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安东南部7月份土壤CO2释放量和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根据碱溶液吸收法,对西安东南部地区7月份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2释放量进行了昼夜观测,观测资料显示,西安东南部地区7月份土壤CO2释放量一昼夜内具有明显变化,从当日9时到次日9时,CO2释放量表现出由低变高再变低的规律,土壤CO2释放量变化与温度变化具有相同的特征,但释放量的变化具有滞后性,相对于温度的变化滞后4-6h,温度是决定土壤CO2释放量昼夜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它的升高和降低分别造成了土壤CO2释放量的增加和减少,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2释放量不同,林地释放量大于草地,草地释放量大于裸地,夜间12h释放量大于白天12h释放量。  相似文献   

2.
西安吴家坟秋季土壤的碳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西安呈家坟秋季土壤CO2释放量的监测,研究了影响土壤CO2释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作用下,土壤CO2释放量变化的特点,总结出西安南郊地区秋季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主要随着温度而变化,即气温降低,土壤CO2释放量逐渐减少,在昼夜时段中,土壤CO2释放量也随温度变化,但相比温度变化有明显的滞后,大约滞后6h,且夜间释放量明显高于白天。  相似文献   

3.
根据NaOH溶液吸收CO2原理,对西安南郊和蓝田不同成因土层CO2释放量进行了观测,探讨了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资料表明,关中地区夏季土壤(厚土层)CO2释放量变化规律与气温变化规律负相关,CO2释放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般滞后4~6h;而薄土层土壤CO2释放量变化规律与气温变化规律正相关,CO2释放量不存在"滞后性",且释放量明显小于厚土层;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与温度和天气密切相关,温度高、天气晴朗时释放量大,反之则小;厚土层CO2释放量白天小于夜间,白天约占1/3,夜间约占2/3;薄土层CO2释放量白天大于夜间,白天约占2/3,夜间约占1/3.薄层土CO2观测揭示了CO2释放量和变化规律都与土层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根据NaOH溶液吸收CO2原理,对西安南郊和蓝田不同成因土层CO2释放量进行了观测,探讨了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资料表明,关中地区夏季土壤(厚土层)CO2释放量变化规律与气温变化规律负相关,CO2释放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般滞后4~6h;而薄土层土壤CO2释放量变化规律与气温变化规律正相关,CO2释放量不存在“滞后性”,且释放量明显小于厚土层;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与温度和天气密切相关,温度高、天气晴朗时释放量大,反之则小;厚土层CO2释放量白天小于夜间,白天约占1/3,夜间约占2/3;薄土层CO2释放量白天大于夜间,白天约占2/3,夜间约占1/3,薄层土CO2观测揭示了CO2释放量和变化规律都与土层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碱液(NaOH)吸收法对赣南红壤地区马尾松和草地两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 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有显著差异(P<0.05),马尾松和草地土壤呼吸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观测期间,土壤呼吸速率5月最高,1月最低,且土壤呼吸总体速率草地大于马尾松林地,但1月...  相似文献   

6.
天然温带草地CO2通量排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然状态下(无牧、无施肥、无割草、无灌溉)内蒙古温带半干旱典型草原羊草草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和气相色谱法进行草地田间CO2通量的原位观测实验.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研究分析了1998年5月至1999年5月,2001年至2003年,共4个实验观测年CO2通量的观测数据与主要的环境因子(土壤含水量、降雨量、空气温度、地表温度、不同土层温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温带草地土壤CO2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不同的生长状态对于其日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影响;主要的环境因子中只有表层土壤含水量与草地CO2排放通量的日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草地CO2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显著而且不同的年份其变化特征也各不相同;降雨量的季节分布与其季节通量的变化特征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4年的实验观测的统计分析表明:表层土壤含水量是温带半干旱草地CO2排放通量主要控制因子.CO2排放通量的年际变化不显著,以4年观测的平均年通量估算我国温带草地CO2年排放量是3.17 Pg,约占全球土壤CO2年排放量的1.23%,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章卫  石先罗 《江西科学》2022,(3):442-445,458
为探求稻田土壤总磷的释放特征,设置了不同温度、pH及切应力条件,利用柱状底泥开展土壤总磷的释放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土壤中总磷的释放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温度在30℃时释放量最大,最大释放为10℃的1.5倍;不同pH下,土壤中总磷的释放在pH=9时释放量最大,在pH=7时最小;在不同切应力下,土壤中的总磷的释...  相似文献   

8.
选取河南省周口市麦玉轮作农田、草地和林地等3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碱液吸收法测定0-20 cm土层土壤在15℃、25℃和35℃条件下CO_2排放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在不同的温度下,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呈现出35℃25℃15℃的趋势. 3种土壤CO_2释放速率呈逐渐减缓的趋势.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O_2释放量有明显差异,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表现为草地传统耕地林地.  相似文献   

9.
亚热带岩溶山区植被演替和夏季土壤CO2浓度动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川市金佛山西坡相近的环境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O2 浓度及其主要环境因子进行连续观测的基础上 ,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对植被演替对夏季土壤CO2 浓度的动态影响作了详细的研究 ,认为 :土壤CO2 随气温的变化有明显的日变化 ,降水对其浓度也有较大的影响 ,其变化过程及CO2 浓度剖面动态与植被类型有关 ;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2 浓度月动态受环境因素影响显示出的差异不大 ,但浓度值水平有很大差别 ;植被演替是岩溶和土壤吸收CO2 作用的重要促进因素 .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准确评估鄱阳湖湿地碳平衡,探讨不同湿地类型碳排放特征与控制因子,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典型沉水植物分布区进行了CO2、CH4释放的昼夜变化观测.结果表明:1)CO2、CH4释放均具有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模式,释放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172.43~365.40 mg CO2·m-2·h-1、16.92~31.57 mg CH4·m-2·h-1;2)温度是影响CO2、CH4释放的主要因子,CO2释放速率与土壤温度之间相关性最显著,而CH4释放速率与水温相关性最显著;CO2释放基于气温和土壤温度的敏感性指数Q10分别为2.6,3.0;3)观测日沉水植物分布区碳排放以CO2为主,约占总碳排放的77.2%,CH4约占22.8%,考虑到两者的增温潜能,沉水植物区CH4释放引起的温室效应高于CO2.  相似文献   

11.
变化的淹水条件对土壤磷素释放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农业磷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机理,选择太湖流域宜兴稻麦轮作土,模拟了变化的淹水深度、水土比、不同酸度上覆淹水等,进行了淹水土壤磷释放研究.实验表明:土壤释磷量随淹水深度成比例增加,同一淹水深度土壤吸附/释放磷量出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实验得到一个临界水土比4:1,水土比小于4:1时,淹水中没有Fe2 溶出,且土壤磷释放缓慢,而水土比大于4:1时,磷释放强度增大,上覆淹水中开始出现Fe2 ,且随水土比增大而增加;碱性淹水条件时土壤释磷量大于酸性淹水条件时的释磷鼍,其中上覆水pH9.78时土壤释磷量最大,而pH3.7时土壤总铁和Fe2 释放量最大,但此时释磷量很低,表明淹水中水-土体系Fe2 -Fe2 氧化物氢氧化物胶体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壤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12.
草地不同深度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对西安市长安区不同深度草地土壤CO2浓度进行了连续观测,并结合同步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CO2浓度与温度和土层深度的关系,得出随着温度的升高,草地土壤CO2浓度增大,二者呈显著相关;草地土壤CO2浓度白天比夜间高;在1-4 m深度范围内,CO2浓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用光谱法检测了二硫苏糖醇(DTT)在不同温度下对马脾铁蛋白(HSF)铁核铁的释放过程.在空气(21%O2)、DTT浓度为1.67mmol/L和反应时间为2h条件下,37℃时铁释放量是5℃时的19.43倍,25℃时铁释放量是5℃时的16.91倍,37℃时铁释放量仅是25℃时的1.15倍.这说明HSF分子在不同的温度下其蛋白壳结构发生了柔性改变.这种改变使HSF亲水通道在5℃时变得更为狭窄,从而使DTT进入HSF变得困难.  相似文献   

14.
天然温带草地CO2通量排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睿  吕达仁  王庚辰 《自然科学进展》2005,15(10):1223-1229
以天然状态下(无牧、无施肥、无割草、无灌溉)内蒙古温带半干旱典型草原羊草草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和气相色谱法进行草地田间CO2通量的原位观测实验.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研究分析了1998年5月至1999年5月,2001年至2003年,共4个实验观测年CO2通量的观测数据与主要的环境因子(土壤含水量、降雨量、空气温度、地表温度、不同土层温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温带草地土壤CO2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不同的生长状态对于其日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影响;主要的环境因子中只有表层土壤含水量与草地CO2排放通量的日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草地CO2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显著而且不同的年份其变化特征也各不相同;降雨量的季节分布与其季节通量的变化特征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4年的实验观测的统计分析表明:表层土壤含水量是温带半干旱草地CO2排放通量主要控制因子.CO2排放通量的年际变化不显著,以4年观测的平均年通量估算我国温带草地CO2年排放量是3.17Pg,约占全球土壤CO2年排放量的1.23%,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碱石灰吸收法和Hohenheim Chamber法测定了德国南部农田CO2释放规律,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供试作物为冬小麦。在实验期间内,各处理的CO2净释放量均为正值,表明在春季土壤-作物系统是碳的源。一天内作物-土壤系统在大部分内表现为CO2净释放,只在中午11:00至13:00且光照充分时才出现净同化。不同轮作方式下农田CO2累计释放量存在差异。不同处理CO2累计释放产为净释放,但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别。CO2净释放量与气温、土壤温度极显著相关,与PAR相关性不明显。研究结果还表明,碱石灰吸收法吸收时间和吸收剂的数量对试验结果有影响,而吸收时间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高分子缓/控释肥氮磷养分释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不同p H值缓冲液和土壤培养的方法研究了p H值、温度、土壤相对含水量对高分子缓/控释肥氮、磷素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条件和碱性条件均能促进高分子缓/控释肥的氮、磷素释放,氮素在酸性条件下较碱性条件下快,且温度越高释放越快;磷素在不同p H值缓冲液下表现与氮素相反,碱性条件下释放更快,受温度影响不明显,表现为p H 10.0p H 8.4p H 5.6p H 4.0p H 7.0;氮素的累积释放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Nt=No(1-e-kt)、Elvoich方程qt=a+blnt、抛物线方程qt=a+bt0.5描述,并以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最好(r=0.812**—0.986**),磷素则只能用抛物线方程才能达到好的拟合效果.以土壤为介质,土壤相对含水量40%和60%时,高分子缓/控释肥氮、磷素释放量显著高于土壤相对含水量80%和100%处理,且随温度升高,氮素释放量增大,而磷素释放则无明显变化;高分子缓/控释肥的氮、磷在土壤中的释放分别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抛物线方程能达到最优描述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重庆金佛山不同高度岩溶发育特征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金佛山山体不同高度的岩溶泉和土壤CO2的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气温、降水等因素对岩溶发育的影响。观测资料表明:同山顶地区相比,海拔较低的地区,由于温度较高,岩溶土壤CO2的含量高且释放速率大,泉水的pH值较低,HCO-3高,其岩溶作用比山顶强,而山顶虽然降水比山下多,但是岩溶作用较弱。因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岩溶作用强弱不同,岩溶发育形态特征也不同。  相似文献   

18.
城市草地的小气候调节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小气候环境的改善作用需定量评估。故于5月在北京使用涡度相关系统连续观测草地与裸地水热通量、CO2通量及其环境因素数值。结果表明晴天草地所获得的净辐射能量约1/2用于植被蒸腾和土壤蒸发,约13%用于显热;而裸地所获得的净辐射能量约1/3用于土壤蒸发,约2/5用于显热。中午草地温度比裸地温度最小低约10℃,比气温最大高约4℃。草地上水汽浓度比裸地最大高约3 g/m3,约高出1/3,具有增湿作用。在植被生长季节草地是CO2汇,是氧气的源,CO2通量日平均约-0.07 mgm-2.s-1。草地发挥着降温增湿、释氧固碳、调节小气候等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9.
昆明地区典型乔木主要挥发性有机物释放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顶空活体采样法,于2011-04-2011-05采用电子鼻对昆明地区圆柏和雪松2种乔木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s,包括α-蒎烯和异戊二烯)进行采集和实时分析,同时对天气情况、气温和湿度等参数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2种乔木的BVOCs释放量明显不同,但均以排放异戊二烯为主;2种乔木BVOCs释放均具有显著的小时变化规律,在圆柏释放BVOCs时刻变化曲线上,4月均表现为“两峰两谷型”,5月均表现为“三峰两谷型”;雪松释放BVOCs的时刻变化曲线表现为“两峰一谷型”,而最高值均出现在中午;2种乔木对典型BVOCs的释放均具有显著的日间变化,4月的变化趋势比5月的明显;BVOCs的释放与气温的变化规律一致,其中温度在24~35℃、相对湿度在45%~60%时,BVOCs释放量最大,且4月时较5月时大;2种乔木BVOCs释放量与温度显著正相关,α-蒎烯和异戊二烯的释放量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前者为正相关,后者为负相关,温度的相关性较湿度大.  相似文献   

20.
用光谱法检测了二硫苏糖醇(DTT)在不同温度下对马脾铁蛋白(HSF)铁核铁的释放过程。在空气(21%O2)、DTT浓度为1.67mmol/L和反应时间为2h条件下,37°C时铁释放量是5°C时的19.43倍,25°C时铁释放量是5°C时的16.91倍,37°C时铁释放量仅是25°C时的1.15倍。这说明HSF分子在不同的温度下其蛋白壳结构发生了柔性改变。这种改变使HSF亲水通道在5°C时变得更为狭窄,从而使DTT进入HSF变得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