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典型多环芳烃电化学可逆增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采用具有电化学开关特性的季铵盐实现对典型多环芳烃(PAHs)的可逆增溶,研究了十一烷基二茂铁三甲基溴化铵(FTMA)的电化学可逆特性及其对菲、芘、苊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FTMA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可逆特性,通过电化学氧化及还原作用,其在氧化态与还原态之间的转化效率可达到90%以上,临界胶束浓度(CMC)及表面张力在2种状态时也发生了极大变化;FTMA对菲、芘、苊具有显著的增溶作用,且增溶作用大小顺序为芘>菲>苊;经电化学氧化之后FTMA失去表面活性及增溶能力,FTMA对3种PAHs的摩尔增溶比均降低了85%以上,但经电化学还原之后其增溶能力仍可恢复.  相似文献   
2.
采用浸渍法制备铜金属氧化物改性活性炭吸附剂,采用同步热重差热分析(TG/DTA)、比表面分析(N2-BET)和X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考察吸附剂的净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焙烧温度为300℃,最优体积空速为600 h 1;铜金属氧化物改性能显著增加活性炭对HCN的吸附性能,孔径为0.74~1.98 nm的微孔对HCN的吸附贡献较大,改性活性炭在325℃以内保持较优的热稳定性,CuO是吸附剂的主要活性组分,吸附HCN后,HCN被催化氧化分解为NH3,吸附剂的失活可能是HCN在脱除过程中生成的CuCN填充和覆盖了活性炭的微孔。  相似文献   
3.
分别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聚乙烯醇(PVA)、吐温- 80(Tween-80)为代表,考察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3种表面活性剂对二茂铁非均相Fenton体系中亚甲基蓝(MB)的去除率、羟基自由基(·OH)表观生成率的影响及其自身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反应完成时,无表面活性剂添加的空白组中,MB的剩余率为0.6%,·OH的表观生成率为83.4%.混合体系中的SDBS会降低·OH的表观生成速率且对MB的去除速率有较大的影响;PVA可加速MB的去除,提高·OH的表观生成率;Tween-80会降低·OH的表观生成速率,但反应结束后,混合体系中3种表面活性剂均有残留,不能完全去除.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灵长类实验动物生产单位的猴舍清理常用冲洗方式的局限性,本文介绍了一种猴舍冲洗用水变频加压系统,本套系统具有软启动、恒压可调和分时段控制的特点,经过实测该系统具有冲击力强、冲洗工作效率高和节约用水的显著优势,并就如何灵活应用,充分发挥本套系统的效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昆明地区典型乔木主要挥发性有机物释放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顶空活体采样法,于2011-04-2011-05采用电子鼻对昆明地区圆柏和雪松2种乔木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s,包括α-蒎烯和异戊二烯)进行采集和实时分析,同时对天气情况、气温和湿度等参数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2种乔木的BVOCs释放量明显不同,但均以排放异戊二烯为主;2种乔木BVOCs释放均具有显著的小时变化规律,在圆柏释放BVOCs时刻变化曲线上,4月均表现为“两峰两谷型”,5月均表现为“三峰两谷型”;雪松释放BVOCs的时刻变化曲线表现为“两峰一谷型”,而最高值均出现在中午;2种乔木对典型BVOCs的释放均具有显著的日间变化,4月的变化趋势比5月的明显;BVOCs的释放与气温的变化规律一致,其中温度在24~35℃、相对湿度在45%~60%时,BVOCs释放量最大,且4月时较5月时大;2种乔木BVOCs释放量与温度显著正相关,α-蒎烯和异戊二烯的释放量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前者为正相关,后者为负相关,温度的相关性较湿度大.  相似文献   
6.
二甲酚橙在不同的pH条件下有不同的半波电位,而在不同的pH条件下,二甲酚橙的导数极谱示波峰峰电位不同。pH为4.41时,在-0.27v和-0.56v处分别有一极谱峰,加入微量铈后在-0.78v附近出现一新峰,在一定范围内随铈浓度增加而呈线性增高。  相似文献   
7.
以“寿阳小黄”“和顺小玉茭”“榆社黄粒玉米”“左权黄白粒”等优良地方品种的玉米杂交种为实验材料,分析不同施肥量对杂交种玉米苗期及拔节期株高和茎粗、成熟期株高和穗位高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对玉米各时期的株高、茎粗、穗位高均有明显影响,对玉米最终产量的影响也十分显著,施肥组较不施肥组的产量平均增幅在50%以上,225 kg/hm2的有机肥施肥量为最优施肥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