、"污染指数"等112个变量及"PPI=FPFPI+FSPI+PFPI"等116个方程,并能够较好地模拟实际系统;最后对模型进行了动态模拟和优化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实际系统,仿真结果不仅可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决策提供一定参考,并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政策试验。  相似文献   

2.
基于重庆市37县区10年间(2010—2019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县域尺度的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23测算各县区乡村性指数(RI)、乡村性分异指数(Z′),深入剖析乡村性时空演化趋向及分异规律,并进一步探讨乡村性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37县区10年间RI整体呈降低趋向,且降低幅度、速率迥异。(2)37县区10年间Z′整体呈缓慢波动增长趋向,显示其间乡村发展差异愈演愈烈,且在2015年出现波峰。(3)政策经济、科技经济诱因是推动乡村性演变的两驾马车。各因素间的制约与作用促使RI降低、城乡差距缩小。(4)37县区结合当地实情、乡情,创造性打造专属“山城”振兴样板。城乡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正确认识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协调程度,构建3个系统的2级指标评价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运用熵值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9—2017年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时序演化及空间差异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D人员全时当量、人均GDP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贡献率较高,3个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均存在省际差异变化,创新程度与产业结构优化整体上呈正相关、与生态环境状况呈负相关;从时间上,2009—2017年3个系统耦合度水平较高且部分地区年际差异变化大,而耦合协调程度较低且年际差异变化幅度较小;从空间上,该区域各省(市)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且呈集聚态势,各省(市)耦合度基本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整体较低且呈东高西低差异态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重庆市1994—2010年间的时序数据,对城市化水平、出口依存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市化水平、出口依存度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正向冲击。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重庆市沙坪坝区1998—2017年的城市化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质量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动态演变趋势。【方法】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分别构建两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物理耦合模型对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动态演变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1) 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在1998—2017年间均保持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0.044增加到2017年的0.983;2)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研究期间呈波动上升趋势,1998—2003年间上升,2003—2006年间表现出下降,2006年后呈波动增长;3) 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协调度的时态演变整体表现为波动上升,进一步可细分为3个时段:1998—2004年、2004—2006年、2006—2017年,分别为上升趋势、小幅下降趋势、波动上升趋势:4) 在1998—2017年间,耦合协调类型从基本不协调逐渐过渡到高级协调。【结论】明确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的现状及动态演变规律,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策略,对区域城市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出发,建立定量评价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贡献率和贡献弹性分析法,测算出1998年-2012年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指数,并分析城镇化质量演变规律和驱动因子.结果显示: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整体有显著提升,且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提升最为稳定、持续的推动力;经济发展质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发展质量是当前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支柱引擎",但未来贡献弹性缺乏;生态环境质量、城乡统筹发展质量当前贡献率小,但贡献弹性显著,是提高未来重庆市城镇化质量的"主导引擎".  相似文献   

7.
以福州市为研究区,以Landsat系列影像为遥感数据源,利用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评价福州市2003—2013年间的城市生态状况变化。RSEI指数对植被指数、湿度分量、地表温度和建筑指数等4个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评价指标进行耦合,能够对研究区的生态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结果显示,在这10年间,福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RSEI值从2003年的0.669下降到2013年的0.568,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耕地利用转型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庆市的耕地利用转型演变特征。【方法】基于2000—2016年重庆市面板数据,从耕地利用功能形态与空间形态两个方面对重庆市耕地利用现状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将2000—2016年划分为2000—2005年,2006—2010年和2011—2016年3个时段,重庆市各区县种植结构变化指数均值在不同时段内呈现出较高水平:2000—2005年间,全市种植结构变化指数均值为80.28,是3时段的最高值;2006—2010年间,全市种植结构变化指数均值有所下降,均值为76.34;2011—2016年间,各区县结构变化指数大小趋于一致,均值达到78.49。这种不断调整的农业种植结构促进了重庆市山区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庆市耕地利用空间差异性增强;2006年后,重庆市耕地利用由单一化向均衡化趋势转变,耕地多功能评价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家庭经济贡献功能涨幅最为显著。【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重庆市近年来耕地利用现状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以期为重庆市未来耕地发展方向、农用地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乡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2000—2013年统计数据,以平顶山市为例,在城乡协调发展概念解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平顶山市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其城乡协调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平顶山市城乡协调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呈阶段性变化;2城乡协调发展类型稳步升级,即完成了由濒临失调衰退型向优质协调型转化升级;3城乡综合发展指数由农村大于城市演变为城市大于农村.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包括资源环境因子集、生态环境压力因子集、社会-经济因子集3方面在内的重庆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提出了重庆市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得出重庆综合生态安全系数为0.578 3,其资源环境安全系数较低为0.436 7,而生态环境(0.624 6)和社会-经济(0.682 7)安全状况较好,这为建立较完整的重庆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奠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07年重庆市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统筹城乡改革全面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已经进行5年;首先对城乡统筹进行了定义,然后根据统筹城乡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建立了由4个一级指标共2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对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状况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情况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成为重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金钥匙”。结合重庆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在分析统筹城乡背景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重要性,并借鉴国内外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重庆应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根据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到2017年要在全市实现全面小康,较全国率先三年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是说到2017年,重庆市广大的农村地区都将步入全面小康的水平。目前,重庆市现在有人口320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200万,农村人口2000万,预计到2017年重庆市城市化水平也将接近70%,但还将有600多万人口生活在农村,而这600多万农村人口是否能步入小康社会,将直接影响到重庆市在2017年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对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分析,对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含义进行了重新界定,采用标准值法和钱纳里标准法对重庆市及各个区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重庆绝大多数区县的工业化发展未能带动城镇化进程;绝大多数区县也存在部分聚集在城镇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造成城镇化率偏高的现象。本文针对重庆发展现有问题提出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就业体制,大力推进农民工待遇平等化,加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尽快落实户籍制度的改革,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以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重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的背景下,为了加深对重庆农村发展状况的认识.对重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结合重庆自身实际状况,初步构建了一套重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指标评价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验证,得出了各区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和排名,以及影响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将其与人...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增长极作用,但是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依赖于区域发展特征.旨在分析重庆市城市体系发展的差异及重庆市都市区在区域经济中的效应,对重庆市如何发挥城市经济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部署,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文章主要从城市性质定位、城市用地选择及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规划等方面对《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理论评析,并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试图为昆明城市规划的进一步调整或完善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重庆市38个区县的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偏低且发展不均衡,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旅游核心企业数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GDP、 A级旅游景区数量和城镇化率是影响重庆市县域旅游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影响因子间存在"1+12"和"弱+弱强"的现象;都市旅游区、渝东北旅游区、渝东南旅游区和环城旅游区内部的旅游发展水平主要影响因子呈现出部分服从整体且个体差异性并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重庆"1小时经济圈"城乡一体化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首先构建了城乡一体化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软件SPSS18.0 确定各指标体系的权重值以及综合评价值,并对重庆"1小时经济圈"城乡一体化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重庆"1小时经济圈"城乡一体化进程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并显示出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扩散的圈层结构状;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运用分形理论中的边界维数对重庆市近30年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揭示重庆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地域扩展方式.结果显示,重庆市主城区各区在各个时期城市形态具有差异,整体上重庆市城市建成区在30年间的发展使得图形破碎度降低,其中1980~1997年为城市地域的快速发展期1,997~2001年为高速波动发展期,2001~2010年为高速发展并有趋于稳定趋势发展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