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关于流动性调整的市场风险测度研究,主要是静态模型。针对此,文章提出经流动性风险调整的市场风险动态测度的时变Copula方法。该方法使用连接函数构建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联合分布,能够兼顾这两种风险的非正态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动态相关结构。基于该方法度量了中国股市经流动性调整的市场风险La-VaR,Kupiec检验表明,基于时变Copula模型预测La-VaR的效果优于基于常相关Copula模型的预测效果,并且时变T-Copula模型优于时变N-Copula模型。  相似文献   

2.
应用动态极值VaR模型分析中国行业股票价格指数,对不同市场条件下中国行业风险进行实证研究.在McNeil等提出的GARCH模型与极值理论基础上,运用Huisman等提出的VaR法修正上述风险值估计方法,构建了动态极值VaR模型.在该模型的构建中考虑了风险因子的时变特性,采用EVT方法对风险因子的厚尾特性进行建模,简化了风险值的估计过程,并提高了估计的准确性.动态极值VaR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风险尾部分布特性,同时能够比较准确地度量所研究时间段内的市场风险和行业风险.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市场条件下各行业的风险特性具有显著的变化.最后利用Kruskal-Wallis一致性检验对上述结论进行了验证.据此,在资产组合管理过程中,有必要依据市场环境和行业风险特性对资产配置比例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
针对房地产业与银行业间存在的非线性及动态时变的复杂关系,以2005-01-04~2018-12-28日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动态时变Copula函数对中国房地产业与银行业间非线性相依关系及金融危机时期的风险传染进行检验,并基于金融关联理论及行为金融理论探究了三种风险传染渠道.结果表明,中国房地产业与银行业间存在非线性、非对称的相依结构,与非危机时期相比,金融危机时期两行业尾部依赖性明显增强,存在风险传染.传染渠道探究结果表明,流动性及投资者情绪是中国房地产业与银行业间风险传染的渠道,而信息关联不是两行业间的风险传染渠道.  相似文献   

4.
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辉 《科技与经济》2010,23(2):93-96
在放松传统的风险价值模型基于理想化市场的理论假设基础上,通过修正BDSS模型存在的缺陷,构建流动性调整的VaR模型,并以亚洲金融危机中泰铢和日元的汇率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检验两个模型的效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极端市场条件下两个模型估计结果一致,但在正常市场条件下本模型比BDSS模型更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流动性是金融市场的基石,流动性溢价理论认为,投资者对于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具有偏好,对低流动性的资产要求更高的收益率作为补偿;但实证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对此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模型说明,投资者对流动性具有不同的偏好,机构投资者更关心系统流动性风险,因此机构投资者对于系统流动性风险低的股票具有偏好;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流动性风险代理变量,应用中国股票市场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市场存在负流动性溢价,而机构投资比例和公司股东人数对于系统流动性风险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有效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有利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作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实现其经营活动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风险进行度量就成为了首要的任务,本文在风险因素服从It过程下,研究了风险度量风险价值(VaR)和条件风险价值(CVaR)的计算问题和应用概况,并给出了CVaR-风险贡献计算表达式,同时阐述了CVaR-风险贡献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后,以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财富基金为研究样本,采用2009至2011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首次就背景风险对主权财富基金风险资产配置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主权财富基金的背景资产和金融资产相关性越高、背景资产来源集中度越高,其风险资产配置比例越低;主权财富基金背景负债和金融资产相关性越高,其风险资产配置比例越高.另外,如果主权财富基金规模越大,其风险资产配置比例也会越高.本文的理论与实证结论对主权财富基金从国家背景视野进行战略资产配置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何婷  王沁  董鑫  李宪华 《河南科学》2023,(5):755-762
为了刻画流动性对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并且考虑到金融数据的尖峰厚尾性,对传统的门限UHF-GARCH模型进行扩展,加入持续期门限和对数持续期门限效应,基于标准T分布建立门限UHF-GARCH-MD模型和门限UHF-GARCH-LD模型,结合交易的及时性和交易深度刻画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评价并比较两类门限模型的拟合优度和流动性风险度量精度.实证发现,持续期杠杆效应对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存在显著影响,门限UHFGARCH-LD模型不仅刻画了金融数据的尖峰厚尾性,并且捕捉高速流动性和低速流动性对金融市场风险的不对称影响,可有效地度量流动性风险,为金融市场风险研究提供了流动性新视角,也可为市场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实证文献对信用价差之谜的解答,构建了考虑流动性风险影响的可违约债券定价模型,分离了信用价差中所包含的违约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流动性风险调整的信用违约互换定价.由于排除了流动性风险的干扰,实现了对信用违约互换更为精确的定价.利用中国企业债券市场数据,分别估计了考虑流动性风险影响和忽略流动性风险影响下的违约强度参数,并据此计算了两种情况下的互换价格.结果表明,忽略流动性风险会导致对高信用级别公司债券,特别是到期期限较短的高信用级别公司债券违约率的高估,进而造成信用违约互换初始定价的高估.  相似文献   

10.
ES自回归方法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衡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S自回归方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衡量.此方法能动态地衡量流动性风险,并且能对风险进行预测.与VaR,ES测度和自回归时间序列模型相比较,此方法对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在某个时点上风险的排序更合理.  相似文献   

11.
以2007—2016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治理理论和短期主义理论,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股票流动性与股价崩盘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股票流动性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渠道.结果表明,股票流动性与股价崩盘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证明了股票流动性是通过短期机构投资者渠道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研究结论为投资者、上市公司以及市场监管机构从微观视角认识股价崩盘风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基金持有人未来赎回量的估算方法、资产流动性评估指标体系、与一定时期赎回需求相适应的投资组合的构造、从外部融资等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进行探讨,其中历史法、参考法、未来预测法、模拟法是估算未来赎回量的主要方法,股票流动性评估与投资组合变现能力评估是基金资产流动性评估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以及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时面临的两难选择,提出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准备模型,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该模型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现阶段对开放式基金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提出了相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帮助基金公司规避流动性风险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首先对流动性时间序列进行特征分析,根据时间序列自相关和偏相关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用LM检验模型的残差是否存在异方差现象;为了很好的描述丛集性的特征,建立了ARMA(1,1)-ARCH(1)模型;然后再对模型的残差做删和Q统计量的检验,来解释模型的合理性。最后,根据所建的模型求出条件异方差,进而计算流动性风险值。  相似文献   

15.
主要用损失现金流来刻画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给投资者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用结构化方法给出了相应的风险损失模型,进一步给出刻画金融衍生品的利差模型,并得到相应的定价;金融合约的流动性由宏观市场及本身特点所决定,利用金融市场实际数据,借助损失模型,对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陈瑶 《河南科学》2014,(4):655-659
把度量流动性风险的指标结合到ARMA模型中,对3个综合性指标:Amivest流动比率、马丁指数(Martin Index)、休-赫贝尔流动性比率进行比较分析.以三一重工股票收益率数据为实证样本,研究表明,考虑流动性风险的ARMA模型比一般的ARMA模型优越,而带马氏指数的ARMA模型在所分析的模型当中拟合结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制,指出了效益与风险之间的矛盾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存在的深层原因,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分析了我国国有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证券投资的非理性认知风险与市场认知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差构建了证券投资的理性认知风险度量模型、非理性认知风险度量模型,并利用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的相互作用,构建了证券投资的市场认知风险度量模型,研究了非理性投资者的非理性认知风险对理性认知风险和市场认知风险的偏离问题。研究结论表明:非理性投资者的非理性认知风险偏离市场认知风险的程度依赖于非理性投资者的市场价值权重。  相似文献   

19.
从动态博弈视角看,员工培训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受训后员工的市场价值增加而可能出现的离任与企业利益受损的冲突,因而企业对员工培训的风险控制条件应是谋求企业培训和员工留任的动态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