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实际恶意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明知故犯,二是严重失职。实际恶意原则的适用应该要区别侵害对象、事项是否对国家,社会的公共道德具有影响力,否则将会产生侵害他人名誉权或者限制他人行使言论自由。而通过借鉴美国诽谤法的实际恶意原则来平衡言论自由与侵害名誉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网络言论自由属于言论自由的一种,现代社会互联网大大拓展了言论自由的空间,但与此同时也给一些权利诸如名誉权、隐私权等造成威胁。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网络言论自由也不例外。法律是规制自由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在法律之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因此,在保护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应当进行必要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3.
实质恶意原则是美国言论自由诉讼案适用的重要司法原则,创设于沃伦法院时期。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有力地保护了美国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保护公民和媒体的言论自由权利的做法,值得我国在法制建设中借鉴。  相似文献   

4.
网络言论自由与侵权问题的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网络言论自由的内涵与价值,分析了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的特点,重点讨论了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问题,对完善网络言论自由保护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网络言论自由在监督公共权力、约束私人行为、汇集社情民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此同时,网络言论自由也存在损害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生活安定权等实然弊端。推行信息公开、健全财产公示制度、依法规制网络言论自由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网络言论自由规范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网络言论自由在监督公共权力、约束私人行为、汇集社情民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此同时,网络言论自由也存在损害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生活安定权等实然弊端.推行信息公开、健全财产公示制度、依法规制网络言论自由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网络言论自由规范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潍坊学院学报》2020,(1):46-49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与之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程度较高、影响较恶劣的暴力形式,网络暴力表现为一些网民打着言论自由的幌子,突破言论自由的边界,利用网络发表不实言论恶意攻击他人的行为。这种不实言论侵犯了他人合法权益,甚至破坏了社会的稳定。网络暴力行为已经突破了现代法治精神中的言论自由,因此我们需要对此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进行规制,尤其是以法律的手段进行规制。不仅需要现行实体法从司法执法的角度规制,更需要从法学理论层面对法的创立与实施进行指引,以此更好地保障个人、他人、社会之间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公众人物是特殊的一类人群,他们有别与一般公众原因在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多与一般公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这个社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由于需要满足公众知情权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公众人物的人格权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仅限于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而不能够限制公众人物的生命权、健康权。并且在此过程中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应有理有度,如果超过了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底线,则会转化为侵犯公众人物人格权。  相似文献   

9.
新闻自由和名誉权都是现代社会重要权利之一,而在行使新闻自由权利的时候,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对他人的评价。当这种评价为负面且内容失实的时候就与名誉权发生了冲突。如何有效的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既是人格权保护的需要,也是保护新闻自由的需要。笔者认为: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保护当视具体情形而定,而绝不能一视同仁。妥善解决二者的平衡问题是当前学术界以及法律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言论自由是美国公民所享有的个人权利和自由之一,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言论自由的法律"。尽管美国人享有言论自由权,但不是所有的言论都受到保护。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赫尔姆斯曾经说过:"对言论自由最严格的保护也不会允许一个人在剧院谎称并大喊‘失火了’",这形象地说明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在美国,哪些言论应该受到限制是由联邦最高法院来界定的。根据最高法院的裁决,国会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性的公众人物中,对于非自愿的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应与自愿的公众人物的保护区分开来,使其受到隐私权限制的程度尽可能降低,在其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相冲突时,凡是不涉及公共利益的隐私,除非经过本人同意,一般不得擅自公布,对非自愿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采取直接保护方式,对其侵害采用一般过失责任。  相似文献   

12.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权是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体系中较晚出现的一种。我国法律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主要的人格权,只是借助司法觖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以维护公序良俗的隐私权是不完备、不周密的。我们应该借鉴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相关立法经验,在宪法、民法典中确认隐私权为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等其它法律法规为辅助的直接保护。本文从隐私及隐私权的基本概念入手,在分析国外隐私权的相关立法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立法,指出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缺陷并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舆论监督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我国舆论监督却日益被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名誉"诉求所阻却,所以,我国学习借鉴美国司法机关面对"名誉侵权"的指控而对舆论监督所采取的保障机制和法治理念。舆论监督与政府机关、政府官员名誉权的本质关系是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政府机关不享有名誉权,并提出了舆论监督与政府官员名誉权冲突的解决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下媒介传播的变化,导致与媒介相关的公民权利如表达自由权、公众知情权、隐私权、接近权以及舆论监督权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因此,新闻传媒应利用掌握的传播"话语权",重返公共领域,发挥社会公器作用,积极推动国家的法治进程,参与到民主政治与法治国家的重建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15.
我国罢工权立法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罢工权立法的指导思想是确认和保障劳动者的罢工权,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立法对罢工权应以确认和保障为主,不宜对罢工权的行使作过多过严的限制。在宪法及劳动法、工会法、罢工法、刑法中贯彻体现罢工权立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环境污染与破坏现象日益严重。在法治发达国家,司法是救济环境公共权益的主要手段。实践也证明,司法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维护环境公共利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包括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内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从现实来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从理论上分析,也有其存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王淇 《科技促进发展》2017,13(4):283-288
专利权的私权属性是否排除专利行政执法,这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的热点问题。从法理上看,专利权作为私权,有权获得私力和公力救济,后者自然包括行政执法;从实体法上看,专利权作为私权,与传统的民事权利存在明显差异,不能简单套用民法原理;从程序法上看,亦不能完全适用民事程序,而是要增加行政与刑事程序的救济途径;从发展趋势上看,采用专利行政执法加强专利权保护,既是很多国家的共同选择,也是专利权保护的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迁徙行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迁徙自由权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基本人权,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迁徙自由原则是国际移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目前宪法中还未规定迁徙自由原则,这已经不适应国内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我国应尽快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迁徙自由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