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随着中国发展理念里程碑式的重大转变和人口的全面发展,“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巨系统协调发展的状况成为了衡量发展质量的核心。本研究从系统解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入手,构建由人口系统因子、人口-经济因子、人口-社会因子以及人口-环境因子共4个方面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针对重庆市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要素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巨系统中的重要基础性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中应当给予充分重视;2)人口发展状况的优劣与城镇化水平高度相关;3)重庆市工业企业的“环保搬迁”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显著。本文深化了人口发展内涵的理论认识,并为重庆市人口发展状况的动态评估,促进相关部门的科学考核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协调发展度模型、秩相关系数、GIS可视化以及ESDA方法,研究了2000—2012年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1)2000—2012年13a间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从失调阶段逐渐发展到过渡阶段,最后到达协调发展阶段;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变化呈现一定的时序特征.2)18个地级市协调发展水平偏低,地区间协调发展度差距大,且有扩大趋势,空间分异明显.3)河南省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但逐渐呈现空间弱化的态势,空间负相关增强.4)高值区主要位于豫西北部,低值区集中分布在豫东南塌陷区.  相似文献   

3.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和山东实际情况,本着使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系统要在保持平衡的状态下同步发展,使综合效益和复合效益最大的原则,运用AHP法构建了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997-2011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997-2008年,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2009-2011年,由于人口、环境压力增大,系统协调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庆三峡库区典型县域乡村人口-土地-产业-财力(后简称人-地-业-钱)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格局与机制,为该区域全面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提升乡村内生发展能力和创新内生发展路径提供思路。【方法】以重庆三峡库区15个典型县域为研究区,选取2005、2010、2015、2020年等4个典型年份,从人口、土地、产业、财力等4个维度构建系统要素评价指标,综合测度了人-地-业-钱系统发展水平与耦合类型,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揭示了系统内生要素的耦合作用强弱、协调水平及时空演变格局,进而探讨了内生要素耦合协调发展的传导机制。【结果】1) 2005—2020年研究区乡村人-地-业-钱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土地、产业、财力等子系统多处于中、低发展水平。2) 2005—2020年研究区乡村人-地-业-钱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状态,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整体上沿西南—东北方向递减,空间分布较为分散。3) 研究区乡村人-地-业-钱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在2005—2020年主要分为3种类型:低协调水平的人口-产业发展领先型、中协调水平的产业发展引领型和高协调水平的财力-产业发展引领型,产业和财力子系统在乡村协调发展中作用重大。4) 研究区乡村土地子系统发展水平变化相对稳定,乡村发展主要依赖人口、产业、财力等子系统的发展驱动。【结论】研究区乡村人-地-业-钱系统多处于中、低发展水平,乡村劳动力、农业发展水平、土地生产效率与农户收入是制约乡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乡村人-地-业-钱系统内生要素发展出现分化,发展不平衡趋势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喀斯特高原76个县市(区)农业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以及自然地理因素的资料为基础,主要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研究贵州省人口分布与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针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自然地理因素分布具有一定地带性,综合研究这些地带性因素的分布特征,探讨贵州喀斯特地质条件下人口分布的自然地带性规律,其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地质环境条件下,受经度、纬度以及平均海拔高度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的作用,决定了贵州高原人口分布疏密差异的态势,表现为西北部人口过密,东南部人口稀疏的空间格局,使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也呈现出不协调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包括资源环境因子集、生态环境压力因子集、社会-经济因子集3方面在内的重庆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提出了重庆市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得出重庆综合生态安全系数为0.578 3,其资源环境安全系数较低为0.436 7,而生态环境(0.624 6)和社会-经济(0.682 7)安全状况较好,这为建立较完整的重庆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奠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口、资源、环境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巨大系统,呈良性、中性和恶性循环。人口环境系统性质:一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自然社会系统;二是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三是基本矛盾为其发展动力。人口环境系统动因包括人口环境运动的推动、关系的调整和规律的作用。地球环境系统被人口压力突破后表现出:矛盾的滞后性、影响的多重性和经济陷于衰退。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三症并发,成为中国人口与环境发展的独特现象。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理想蓝图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直辖以来,人口状况进入到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阶段,利用抚养比作为测算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指标,测算出了重庆市已经处于人口红利期;运用计量模型分析重庆市在人口红利阶段人口结构对投资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人口结构对投资存在影响,在人口转变过程中,重庆市应该抓住机遇最大限度地收获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9.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是由人口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文章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构建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并以广西为例,采集了2000—2012年的数据,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方法测算人口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建立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型,运用模糊数学理论来测算协调系数、协调发展系数等指标来评价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广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对人口安全系统的支撑之上,关键是要保持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维持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持续支撑。基于此,建立了包括以人口子系统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科技制度子系统的人口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框架,并对区域人口安全各系统状态进行因子分析,最后从制度、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人口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改进的人口经济资源匹配模型,分析贵州省2004—2013年资源人口和经济人口综合承载状况和贵州省内部经济资源匹配的空间状况。结果表明:1)以全国为参考区,贵州省2004—2013年人口经济资源综合匹配类型均属于资源和经济承载力均相对不足的Ⅳ类,实际人口数量相对于综合人口容量出现不同程度的超载。2)以贵州省为参考区,贵州省9个地州市2004—2013年人口-经济-资源-综合匹配类型Ⅰ、Ⅱ、Ⅲ、Ⅳ种匹配类型均存在,资源和经济承载状况大体上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不同的年份4种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总体上呈现经济和资源承载力均相对不足的Ⅳ类空间分布增大。3)从资源和经济承载状况看,贵州省未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贵州应提高人口素质,提升经济发展能力,进行合理的人口迁移,促进贵州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21(5):F0003-F0003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人口发展及其自然资源、环境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揭示、分析人口经济过程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本规律和辩证关系,评价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内容不仅覆盖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中已经成型的概念、体系、逻辑和理论,而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  相似文献   

13.
李婕 《江西科学》2022,(2):405-412
山西省属于资源依赖型区域,其经济发展长期依赖煤炭资源的开发,第二产业较为发达,但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加深,探究山西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选取山西省2010—2018年9 a的人口结构和经济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山西省人口结构中的主要因子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探究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回归关系。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山西省高素质劳动人口占比与经济发展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社会少儿抚养负担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的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结构是人口素质的社会性反映,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构造了人口-经济模型,从模型中可直观地看出表现人口构成的三个主要指标性别比,农业人口比和总抚养比,均与能标明经济发展状况的人均生产总值成显著相关。然而,目前我国的这三个指标值均偏高,正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因此,人口结构的优化已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是由人口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文章构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并以广西为例,采集了1978—2009年的数据,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方法测算人口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建立了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型,运用模糊数学理论来测算协调系数、协调发展系数等指标来评价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本文给出了影响人口规模的诸多因素,建立了在一定的经济水平、资源水平、生态环境下的最优人口规模模型.给出了解模型的可能-满意度方法(ps法),并用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该模型对政府的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山东省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山东省136区县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人口重心始终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并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2)山东省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分布总体向集中与不均衡分布发展。(3)山东省人口密度莫兰指数>0,呈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特征,且有增强趋势。(4)不同影响因素对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力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房价、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气温、降水、高程、地形起伏度。人口空间格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定量分析出沿河县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现状,揭示出发展规律。【方法】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建立一套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将"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形成综合权重,对沿河县2010—2014年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各项指标赋权,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定量化分析,得到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结果】沿河县2010—2014年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别为轻度失调、中度耦合协调、中度耦合协调、良性耦合协调和优质耦合协调,并由此提出耦合协调发展建议。【结论】评价结果为相关管理部门推进县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用主成分和能值分析方法,耦合度模型结合GIS手段,以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框架,构建经济-资源-环境(ERE)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宁夏ERE耦合度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0a来宁夏ERE耦合度波动较大,前期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损益特征为"重经济轻环保",后期逐渐改善;空间上耦合度由中部向南北部演变,"一主"区域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与"三副"旅游资源区域的耦合度降低幅度大.原因在于城市圈发展为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带来极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且移民区的进一步发展对资源环境需求提高.要实现整体发展,必须以"系统共生"为原则,加强"一主"与"三副"区域间以及区域内各要素的交流与协调;进一步提高环境和生态治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培育移民区生态产业,避免二次生态致贫,实现生态立区.  相似文献   

20.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在空间上的综合体现,也是区域发展格局和协调性的重要表征。本文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选取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人口、人均GDP、河流和道路数据,运用人口收缩指数、核密度、空间相关性分析、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2013—2019年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格局的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从整体来看,黄土高原人口收缩趋势明显,且空间的关联性较强,其格局基本稳定;2)从局部来看,人口集聚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河谷平原地区和省会城市是人口集聚的主要区域;3)黄土高原人口在不同高程与坡度上的分布差异明显,尤其在海拔0~1 500 m、坡度0°~15°的地势低平区域,人口密度较高,空间集聚趋势明显;4)人口分布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且一般会朝着社会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区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