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双重PCR法快速检测欧鳗鲡嗜水气单胞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已知的嗜水气单胞菌编码溶血素(Hemolysin)和外膜蛋白(Ompts)的基因序列为目的基因,依据其保守序列设计两对相应引物,用双重PCR方法检测了32株从发病欧鳗鲡分离的细菌,将检测结果与试剂盒快速生化鉴定结果进行比较.以嗜水气单胞菌为阳性对照,以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鳗弧菌、溶壁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阴性对照检测了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与外膜蛋白基因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被检测的32株欧鳗鲡致病菌中,检测到的4株既有溶血素基因又有外膜蛋白基因的细菌,其生化鉴定结果全部为嗜水气单胞菌,而仅具有外膜蛋白基因的13株细菌中只有5株生化鉴定结果为嗜水气单胞菌.证明双重PCR法可用于快速检测部分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2.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美洲鳗鲡血液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自发病美洲鳗鲡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对该鱼的致病性,试验将60尾美洲鳗鲡平均分为对照组、浸泡组和注射组3组,3组鳗鲡分别注射PBS、以1.0×107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浸泡和1.0×108cfu/mL嗜水气单胞菌注射感染.各组鳗鲡分别于处理后6 h和30 h断尾采血并分离抗凝血和血清,抗凝血由血常规检测分析仪检测7项血液指标,血清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3项与免疫相关的生化指标,数据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鳗鲡注射感染后6 h,与浸泡组相比,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与谷丙转氨酶(ALT)的比值显著(P0.05)升高,其他指标在三组间均无显著(P0.05)差异.鳗鲡注射感染后30 h,同对照组和浸泡组相比,血清总蛋白和血糖极显著(P0.01)下降,Na+和Cl-浓度显著(P0.05)下降,而AST和ALT则均极显著(P0.01)上升.  相似文献   

3.
用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采集死亡或濒死鳗鲡的心脏、肝脏、肾脏和脾脏,通过病理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从组织病理学角度研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美洲鳗鲡的致病性.结果表明,美洲鳗鲡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注射部位出现溃疡,其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见于肾脏,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肿胀,肾小囊囊腔狭窄;肾间质出血,有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变性崩解,上皮细胞肿胀,颗粒或水泡变性,大部分上皮细胞脱落进入管腔,管腔内有蛋白管型和细胞碎片.肝脏弥散性出血,肝细胞水肿变圆,空泡变性,部分肝细胞溶解、消失;肝中央静脉扩张,充盈红细胞;肝血窦瘀血,肝组织间含铁血黄素沉着.脾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白髓几乎消失;被膜结缔组织增厚、出血;脾炎性水肿,部分实质细胞坏死,出现许多网孔;脾间质小动脉管壁严重水肿增厚.心肌纤维出现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变性纤维浑浊肿胀.本研究结果为美洲鳗鲡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病理诊断及其免疫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基于锁式探针的超分支滚环扩增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的新方法。根据嗜水气单胞菌ARE基因上的一段高保守基因序列,设计锁式探针和对应的扩增引物,并优化了反应条件。探针在T4 DNA 连接酶作用下,16 ℃连接1 h、63 ℃扩增1 h,其扩增产物电泳后得到明显条带。在8种水产养殖病原菌中,只有嗜水气单胞菌可以特异性检出,并且特异性良好,灵敏度(1.0×103 cfu/mL)高于免疫法以及常规的PCR法。对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的美洲鳗鲡肌肉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条带清晰可见。该方法的反应过程是在恒温条件下进行,不需要PCR 仪,此外,样品处理过程简单,应用水煮法即可进行。  相似文献   

5.
水体条件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对中华鳖养殖业的危害巨大.为预防嗜水气单胞菌的感染,提高中华鳖免疫抵抗力,研究开发嗜水气单胞菌疫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利用PCR手段克隆获得嗜水气单胞菌DnaK和DnaJ两个基因,并将两基因重组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上,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菌株,纯化获得了重组蛋白rDnaKAh和rDnaJAh.将两个重组蛋白分别与弗氏佐剂充分混合制备成疫苗,腹腔注射中华鳖幼鳖,加强免疫一次后,用已分离获得的致病菌株感染中华鳖幼鳖,实验结果表明rDnaK具有81.8%的免疫保护效应,而rDnaJ仅具有31.8%的免疫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6.
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患腹水病褐牙鲆体内分离致病菌,通过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对该菌进行了鉴定.根据Genbank 上报道的嗜水气单胞菌标准株的16s rDNA序列以及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所含有的气溶素(aer)基因没汁了2对引物,对所分离到的2株疑似菌以及3株标准株进行PCR扩增,均能够扩增出目的条带,经测序后,该菌的16s rDNA的序列、aer序列与标准株同源性分别达到99.8%和95%,与常规细菌鉴定方法所得结果一致,证明该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7.
从患病罗非鱼的血液、肝脏、脾脏中分离到细菌,经理化鉴定,该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动物回归试验阳性,认定该罗非鱼的肠炎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  相似文献   

8.
从发病的养殖鳗鲡中分离出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 shydrophila),提取其基因组DNA,再通过PCR法克隆创伤弧菌外膜蛋白Omp U和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OmpⅡ的基因全长。采用融合PCR法体外连接这2个基因表达膜外片段的序列并成功构建了二联表达载体(p GEX-2T-Vibr-Aero-his)。在大肠杆菌(BL21)的吸光度A_(600)为0.6~1.0时,采用1.0 mmol/L IPTG诱导剂,16℃过夜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离心柱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分子量为82.2 ku的外膜蛋白。蛋白经透析复性后免疫于鳗鲡以测定其血清抗体效价。结果表明,重组蛋白注射组的鳗鲡血清抗体效价在免疫后第14天和第21天显著(P0.05)高于PBS对照组,第28天和第42天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  相似文献   

9.
对3株染病的日本鳗鲡肾脏中分离的致病菌进行活化,同时采用二倍稀释法以黄连、大黄、穿心莲、大青叶、黄岑、黄柏、鱼腥草、虎杖、苦参9种单味煎剂对3株分离菌和爱德华氏菌及嗜水气单胞菌的标准株进行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结果显示大黄及虎杖体外抑菌活性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嗜水气单胞菌毒力与毒力基因分布的相关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PCR扩增的方法对9株鱼源嗜水气单胞菌AEROM ONAS HYDROPHILA中的气溶素基因(AERA)、溶血素基因(HLYA)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HPA)进行了扩增。结果表明,6/9的A.HYDROPHILA中存在AERA基因,8/9的A.HYDROPHILA中存在HLYA基因,而在7/9的A.HYDROPHILA中检测到AHPA基因。通过比较基因检测的结果与嗜水气单胞菌对鲫鱼的致病性,发现AHPA阴性菌株是无毒株,强毒株都呈AERA HLYA AHPA 基因型。AERA HLYA AHPA 基因型是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主要的基因型。本研究首次发现AHPA阳性的嗜水气单胞菌皆为毒力菌株,并且发现AERA和AHPA基因存在相关性,探讨了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与毒力基因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鳗鲡肠道中分离到643株细菌,用点种法筛选出65株病原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拮抗菌,研究拮抗效果最好的14株拮抗菌的抗菌谱和生长曲线及其与病原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共凝集作用.研究结果显示:NAC琼脂培养基筛选的2株拮抗菌(Na 3-38和Nb 3-15)对7株指示菌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Aa 3-22和Mb 3-7对7株指示菌中的5株有拮抗效果;除Na 3-38和Nb 3-15以外,其余12株的生长系数均大于嗜水气单胞菌;11株拮抗菌(Na 3-38、Nb 3-15、Ab 2-55、Ab 2-77、Ab 1-3、Aa 3-22、Aa 3-67、Mb 1-4、Mb 2-10、Mb 3-7和Mb 3-27)和嗜水气单胞菌的共凝集率大于10%.这表明:Aa 3-22和Mb 3-7在抗菌谱和生长曲线及其与病原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共凝集作用等方面都适合作为益生菌.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对重庆市璧山县大路渔场大规模发生败血症的患病黄颡鱼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观察.首先把从患病黄颡鱼脾脏中分离获得的优势菌(命名为YC-1)人工感染健康黄颡鱼,该鱼患病症状表现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从人工感染鱼脾脏中分离病原菌,再次感染健康黄颡鱼,其症状仍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因此确认分离菌株YC-1为黄颡鱼"败血症"的致病菌.根据菌株形态学特点、生理生化指标和16SrDNA基因序列鉴定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患病黄颡鱼肝组织严重坏死,肝细胞排列紊乱;脾脏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核膨大;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肾小囊腔间隙增大.  相似文献   

13.
初步探讨了采用16S rDNA片段鉴定鳗鲡病原菌的方法.根据已知细菌16S rDNA序列的高度保守区设计引物,利用PCR法扩增16株已鉴定的鳗鲡病原菌的16S rDNA片段,测序分析后,通过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检索,并构建相应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6株鳗鲡病原菌均扩增到了400 bp左右的基因片段,其中14株菌的16S rDNA片段序列与网上已发表的同属菌株的同源性为100%,其余2株为99%;8株病原菌被鉴定到种,分别属于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其余8株被鉴定到属,分别属于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属;鉴定结果与生化鉴定结果在属的分类单元上的符合程度高达82%.  相似文献   

14.
以32株从养殖鳗鲡分离的病原性气单胞菌为试验材料,采用Biolog自动菌鉴系统对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有20株被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7株被鉴定为威隆气单胞菌,1株为豚鼠气单胞菌,其余4株未能鉴定到种.为进一步确定20株嗜水气单胞菌和7株威隆气单胞菌的基因型,筛选了2对引物(E-C/M-C,E-C/M-A)分别对这两个菌种进行了AFLP分析.结果表明:20株嗜水气单胞菌中共检测到88个位点,均为多态性位点;7株威隆气单胞菌中共检测到61个位点,其中60个为多态性位点.经UPGMA聚类分析表明:20株嗜水气单胞菌可初步分为3种类型,每种类型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449,同一类型内不同菌株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27;7株威隆气单胞菌可初步分为4种类型,每种类型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467,变异范围为0.415~0.525.该结果为鱼类病原菌的DNA分型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嗜水气单胞菌蛋白质组分子解剖图谱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建立了嗜水气单胞菌PPD(134/91)在稳定期的蛋白质组分子解剖图谱.将嗜水气单胞菌接种于LB培养基28℃培养18h,取菌总蛋白进行2 DPAGE.从2 DPAGE图谱中随机选取124个蛋白质点进行肽质量指纹图谱鉴定,检索发现其中10个确定为数据库中收录的嗜水气单胞菌的基因或蛋白,其比例约为1/12.实验结果对嗜水气单胞菌菌株之间的比较研究和功能蛋白质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嗜水气单胞菌与其拮抗菌R-15的生长曲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嗜水气单胞菌的拮抗菌R-15经鉴定为粘质沙雷氏(Serratia marcescens Bizic).研究嗜水气单胞菌及其拮抗菌的生长曲线以及R-15菌与嗜水气单胞菌混合培养的生长曲线,分析拮抗菌R-15培养时间与其产拮抗活性物的关系,并对发酵液中拮抗活性物作初步分离.结果表明,拮抗菌R-15液体培养在20 h时菌体数量达最高,抑菌作用在36 h时最强;当两种菌混合培养至24 h后,嗜水气单胞菌数量从4.5×1017/mL开始快速下降至62 h的2.6×107/mL,而拮抗菌R-15仍维持较高水平.拮抗活性物质初步确定不是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17.
对患病中华鳖心脏、肝脏、肠道中分离得到的疑似致病菌株进行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设计细菌16srDNA保守区通用引物,进行基因扩增及序列比对,建立并优化多重PCR反应条件.分离鉴定出4种病原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Et)、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Av)、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Cf).多重PCR检测体系敏感性与特异性良好,证明多重PCR是一种能快速准确鉴定多种中华鳖致病菌的方法,且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8.
基于16S rDNA序列和RFLP分析的病鳗分离菌株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16S rDNA基因序列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分析方法,通过与GenBank库中已递交的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对分离自发病鳗鲡(欧洲鳗鲡,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的30株细菌进行初步鉴定和分类.结果表明,这些细菌可大致分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 sp.)、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等7个菌属.分析认为,部分分离菌株可能是引起鳗鲡病害的疑似致病性菌株.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针对广西地区分离到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开发区域定制化的灭活疫苗,以实现鱼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首先,对斑点叉尾鮰源嗜水气单胞菌在LB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培养基的最适pH值,以及培养基中添加蔗糖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影响进行研究;随后探索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的制备方法,并在细胞水平和斑点叉尾鮰活体水平上研究疫苗的安全性,开展疫苗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保护实验。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浓度与菌液OD值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2E-10x+0.1399,R2=0.975 4。用于培养嗜水气单胞菌的LB培养基最适pH值为7.0~7.5,且在培养基中添加蔗糖能显著促进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研究制备的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在细胞水平和鱼活体水平均安全无毒,且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保护率可达到75%。据此,本研究初步建立起广西斑点叉尾鮰源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20.
用体积分数为10%的醋酸提取日本鳗鲡肝脏、鳃、脾脏、胆汁、肾脏和血清中的抗菌活性物质,检测其对养殖鳗鲡常见的4种致病菌,即肠杆菌Enterobacter sp.(B01)、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B09)、气单胞菌属Aeromona sp.(B18)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 hydrophila(B27)的抑杀作用.结果显示:1)肝脏、脾脏、胆汁和鳃的样品对4株试验菌株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肾脏的对B18、B27和B013株致病菌有抑菌作用,血清的仅对B18有抑菌作用.2)不同样品对同一种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差异显著(P0.05),按平均抑菌圈半径计算,其抗菌活性大体呈现为:肝脏鳃脾脏胆汁肾脏血清;同一样品对不同细菌的抑杀作用差异显著(P0.05).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上述各组织/器官的醋酸提取物中的活性组分,结果显示:肝脏、脾脏、胆汁和鳃样品中的活性组分(以杀伤指数大于50%计)主要集中于乙腈洗脱质量分数为19.4%~35.4%时,肾脏和血清中没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杀伤指数小于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