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简述了输电线路的故障测距算法,着重论述了阻抗法和单端行波法的测距原理.在ATPDraw环境下,建立了输电线路仿真模型,并在不同参数条件下和线路发生不同故障类型时,分别用阻抗法和单端行波法对线路故障距离进行仿真计算.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单端行波法具有更高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布参数模型的同杆双回输电线路故障测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线路的分布参数模型,并且利用线路两端工频电气量和相模变换,提出了在模域中进行故障测距的算法.该算法不受系统阻抗和过渡电阻的影响,并且消除了双回线间耦合的影响,可用于单回线故障和跨线故障的测距.该算法原理简单,求解方便,仿真结果表明,算法具有较高的精度,最大测距误差小于0.5%,能够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时对称分量法的故障测距新算法.该算法是利用故障电流分布系数的幅角来求解故障距离.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消除负荷电流及过渡电阻变化对测距精度的影响,且只用线路测量端的电量就能精确地求出该端到故障点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输电线路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双相对地故障的准确测距方法。该算法利用故障网络与零序网络建立故障测距模型,利用单端信号有效地消除了负荷潮流和故障接地电阻对故障测距精度的影响,并可以自动地确定故障线路。仿真结果表明,在接地故障情况下该算法具有准确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路跨线故障定位的新算法,算法的故障定位精度不受故障点处过渡电阻,负荷潮流及远端电源内阻抗的影响,算法利用输电线路本地端的电压电流流数据估计故障距离,经EMTP仿真验证故障测距的误差小于1%。  相似文献   

6.
基于六序分量法的同杆双回线精确故障测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同杆双回线的故障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六序分量法进行故障测距.该方法巧妙地解决了两回线间的互感问题,在六序故障分量网络中,线路两侧的序电流故障分量的有效值之比仍然只是线路阻抗、两端系统阻抗和故障距离的函数,由此得出的测距方程简洁明了,易于求解,且不受故障类型和过渡电阻的限制,也不需要两端数据同步.对同杆双回线的各种故障类型进行仿真的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高精度地测定同杆双回线故障距离.对于超长线路,线路的分布电容对故障测距有较大的影响,在测距方程中,将分布电容以集中参数的形式分配到故障点到输电线路的两侧,从而具有很高的测距精度.  相似文献   

7.
超高压输电线路中,分布电容的影响不容忽略,提出了建立在π型等值线路模型上的一种故障测距算法,由于考虑了分布电容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故障测距精度,在具体计算时以T型接线的线路为例,采用负序电压、负序电流以及负序网络参数,算法不受故障类型、故障电阻、系统阻抗、负荷电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前应用于电气化铁道的故障测距以阻抗法为主,由于牵引网的复杂结构致使阻抗法的运用受到了诸多限制.利用双端行波法可以准确测量牵引网故障距离,避免了阻抗测距法的弊端.试运行结果表明,该方法测距误差缩小.  相似文献   

9.
单端工频电气量故障测距算法的鲁棒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测距算法的鲁棒性是测距结果可靠性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测距算法一直在追求准确性而忽略了测距算法的鲁棒性。该文给出了故障测距算法鲁棒性的定义,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基于工频电气量的5类故障测距算法在各种不同故障类型、系统运行条件和各种测量误差下的鲁棒性问题。仿真结果表明,在各种仿真条件下,测量阻抗法的最大测距误差为31.9km;相对误差为10%左右,虽然不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但是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可用来确定故障点的粗略范围。  相似文献   

10.
故障暂态分量能够充分地描述故障的特征,用来研究故障测距具有传统算法不可比拟的优点.针对复线牵引网的故障暂态高频分量和故障距离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绘制了故障距离和始端等效阻抗谐振频率的对应关系曲线,证明故障电压暂态信号和始端等效阻抗具有相同的谐振频率点.用Morlet复小波提取故障电压信号的谐振频率,并依据得到的谐振频率曲线,实现了牵引网的故障定位.分析表明,基于复小波分析的暂态谐振频率法进行牵引网故障测距,可以消除过渡电阻等对故障测距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及其在薄层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质统计学反演首先应用确定性反演方法得到波阻抗体,以了解储层的大致分布,并用于求取水平变差函数;然后从井点出发,井间遵从原始地震数据,通过随机模拟产生井间波阻抗,再将波阻抗转换成反射系数并与确定性反演方法求得的子波进行褶积产生合成地震道,通过反复迭代直至合成地震道与原始地震道达到一定程度的匹配.该方法有效地综合了地质、测井和三维地震数据,反演结果是多个等概率的波阻抗数据体实现,符合输入数据的地质统计学特征并受地质模型的约束,具有测井数据的垂向分辨率高和地震数据的横向分辨率高的优势,可用于不确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2.
N80油管钢的CO_2高温高压腐蚀电化学行为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高温高压釜中模拟油气井腐蚀环境 ,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和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测试技术 ,研究了N80钢在温度为 10 0℃ ,CO2 分压为 1.18MPa条件下的腐蚀电化学行为和阳极与阴极反应机理 ,实时监测了腐蚀产物膜对腐蚀行为和腐蚀反应机理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N80钢的阳极反应过程服从Bockris机理 ;N80钢的阴极反应以H2 CO3的还原为主 ;反应中间产物吸附与腐蚀产物膜覆盖的竞争导致交流阻抗谱随腐蚀时间而变化 ,影响着钢的腐蚀行为 ,产物膜对钢基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多阶梯圆盘辐射阻抗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频率方程设计弯振阶梯圆盘时,若盘的工作频率一定,其基底厚度和半径可以有多种变化.为提高辐射效率,希望辐射阻尽可能大.作者利用叠加法,以二阶梯圆盘为例,推导出多阶梯圆盘辐射阻抗的计算公式,计算了阶梯数目一定时,相对辐射阻抗与基底厚度的关系,也计算了基底厚度一定时,相对辐射阻抗与阶梯数目的关系.结果表明,基底厚度越大、阶梯数目越多(对应的半径也越大)的阶梯盘,其相对辐射阻越大,但辐射抗的变化规律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矩形波导慢波结构及其变态具有易于微加工、横向尺寸大、散热好等优点,是一种有潜力工作于毫米波段或亚毫米波段的高频系统。利用近似场匹配的方法推导出了介质加载开放式矩形波导慢波结构的色散方程和耦合阻抗表达式,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加载的介质对慢波结构的色散及耦舍阻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校扩招推动多媒体英语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扩招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正确决策,而英语教学中的诸多矛盾阻碍了数学目的的实现。本文针对高校逐年扩招与英语师资匾乏这一突出矛盾,对比传统英语教学与多媒体英语教学,阐明了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了γ-Nax Co2 O4陶瓷,利用动态力学分析仪(DMA)在120~370 K和1~20 Hz的温度、频率范围内测量其内耗-温度谱,首次观测到γ-Nax Co2 O4陶瓷在150 K附近的弛豫内耗峰,激活能为0.39 eV。采用高精度阻抗测量仪 (TH2816) 测量了γ-Nax Co2 O4陶瓷在100~300 K,2 kHz~100 kHz的温度、频率范围内的阻抗-温度谱,观测到室温以下的阻抗弛豫峰,其激活能为0.13 eV,阻抗弛豫峰在外加磁场(1kGs)下向低温方向移动。这些结果表明:γ- Nax Co2 O4陶瓷具有不同的力学和电学弛豫机制。  相似文献   

17.
电路阻抗匹配网络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翠珍  吴凌燕  陈世夏 《科技信息》2009,(33):T0109-T0110
本文在阐述阻抗匹配意义的基础上,介绍了阻抗匹配的分类,并分析了高低频电路中通过阻抗变换实现阻抗匹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超声多信号融合表征颗粒两相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颗粒两相流超声波动理论出发,提出多信号融合概念,采用单次和多次反射法同时测量颗粒两相流中高频宽带超声波声阻抗、声速和声衰减谱,获取了颗粒两相流系统中密度、浓度、粒径信息.基于该理论研制了可用于同时测量高浓度颗粒两相流密度、浓度、粒径的装置.高浓度水煤浆颗粒两相流测量结果显示,测量密度、浓度与平均粒径与标准对比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9.
电沉积铜镍纳米多层膜的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动电位扫描、循环伏安法以及交流阻抗等方法,研究了从柠檬酸盐体系中电沉积铜镍纳米多层膜的电沉积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体系中铜的沉积是扩散控制的电极过程,而镍的沉积则是首先形成类似Ni(OH)ads的吸附中间产物,而后在电极上进一步还原为原子态。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意义及特点并结合"微波技术"课程教学特点,以"阻抗测量"课堂教学实践为重点,具体探讨了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微波技术实验"课堂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