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交联淀粉—碘甲基化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吸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铈盐引发下用淀粉与丙烯酰胺共聚并进行部分交联得接枝共聚物(CS-g-PAM)继之与多聚甲醛和偏重亚硫酸钠反应制备交联淀粉-在化聚丙烯酰胺(CS-g-SPAM),该树脂具有高吸水性,其吸水性受反应条件、单体配比、交联度、磺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品种淀粉接枝共聚物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马铃薯淀粉、竹芋淀粉、木薯淀粉、玉米淀粉4种不同淀粉分别与丙烯酰胺、丙烯酸接枝共聚,并对各种淀粉所得的接枝共聚样品(以下称吸水性树脂)进行接枝率、吸水倍率、吸水速率以及失水速率的测定、对比及分析;并以木薯淀粉为基料,研究了淀粉不同添加量对接枝共聚物吸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主要讨论了淀粉在参与接枝聚合反应前的物理和化学状态对最终淀粉接枝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性能的影响。实验说明,淀粉在参加接枝聚合反应之前进行一定温度范围条件下的预糊化处理有利于最终产品的吸水性能;淀粉经过阳离子化后接枝丙烯酸(钠)对强电解质溶液的吸收倍率高于原淀粉接枝产品。  相似文献   

4.
我们用马铃薯淀粉渣与丙烯酰胺进行接枝聚合反应,制备的淀粉渣──丙烯酰胺接枝聚合物(Sr-g-AAm),是一种优良的絮凝剂,对水介质中的悬浮固体粒子有较强的絮凝作用,与一般无机絮凝剂比较,絮凝物形成速度快,体积大,沉降迅速,无毒、无副作用、具有高效、廉价、多功能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以K2S2O8为引发剂,在反相乳液中合成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s-g-PAM)。经水解,制备成相应的阴离子型衍生物,并研究了它们的耐温性、耐盐性及抗剪切力性质。结果表明,接枝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耐盐性,它们的高粘度将有利于采油。  相似文献   

6.
以淀粉为主要原料,丙烯酰胺、丙烯酸为接枝单体,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改性淀粉三元接枝共聚物;考察了交联剂、引发剂浓度、单体配比、中和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淀粉-丙烯酸-丙烯酰胺三元接枝共聚物吸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能得到具有高吸水率的淀粉接枝共聚物;且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交联剂浓度和单体配比、中和度等因素对淀粉三元接枝产物吸水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其最佳反应条件为:交联剂浓度1.2×10-3kg.L-1;引发剂浓度6×10-3kg.L-1;丙烯酰胺/丙烯酸=0.11;中和度75%.  相似文献   

7.
根据自由基聚合和接枝共聚合、交联反应的机理,用淀粉接枝共聚丙烯酰胺制得高吸水性树脂,并将其用于玉米等春播作物的耐旱型种衣剂。文中讨论了单体与淀粉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水解反应和氮气等因素对吸水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淀粉和丙烯酰胺为原料,在离子液体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中通过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了丙烯酰胺-淀粉絮凝剂.研究了淀粉在离子液体和水中溶解情况的差异.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证实了丙烯酰胺与淀粉分子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考察了丙烯酰胺与淀粉的质量之比、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比较了在离子液体和水中合成得到的絮凝剂在高岭土悬浊液中的絮凝能力.  相似文献   

9.
絮凝剂(SPAN)是不同接枝率的淀粉与聚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物。本文总结了将此絮凝剂推广应用到α-淀粉酶发酵液中的系列实验中,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淀粉-丙烯酸-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新工艺.“中试”及产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盘式聚合工艺简便、易操作,对设备结构无特殊要求,成本低,所得到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吸水率和吸水速率  相似文献   

11.
以机械活化淀粉(St)和丙烯酰胺(AM)为原料,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机械活化30min和60min的两种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M30-St-g-PAM、M60-St-g-PAM)。考察了索氏抽提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并与原玉米淀粉接枝共聚物(St-g-PAM)比较。实验结果显示,丙烯酰胺成功接枝于活化淀粉上;M30-St-g-PAM和M60-St-g-PAM具有网状多孔洞结构,丙烯酰胺与淀粉的接枝共聚反应在淀粉的无定型区和结晶区同时发生,机械活化有效地提高了玉米淀粉的化学反应活性;共聚反应改变了原淀粉的聚集状态,接枝产物基本上为无定型的聚集态结构;热稳定性比St-g-PAM增强。M60-St-g-PAM与M30-St-g-PAM相比接枝反应不均,热稳定性稍有下降。确定了以乙二醇/冰乙酸 (体积比60∶40) 为抽提溶剂完全除去均聚物的抽提时间为8h。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在Ce~(4 )氧化还原体系引发下,丙烯酰胺在玉米淀粉上的接枝共聚反应。发现玉米淀粉经过酸性处理后容易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探讨了反应温度、丙酰烯胺与玉米淀粉的配比、四价铈离子浓度、加料方式对接枝共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非离子型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淀粉型非离子型絮凝剂的方法,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合成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分别探讨了单体配比、油水体积比、引发剂浓度及乳化剂用量对反应产物的转化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玉米淀粉接枝丙烯酸钠合成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玉米淀粉糊化后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 ,与丙烯酸发生接枝共聚反应 ,制的超强吸水剂 .籍此讨论了引发剂用量 ,丙烯酸与淀粉配比等因素对吸水性能的影响 .引发剂用量为淀粉用量的 1 .5 % ,淀粉 /丙烯酸 (质量比 )为 1 /6时 ,合成的超强吸水剂室温下在饱和状态时可吸收 5 5 0倍的蒸馏水 ,2 5 0倍自来水 ,80~ 1 0 0倍生理盐水 ,4 0~ 5 0倍人工尿 ,同时还具有优越的保水性能 .  相似文献   

15.
淀粉接枝共聚高级水性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以玉米淀粉和丙烯基单体为主要原料,对淀粉接枝共聚高吸水性树脂进行中性一步法合成,优化合成反应路径。根据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在引发剂及交联剂作用下淀粉与丙烯基单体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定性及定量地分析反应物溶液pH值、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以及单体与淀粉的配比等因素对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从而找出最佳反应条件。同时采用量子化学ab initio UHF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两类淀粉链段自由基模型进行几何优化,分析体系的净电荷、前线分子轨道分布规律,以及自由基的稳定性和反应性特征,揭示接枝共聚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6.
 高吸水性树脂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功能高分子材料之一。美国、西欧和日本是主要的生产和消费地区。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当前主流产品丙烯酸类相比,淀粉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可生物降解,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以丙烯酸盐、丙烯酰胺、高岭土和淀粉等为原料,通过溶液聚合法制备了复合型耐盐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合成淀粉-高岭土/聚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树脂的工艺条件,引发剂、交联剂、干燥方法、高岭土、丙烯酰胺用量对材料耐盐的影响,制备得到了在去离子水、0.9% NaCl中吸水倍率分别达到1415和95g/g的样品。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吸水树脂的形态和结构,发现共聚物的组成对高吸水树脂的分解温度和表面形态结构特征都存在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微波辅助合成聚(丙烯酸-丙烯酰胺)/沸石高吸水复合材料,研究丙烯酰胺用量、引发剂、交联剂、中和度以及沸石的添加量等对吸水倍率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分析高吸水材料的官能团.结果表明:当沸石、丙烯酰胺、引发剂和交联剂量分别为丙烯酸单体质量的30%、40%、0.2%和0.04%,中和度为70%时,复合材料对自来水的吸附倍率达413 g/g,对生理盐水溶液的吸水倍率达95 g/g.  相似文献   

18.
改性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淀粉和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制备淀粉接枝共聚物,考察了诸因素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并对产物絮凝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絮凝剂能使污水中颗粒悬浮物絮凝成大颗粒沉淀,达到较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淀粉和丙烯酰胺为原料,以硝酸铈胺为引发剂,通过正交实验较详细地考察了引发剂用量、淀粉与丙烯酰胺配比及反应介质pH 值对聚合反应和聚合产物降滤失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淀粉与丙烯酰胺聚合反应合成淀粉- 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用作降滤失剂的最优化条件.室内配浆实验表明:在优化条件合成的淀粉- 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在淡水泥浆中有较好的降滤失作用及增稠作用.在4% 盐水泥浆及饱和盐水泥浆体系中有良好的降滤失效果和抗温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