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白云岩储集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白云岩分布广泛,白云岩可以发育物性良好的储层。根据钻井岩心、地球化学特征、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物性资料,确定了该套地层白云岩储层的主要岩石类型及储集空间类型:岩石类型可分为微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砂质云岩、灰质云岩和云质灰岩;储集空间有晶间孔、粒间孔、溶蚀孔、构造缝、溶蚀缝等,主要以次生孔隙和裂缝为主。微晶白云岩储集物性较好,主要为晶间孔、粒间孔及裂缝,为较好的储层。分析了目的层白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及期次,主要有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等。明确了改善及破坏白云岩储集性能的成岩作用类型,其中对储集性产生积极影响的有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消极影响的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建立了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白云岩化作用影响储层物性模式,稀土元素Eu异常特征揭示了本区白云岩化作用的两种成因环境:准同生期的回流渗透白云岩化作用和成岩期的埋藏白云岩化作用,通常准同生期的回流渗透白云岩经过深部热液流体的改造,发生埋藏白云岩化作用,多见于裂缝发育区,后者较前者对白云岩储层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合阴极发光实验等方法,研究塔东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储层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寒武系碳酸盐岩沉积后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的改造,既有对储层孔隙发育具有建设性的(白云化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等),又有破坏性的(压实作用、压溶作用、重结晶作用、硅化作用、黄铁矿化作用等)。储层储集空间主要有晶间孔和晶间溶孔、溶蚀孔洞和未充填裂缝空间;储层类型主要有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和白云岩溶蚀缝孔洞型两类。白云化作用为储层发育提供了基础条件;后期热液溶蚀作用对于储层发育起关键性作用;晚期由于构造破裂作用对于改善储层的储渗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白云岩较为发育的斜坡和台地相区与断裂的叠合区域,热液溶蚀和构造破裂更加发育,是研究区寒武系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3.
在大量钻井岩芯观察、测井分析、薄片、扫描电镜鉴定、物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马五_5亚段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认为马五5亚段储集岩类型以泥粉晶白云岩和粉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晶间(溶)孔和溶蚀孔洞;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发育云坪、灰质洼地、云质洼地、云灰-灰云洼地微相,微相控制白云岩的分布,分布面积最广、白云岩厚度最大、物性最好的是靖边西云坪白云岩带。白云化作用决定优质储层的形成,准同生期白云化作用形成少量白云石晶间微孔、准同生期后白云化作用形成白云石晶间孔、埋藏期白云化作用形成白云石晶间孔和溶蚀孔;白云化亚相决定有效储层的分布,边缘—过渡亚相是最有利的白云化亚相;表生岩溶和埋藏溶蚀作用提供大部分储集空间,但渗流粉砂、方解石、石英等充填作用破坏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4.
针对塔北和巴楚地区下丘里塔格群白云岩储层特征的差异问题,通过岩芯描述、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物性分析以及压汞等资料从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及孔隙结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塔北地区主要为晶粒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溶蚀孔洞和裂缝为主,储集空间类型组合多样;喉道主要为粗-细喉型,分选好,孔喉分布均匀,连通性较好,物性较好;此外该区构造破裂作用和岩溶作用发育,也改善了储层物性。巴楚地区以晶粒白云岩和泥微晶白云岩为主;溶蚀孔洞、裂缝的发育程度和规模不如塔北地区,储集空间类型组合较单一;喉道多为细-微喉型,分选差,孔喉分布极不均匀,连通性差,物性较差。塔北地区白云岩储层物性好于巴楚地区,造成该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白云岩的岩石矿物学属性、地球化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发育层位及分布规律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成因,将白云岩分为3类:(1)泥粉晶白云岩,以岩盐矿物溶蚀型孔隙为主,在含膏云坪相带呈带状分布,横向分布稳定,形成于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2)粉-细晶白云岩,以白云石晶间孔为主,主要发育于蒸发岩层系的短期海侵沉积期,受控于浅埋藏期渗透回流白云岩化作用;(3)中-粗晶白云岩,以残余原始粒间孔及格架孔为主,主要发育于台地边缘礁滩及古隆起周边高能颗粒滩相带,并经历了埋藏白云岩化作用.奥陶系白云岩分布具有“层控性”和“相控性”,形成了现今白云岩储层多层叠合发育的特点,为奥陶系多套含气组合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城口—鄂西海槽周缘长兴组发育了海相碳盐岩生物礁相沉积,但钻井少,总体勘探程度较低。针对奉节地区长兴组地层,以露头、岩心、薄片的详细观察为基础,结合扫描电镜、物性测试等分析手段,对研究区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区长兴组储层岩性以礁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以晶间孔、晶间溶孔、超大溶孔以及各种裂缝所组成的以次生孔隙为主的裂缝-孔隙型储层;总体物性较差,属低孔特低渗型储层。该区储层发育受多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岩性、沉积相带、相对海平面变化以及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起到主要作用;其中,礁滩相为研究区储层的有利相带,相对海平面下降有利于礁滩储层的发育;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为储层形成的首要机制,埋藏期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有利储集区带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滨里海盆地东缘Д南石炭系Д层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低孔、低渗储层,储层厚度较薄,岩性和物性横向变化大,纵向和平面非均质性强。文章从构造、层序、沉积相、裂缝发育程度和白云石化作用等5个方面对Д层碳酸盐岩低孔、低渗储层的控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构造控制了储层发育的平面位置,层序格架控制了储层发育的纵向旋回的位置及体系域类型,沉积相控制了储层的平面分布特征,裂缝发育程度影响了储层的物性和产能;灰岩的混合白云岩化作用是控制储层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Д1底部的白云岩化带储层裂缝和溶蚀孔洞发育且产能较高,是有利储层发育的主要层段。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鄂尔多斯东南部寒武系三山子组的薄片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岩心观察和野外剖面资料,发现三山子组的储层岩性主要为颗粒灰岩、颗粒白云岩、砂(砾)屑白云岩等;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粒间孔和构造裂缝等;物性方面三山子组储集岩的物性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局部地区发现有中孔、中-高渗段储层;储层发育主要受到中央古隆起和沉积环境,白云石化作用、岩溶(溶蚀)作用、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等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所控制。  相似文献   

9.
应用沉积学理论,通过岩心观察、室内薄片研究及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测试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北部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4-1段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认为该区对储层发育有利的建设性成岩作用类型有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去膏化作用;破坏性作用有重结晶作用、压实压溶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喀斯特作用形成最重要的孔隙网络系统,经埋藏期溶蚀作用改造构成良好储层.根据成岩作用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总结出成岩演化序次,并将本区分成3个成岩相4个成岩亚相.油气勘探有利区为去膏化泥微晶白云岩相区,去膏化-去白云石化含灰(灰质)白云岩相区次之,微晶白云岩相区和喀斯特微粉晶白云岩亚相区则不利于孔隙发育.  相似文献   

10.
岩心及薄片观察显示,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北段奥陶系桌子山组和克里摩里组广泛发育白云岩储层,储层岩性主要为晶粒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且属于埋藏白云岩化成因,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晶间孔、晶间溶孔以及非组构选择性溶蚀孔洞和溶缝。成岩-孔隙演化分析表明,研究区白云岩储层主要由埋藏云化作用、表生岩溶作用和埋藏岩溶作用形成,且优质储层分布受岩相、白云岩厚度、岩溶古地貌及断裂等控制。克里摩里组白云岩储层主要分布于克里摩里组剥蚀线与铁克苏庙—马家滩一线地区,桌子山组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在中央古隆起至乌拉力克组剥蚀线之间地区。研究区生储盖层配置关系良好,具备形成大型天然气藏的有利条件,局部构造如断层遮挡和褶皱是寻找有利勘探目标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古城地区鹰山组储层特征及成岩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古城地区鹰山组孔隙在成岩历史中演化的问题,基于岩芯描述、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测井资料以及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对目的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和储层特征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城地区鹰山组储层岩石类型以石灰岩与白云岩为主,其中,白云岩多分布于鹰山组下部,且细晶自形-半自形白云岩和中-粗晶它形白云岩表现出相对较好的孔渗性,储集空间以晶间孔隙、晶间溶孔及裂缝为主,形成的主要储层类性为裂缝型、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研究区成岩作用对储层储集性能影响较大,其中,早期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硅化作用以及热液矿物的充填对原生孔隙起破坏作用,浅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破裂作用、热液溶蚀作用为建设性成岩作用。由于过渡白云石化作用的影响,白云岩晶间孔隙发育程度较低,热液溶蚀作用对优质储层的形成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恢复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的成岩演化历史, 通过岩芯观察、薄片观察、地球化学分析等工作, 针对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硅化作用和破裂作用等开展研究, 并将成岩历史划分为4个阶段。由于海平面的波动, 地貌高部位在相对海平面较低时短暂地暴露在地表, 以颗粒结构为主的灰岩在沉积后不久发生准同生溶蚀作用, 形成顺层发育的溶洞及结构选择性溶孔等。主要发育于早成岩阶段的白云石化作用增强了岩石的抗压实压溶能力, 有利于孔洞的保存; 此外, 早成岩阶段的加里东中?晚期及海西早期构造运动导致裂缝较为发育, 但由于经历了复杂的压实及胶结作用过程, 裂缝多呈封闭或充填状态, 未形成有效的储集空间。中成岩阶段的热液活动以产出具波状消光和鞍形结构的白云石和黄铁矿为特征, 热液活动总体上较弱, 对先期形成的孔洞和裂缝具有轻微的充填破坏作用。晚成岩阶段的硅质流体及钙质流体活动部分地充填早期的孔洞, 在区域内对储层具有破坏作用; 晚成岩阶段的海西晚期及喜山期裂缝活动弱于早成岩阶段的裂缝活动, 但由于经历的成岩改造作用较弱, 这些晚期裂缝多为开启状态, 在喜山期油气调整阶段具有一定的输导和储集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四川盆地灯影组储层段内亮晶颗粒白云岩和蓝菌藻粘连白云岩中胶结物的发育情况:颗粒和蓝菌藻粘结组构间的原始孔隙在四期七种不同结构类型的白云石胶结物充填后基本消失;形成于不同成岩环境中的白云石胶结物,在产状、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上虽有较大的差异,但总体又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即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胶结物在由孔隙边缘向中心充填的同时,晶粒变粗、颜色变浅、包裹体增多、温度升高、同位素值偏负、阴极发光强度变强。  相似文献   

14.
含“膏模”孔泥粉晶云岩是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上组合地层重要储集岩类型,其形成时间和成因对于该类型储层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苏里格东区丰富的取芯资料,根据岩芯、薄片等观察手段,结合常规物性测试分析,综合研究含“膏模”孔型储层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膏模”孔主要发育于泥粉晶白云岩中,位于向上变浅序列中部,常可见未充填—半充填型与全充填型两类。储层特征方面,该类储集岩主要发育“膏模”孔充填残余孔、渗流粉砂间微孔和基岩晶间溶蚀微孔3类储集空间,物性测试显示储集性能优越,平均孔隙度可达5.34%,平均渗透率为1.02 mD。纵向沉积序列显示“膏模”孔发育受沉积旋回控制,旋回中部“膏模”孔内存在溶蚀,内为云质渗流粉砂充填,旋回顶部具有暴露特征,且可见下一次海侵泥质灌入岩溶系统内,各类特征均指示“膏模”孔形成与准同生期岩溶相关,即“膏模”孔形成于准同生期,而非传统认识的表生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是四川盆地中部磨溪地区最为发育和有利的层段.在薄片鉴定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有利储集相带与钻井有利层位进行对比,对其成岩作用类型及序列与孔隙演化及其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得出研究区主要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相过渡沉积,沉积相对储集物性控制因素相对较小,成岩改造作用较大.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有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孔隙类型主要为白云石晶间孔及溶蚀孔.并提出对该区勘探不能只局限于构造高点,应加强对成岩作用研究,并划分出建设性成岩作用区块.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高尚堡油田深层沙三2Es32亚段沉积微相、成岩储集相特征及各类成岩储集相的成因机制,利用区域地质、测井、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沉积相、成岩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岩储集相划分,探讨各类成岩储集相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该区Es32亚段为一套扇三角洲沉积体,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广泛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分析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得出造成本区储层砂岩渗透率较低的主要机制是成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及各种自生矿物的充填和胶结作用。结合成岩作用和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将本区成岩储集相划分为稳定组分溶解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中强压实强胶结残余粒间孔成岩储集相、强压实强胶结剩余粒间孔成岩储集相、极强压实强胶结致密成岩储集相4类,阐述了各类成岩储集相的特征。选用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泥质含量、排驱压力、孔喉半径均值和变异系数等参数,采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对目的层进行了成岩储集相识别,并结合沉积相,实现了成岩储集相的时空展布。  相似文献   

17.
根据野外剖面观察和室内薄片鉴定,鲁西隆起区岩石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包括白云岩、石灰岩及其过渡类型,其次为蒸发岩和膏溶角砾岩。研究区经历了多期次、多类型的成岩作用。储层储集空间主要包括晶间孔、粒间和粒内溶孔、残余粒内孔和粒间孔、铸模孔、溶洞和裂缝。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分析,将该区成岩环境划分为海水成岩环境、表生成岩环境和埋藏成岩环境。其中:表生成岩环境中发育的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海水成岩环境和中埋藏成岩环境中发育的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埋藏成岩环境中发育的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针对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成因及分布的多样性,开展栖霞组优质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通过野外剖面、岩芯及薄片观察分析,结合成像测井解释,总结栖霞组储层岩石学及储集空间特征,并对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展布规律进行分析,最后对栖霞组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进行讨论。认为:(1)在石炭纪末隆起部位,栖霞组颗粒残影构造中-粗晶白云岩、砂糖状白云岩这些反映颗粒滩相沉积厚度明显较大,充分说明了二叠纪前古地貌控制了栖霞组颗粒滩相展布。(2)川西北地区栖霞组为相控白云岩储层,主要储集岩性为半自形-自形中-粗晶白云岩、它形-半自形细-中晶白云岩,颗粒残影构造明显,晶间孔隙发育,白云石化交代亮晶颗粒灰岩的过程,继承和调节原始颗粒灰岩粒间孔隙。(3)川西北地区栖霞组在深埋条件经历多期次热液活动,中-粗晶白云岩晶间溶孔及白云石晶面溶蚀孔洞发育。滩相白云岩叠加埋藏热液作用及构造破裂改造,优质白云岩储层大面积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