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众人物是特殊的一类人群,他们有别与一般公众原因在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多与一般公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这个社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由于需要满足公众知情权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公众人物的人格权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仅限于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而不能够限制公众人物的生命权、健康权。并且在此过程中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应有理有度,如果超过了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底线,则会转化为侵犯公众人物人格权。  相似文献   

2.
公众人物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公民往往对他们信息的公开度要求较高,因为他们的信息经常会涉及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理兴趣,但是公众人物隐私权和公民知情权的界限模糊导致了二者的经常冲突,因此需要对权利的冲突寻求一些解决方式。本文在界定隐私权和公众人物概念的基础上,尝试从对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的角度上来解决二者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美国最早提出“公众人物”的概念,并通过诸多判例确立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应受到限制”的原则。然而,由于我国对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立法也还不完善。现实中对公众人物隐私的限制尺度让人很难把握,同时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也并不能因为受到了限制而相对地获得更好的关怀和捍卫。  相似文献   

4.
政府官员是公众人物为不争的事实,必然受到社会的监督。本文从政府官员的身份特征入手,指出他们在作为公民具有私人身份的同时也具有作为官员而具有的公共身份;并深入分析政府官员隐私权受限制的三个原因:政府官员是国家公权力的形象代言人,其言行涉及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其掌控的权利具有扩张性;最后提出对政府官员隐私权限制应遵循的三原则:以公共利益为标准,保障公众监督权,保护政府官员绝对隐私权。  相似文献   

5.
隐私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是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的。政府官员隐私权的保护与普通自然人隐私权的保护存在差别,有其特殊性。从制度上对政府官员的隐私权加以限制,强化对权力的监督,是对反腐倡康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隐私权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属于民事权利的范畴,理论界一般划归为私权,世界各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研究历来非常重视。在网络时代,以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给隐私权的保护带来极大的冲击,网络空间信息的流动性、交互性更是让隐私权的保护陷入困境,对隐私权的侵犯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国传统的民事法律对隐私权的研究相对滞后。由于民事法律中并没有条款对隐私权直接加以阐述,导致现实生活中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非常普遍,且在审判实践中难以操作。现在面对网络时代的隐私权难题,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不仅需要在现有的民法体系中寻求突破,制定专门法律。  相似文献   

7.
新闻自由和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的政治权利和重要的民事权利,却经常发生冲突,这种冲突起因于新闻自由和隐私权各自的法律属性,这样就需要在对它们的行使中划出一条界线。划分的出发点则是这两项权利各自存在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就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物而言,如何平衡新闻自由权和隐私权的行使。  相似文献   

8.
我国名誉权法律保护存在着言论自由和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协调问题。合理界定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范围与边界是化解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困难的出发点。加强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保护需要明确引入公众人物的法律概念,建立我国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强化机制,引进西方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恶意不实诉讼"制度和"实际恶意原则"。同时,公众人物的名誉权的保护也应受到合理的限制,国家需要制定新闻法以及相关法律保障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9.
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网络时代隐私权的侵权方式呈现出传统侵权方式与网络侵权方式并存的特点,并在分析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对网络时代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前景作了探讨,即赋予隐私权以独立性、在未来民法典中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做一般性规定、在某些特别领域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做具体性规定以及从国际私法的角度对隐私权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下的个人隐私包括具有可识别性的个人信息数据、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和个人领域。网络赋予了隐私权以新的特点,其权项包括消极性权利和积极性权利两部分。通过对四种不同的侵权形式加以分析,建议加快一般法律与专门部门法的相应立法,积极推行行业自律,成立专门隐私权保护机构,从而实现对个人隐私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1.
新闻自由和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的政治权利和重要的民事权利,却经常发生冲突,这种冲突起因于新闻自由和隐私权各自的法律属性,这样就需要在对它们的行使中划出一条界线。划分的出发点则是这两项权利各自存在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就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物而言,如何平衡新闻自由权和隐私权的行使。  相似文献   

12.
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网络时代隐私权的侵权方式呈现出传统侵权方式与网络侵权方式并存的特点,并在分析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对网络时代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前景作了探讨,即赋予隐私权以独立性、在未来民法典中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做一般性规定、在某些特别领域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做具体性规定以及从国际私法的角度对隐私权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网络越来越深入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在网络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网络隐私侵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网络隐私权不同于一般的隐私权,其侵犯方式也较传统隐私权的手段、隐蔽性、内容等更为广泛。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对于网络隐私保护的现状并结合国外保护方式提出在我国保护网络隐私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个人征信机构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是围绕着消费者的个人信用信息展开的。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情形,必须在确保个人征信业的健康发展与隐私权的保护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在借鉴世界各国对隐私权保护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立法和司法对隐私权保护的不足,提出了我国在现阶段保护隐私权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5.
现在高校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占有很大比例。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加便捷地管理大学生个人信息,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表现。但是高校在使用大数据时需要处理好相应的问题,即高校大学生隐私权保护与高校学生信息管理权之间的矛盾。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大学生隐私权保护的现实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合理合规的解决方案与建议,寻求大数据技术实施与高校大学生隐私权并重的发展模式,保护高校大学生的隐私权,同样利于高校便捷管制大学生个人信息。因此,高校需要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获取大学生个人信息,注重保护其隐私权,并且大学生也应提高自身保护隐私的能力,寻求大数据技术发展与隐私权保护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浅谈隐私权     
随着社会进步和法制的健全 ,建立隐私权制度已成为人身权制度完善的重要方面。本文就隐私权的内容 ,隐私权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现状以及隐私权地位的独立性进行了探讨 ,并对隐私权保护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隐私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使其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控制其私人领域内的事务的权利。隐私权的客体范围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加以界定。隐私权既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一项具体人格权。对隐私权的保护既要注意公法和私法两方面的兼顾,也要注意其与其他权利保护的协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手机短信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机短信作为个人资料的一种,与信件、电子邮件一样皆具有隐私。我国当前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比较零散,难成体系。公民的隐私经常遭到侵害而难以得到有效救济。手机短信隐私权的保护依赖于法律对其上位概念“隐私权”的确认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对个人隐私权安全性产生了巨大冲击.网络隐私权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内容,需要加以明确界定.美国和欧盟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各有所长,值得借鉴.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基础薄弱,有待于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对隐私权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的隐私权意识普遍淡薄,目前我国法律尚未明确规定隐私权作为独立的民事权利的低位,当事人的隐私权若被侵犯,在审判实践中通常是以侵害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网络与电子商务中隐私权的保护对我们来说更是一个新课题,这种状况与目前国际上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水平与网络时代的发展极不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