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介绍了所研制的一种基于虚拟仪器和DDE技术的发电机组温度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着重介绍了采用DDE 通讯技术构建主客户端进行实时数据访问的实现过程,并结合工程实例完成某一发电机组主要部件温度的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使用方便,运行稳定,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是进行系统快速开发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传统车辆监管系统不能对行驶中车辆实时视频监控的问题,研制了一套基于ARM11的远程实时视频监控系统.系统采用了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的整体设计方案,在车载客户端完成车辆信息的采集、视频信息的压缩编码,通过3G无线网络将数据发送到远程服务器,在服务器实现实时显示.实验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服务器可以获得良好的视频质量和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基于声卡的RLC电路稳态特性(相频部分)采集系统.系统以Delphi作为开发平台,声卡为数据采集卡,调用Windows标准API函数编程而成.主要包括数据实时采集、波形实时显示、数据分析处理、结果显示、采集数据保存和数据回放.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方便高效测量衰弱老年人的身高、体重及步速,设计一种基于Android和WiFi的医用衰弱表型采集系统.以32位系列单片机STM32F103RCT6为主控芯片,结合传感器采集、WiFi无线数据通信,实现参数的采集及传输,通过Android软件实时存储及显示数据.实验结果表明:采集系统的测量数据有较高的准确性,达到了设计要求.该采集系统能提高测量效率、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满足钢绳芯胶带运行中对信号采集分析的要求,设计了一个基于PCI总线的数据采集系统.在阵列传感器数据的基础上,采用labview软件和NI公司M系列PCI-6224数据采集卡,设计了一个多通道、高速、同步数据采集系统.首次实现了利用labview处理胶带检测的数据,高精度、实时地显示检测结果,并将其数据可视化显示.  相似文献   

6.
针对具有被动关节的机器人系统,采用并行处理技术,设计实现了高速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可以完成机器人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图形显示和交互式控制等功能.实验结果证明本采集系统满足了机器人实时控制的需要,有利于机器人完成高精度操作任务.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一套便携式、高精度的小型实时心电信号采集显示系统.采用STM32作为核心控制器,选用TI公司的ADS1298模拟前端IC芯片,二者构成系统的数据采集部分. ADS1298采集的信号通过SPI通信发送到控制器,然后利用蓝牙模块将数据发送到由LabVIEW搭建的上位机显示平台,最后进行数据处理,显示心电波形图.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人体心电信号的高精度(μV/bit)、便携式采集,并能实时动态显示波形;利用现有的高效滤波算法EMD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EMD的滤波效果与本文模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用Visual Basic 6.0系统开发了传感器原理虚拟实验预习教学系统.该系统采用图形用户界面、下拉菜单和对话框驱动,通过下拉菜单进行实验步骤的操作、参数设置等,通过对话窗口选择实验项目、查看实验原理、电路结构,在窗口实时显示采集数据、描绘曲线、计算非线性误差.虚拟仿真实验将真实实验用图形显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对传感器的原理和特性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系统存在实时数据难以保存、复杂控制算法难以实现等问题,设计并开发了基于Matlab软件和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通信技术的实时监控软件。该软件通过OPC技术与过程控制实验装置集散控制系统进行通信,实时采集装置的运行数据,利用Matlab软件GUIDE工具开发GUI界面,实现数据的实时显示、保存和控制算法编程。该监控软件为学生充分挖掘实验装置功能和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0.
郭艳岚 《科技资讯》2011,(29):54-54
水质指标和机组运行参数,是水厂监测的重要内容,为保证水厂安全优质供水并实现安全经济运行,必须对水厂运行机组和水质指标进行测量与监视。本文介绍了我水厂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它由PLC、计算机、水质监测仪表、传感变送器,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作为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的核心,具有长期运行稳定,精度高,可通信,易编程,体积小等特点,它与计算机组成计算机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具有实时信号采集,集中图形显示,智能化数据处理,自动打印记录等诸多优点,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风洞测试具有方便、快捷和高效的优势,在风电机组输出功率特性测试中应用较多。测试风轮直径较大时,由于存在风洞堵塞效应,会对测试结果造成影响。以300 W风电机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风洞测试和车载测试进行输出功率特性测试。测试过程采用负载法,分别以电阻和蓄电池作为负载进行测试。在风洞截面为3m×3m的试验段中测试,机组空载启动风速为4.3m/s~4.8m/s,以电阻为负载时的额定风速为6.2 m/s;在车载测试中,机组空载启动风速为5.7m/s~6.2m/s,以电阻为负载时的额定风速为8.1 m/s。风洞测试比车载测试的启动风速低1.4 m/s,占车载测试启动风速的24.6 %,比车载测试额定风速低1.9 m/s,占车载测试额定风速的23.5 %。风轮直径2.3 m,其扫掠面积占风洞试验段截面面积的46.2 %,风洞的堵塞效应较大,致风洞测试数据与车载测试数据相差较大,因此风洞测试后需要修正。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桥梁节段模型参数的识别精度,研究了利用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的自由振动信号直接识别系统矩阵的时域法。在可识别性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最小二乘一次完成算法、倒置时序算法,考虑到系统噪声和过程噪声的影响,提出了分段扩阶最小二乘迭代算法(SEO-ILS法)。SEO-ILS法能直接识别出系统矩阵。同时可得到复模态和实模态参数。仿真计算和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表明,文中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3.
某些建筑布局会引起很强的局部风,带来不舒适的风环境问题,通过风洞模拟试验研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大气边界层模拟、建筑模型风洞试验、风统计特性、风环境舒适性判断等方面介绍了几种风环境风洞模拟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汽车散热器的一种新型试验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制出汽车散热器的一种新型试验方法,它不仅满足而且优于BJ2293-78的要求,试验装置风洞的试验段为开口自由射流,其核心区的流场是均匀的,免去了JB2293-78中所采用了风筒安装汽车散热器的麻烦,在风洞的风速调节和水循环系统流量和水量温采用了计算机控制,不仅节省了测试时间,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测试精度,为确保测试的顺利进行,本检测系统还备有手动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电弧风洞流量调节系统受高温、高压影响大,参数变化范围宽,允许调节时间短,目前缺乏有效自动控制技术的问题,通过物理过程分析,建立和简化系统控制模型;提出分阶段采用开环与闭环组合,迭代与鲁棒PI(比例积分)组合的控制方法。在CAR DC20 MW电弧风洞上开展的验证试验显示系统在0.3~3.5 kg/s的流量范围内,调试时间小于6 s,调节精度高于0.8%,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平稳性、精准性、重复性,优于人工调节。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一种用于斜拉桥拉索风雨激振研究的试验装置 ,并进行了人工降雨雨振试验、人工水线雨振试验、气动措施制振试验及气动措施测力试验四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用此种试验方法研究拉索风雨激振是可行的 ,并得到了判断气动措施制振效果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跨曲面屋盖风洞试验通用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Windows平台,开发了大跨曲面屋盖风洞试验数据处理的可视化通用分析软件。介绍了针对脉动风压测试过程中的信号畸变处理方法、风压试验数据的表示形式、积分计算整体和局部气动力系数、软件的界面设计、基本的使用功能以及针对具体结构类型所采用的一些提高试验效率简化试验过程的措施,还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已测的风压系数数据进行精细化处理以准确地求取整个屋盖结构风荷载的完整特性。所开发的软件已经受多个大跨屋盖建筑物风洞试验的检验,在该类结构物风洞试验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风洞发动机的神经网络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介绍FL-7风洞功率源-3台航空发动机的神经网络控制,这是一个非线性控制系统,通过对非线性动态特性分析,采用神经网络预报控制与旁路活门协调控制相结合,达到优化控制,仿真试验表明,控制系统不仅精度高,可靠性好,响应速度快,而且节省燃油。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了进行机载制导武器弹射分离安全研究的一般方法,并重点对带控制律的CTS风洞试验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控制律的引入方法,介绍了引入控制律CTS风洞试验的模拟仿真方法,并对模拟仿真、风洞试验和投放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带控制律的CTS试验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铁路双线隧道通风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双线隧道通风要受到列车运行方式、列车活塞风、机械通风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国内外对此类问题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课题结合具体工程进行了动态模型试验,对不同能风方式下隧道内浓度场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最佳的通风配置方式及运行方式,为设计部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