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隐私权是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体系中较晚出现的一种。我国法律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主要的人格权,只是借助司法觖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以维护公序良俗的隐私权是不完备、不周密的。我们应该借鉴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相关立法经验,在宪法、民法典中确认隐私权为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等其它法律法规为辅助的直接保护。本文从隐私及隐私权的基本概念入手,在分析国外隐私权的相关立法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立法,指出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缺陷并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
完善公民隐私权立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权作为一项具体人格权,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立法,我国隐私权立法起步较晚,存在着许多缺漏与不足,完善我国公民隐私权立法,要借鉴外国立法经验,完善现有《宪法》、《民法通则》等内容,制订单行法规,健全配套法规。  相似文献   

3.
陈美珠  甄万和 《科技信息》2009,(36):I0178-I0178
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采取公力救济或私力救济的办法来保护权利。目前我国在人格权保护上,制定的法律日趋完善,但尚未形成价值取向明确的体系。对隐私权的保护,只是参照人格权中对名誉权的保护模式进行,因此需要通过立法形式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此同时侵犯个人隐私权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但我国现行的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仅限于部门法范围,主要是通过民法对人格权的保护的方式来实现的,且并未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进行明文规定。在宪法层面,虽然有关于隐私权的隐性规定,但通过直接适用宪法即宪法司法化来对隐私权进行保护,在我国还没有先例。需将宪法的精神和原则贯彻到部门法中,通过部门法的适用来实现宪法所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最终实现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隐私权立法与实施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隐私权立法起步较晚,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确认和保护尚软弱不力,实施中也存在着可操作性差的弊端。为此,本文认为:1、应通过宪法、民法等自本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独立的隐私权;2、谨慎对待以法律名义施加的对个人隐私的侵扰;3、允许当事人以隐私权受到侵犯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4、在民事案件中必须权衡保护公民隐私与解决争执要求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6.
隐私权,属于民事权利中的一种人格权利,为私权。在我国现今的《民法通则》中,并没有把隐私权规定为一项具体的人格权,而只是通过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来兼顾公民的臆私权。因此,我国在对隐私权保护的司法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而这正是引起隐私和新闻知情权产生冲突的原因之一。而作为实现公众知情权的栽体,新闻知情权同样受到宪法的保护。众所周知,隐私权与知情权一直就是一对对立的法学范畴。而现如今生活中越采越多的冲突事件更是证明了这一点。探讨这两种权利产生冲突的原因.试图找出缓和二者冲突的措施和方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人格被视为人的最高价值,人格利益为人的最高利益人格之尊重为现代人权运动的目标和理念。在法律上人格具有权利主体、民事权利能力及人格利益三重含义。人格权是权利人依法所固有的,以其人格利益为标的的,为维护权利人独立人格所必备的权利。在我国人格权包括公民或法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自由权、名誉权、隐私权、贞操权与精神纯正权等。侵犯人格权承担民事责任需损害事实、违法行为、因果关系与主观过错四个要件。对人格权的保护,是我国各个法律部门的共同任务,但主要是通过民法予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隐私权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的隐私权意识普遍淡薄,目前我国法律尚未明确规定隐私权作为独立的民事权利的低位,当事人的隐私权若被侵犯,在审判实践中通常是以侵害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网络与电子商务中隐私权的保护对我们来说更是一个新课题,这种状况与目前国际上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水平与网络时代的发展极不协调。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后半期以后,宪法以两种方式影响了私法上的人格权的发展,一是德国模式,以宪法直接推出个别人格权,二是美国模式,以宪法革新传统人格权,两种方式均是两国法律制度自然发展的产物.然而无论哪种模式,人格权宪法化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提升人格权地位、创新人格权类型、增强人格权灵活性的功能.以我国目前人格权立法简约、司法机械的境况,适度采纳人格权宪法化的经验是未来人格权保护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隐私权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法通则》没有规定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造成许多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无法追究。建议新的民法应该明确界定保护隐私权,其内容可以有:第一,隐私权应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定位在人格权中;第二,隐私权保护的客体的范围可从三个方面界定:生活安定权、个人信息权、个人身份及社会关系保密权。  相似文献   

11.
鉴于隐私权在理论上不成熟,在实践中常与名誉权混同,本从客体特征、主体范围、侵害方式及责任承担四个方面,围绕两的主要区别进行学入的比较分析研究。从外国立法先例、立法的目的和理由以及隐私权的的性质和特征,论证隐私权与名誉权不同,只有公民才是隐私权的主体;指出隐私作为隐私权客体与名誉权客体名誉区别突出体现在隐私的个人性和秘密性;通过司法实践中真实的案例分析,阐明侵害名誉权与侵害隐私权在行为特征和行为  相似文献   

12.
在基因研究为人类认识自身奥秘和纷繁复杂的自然界提供锐利武器,展示广阔前景的同时,也引起了基因歧视、克隆人等道德伦理问题和一系列法律问题.因而要从伦理道德准则和法律立法保护两大方面来规范基因研究工作,使其依法造福于民.  相似文献   

13.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侵犯网络隐私权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应综合考虑目前的立法状况和网络时代侵犯隐私权的特征,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全面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  相似文献   

14.
隐私权作为被害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于维护被害人独立完整的人格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却由于现行法律缺乏对被害人隐私权保护的制度规定,致使被害人隐私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屡屡遭受侵害,一度引起学界对“被害人二次被害化”[1]问题的思考。鉴于此,本文以侵权行为的特点及其成因为分析对象,展开对刑事被害人隐私权侵权现象的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隐私与隐私侵权的特点,阐述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隐私权保护的相对不足,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图书馆用户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时代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使网络社会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网络用户和消费者的网络隐私权,又不防碍网络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和法学界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金艳玲 《中州大学学报》2003,20(2):61-62,103
新《婚姻法》规定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使无过错配偶一方的合法权利获得了法律的救济。然而笔者认为这一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探讨。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制度作以论述:该制度与隐私权保护相冲突;难以实现其目的;缺乏程序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个人信息是信息时代中的一种重要社会资源。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能够保障人权,带来相应经济价值。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中,采用隐私权保护还是确立新的信息权保护仍存在争议。而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问题的解决应利用不同的法律手段,形成相应的法律保护体系,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部门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