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油气资源分布广泛,对其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成藏期次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油气的精细勘探开发。为厘定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基于包裹体岩相学、荧光观测及显微测温技术,分析流体包裹体特征,并结合埋藏史模拟对中侏罗致密砂岩储层油气成藏时间与期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发育大量烃类包裹体和次生盐水包裹体。其中,油包裹体通常以串珠状成带或成群赋存于石英颗粒愈合裂纹和穿石英颗粒裂纹内,荧光颜色多呈浅黄色和蓝绿,分别指示成熟和高熟油气充注,气包裹体不发荧光;烃类包裹体以及与之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较广,呈多幕次分布特征。结合沉积地层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可见研究区油气成藏主要有两期,早期成藏主要发生在晚侏罗至早白垩世,晚期成藏主要发生在晚第三纪至今,这与基于烃源岩生排烃史及圈闭形成时间所限定的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相一致。该研究对于进一步明确胜北洼陷中侏罗统致密油气勘探有利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地区油气成藏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扎哈泉地区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典型的致密油勘探区。通过储层定量颗粒荧光、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等分析技术,结合埋藏史和热史,对油气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扎哈泉地区油藏原油属中等密度常规原油,但储层的QGF-E、TSF荧光光谱特征显示该区原油既有轻质-中质原油,又有重质原油存在。储层中主要发育两类烃包裹体,早期主要为黄色荧光油包裹体,晚期主要发育蓝绿-淡蓝色荧光油包裹体。通过测定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埋藏史和热史分析认为,扎哈泉地区主要经历了下油砂山组沉积末期(13 Ma)的原油充注和狮子沟组沉积早期(6 Ma)至今的原油充注以及油藏向上覆地层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3.
渤中凹陷西次洼新近系油气资源丰富,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机理研究有待深入。通过烃源岩成熟度模拟、原油地球化学及油源关系分析、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及均一温度测定,结合断层的封闭性能及疏导体系等成藏要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渤中西次洼存在沙三、沙一-沙二与东三段3套烃源岩,其中沙三段为优质烃源岩,成熟度高;该区原油成熟度普较高,为烃源岩在生油高峰及后期生成的原油,主要与沙三段烃源岩相关;渤中8区新近系储层砂岩孔隙烃与油气包裹体发蓝白色荧光,油气包裹体丰度(GOI)普遍较低,主要为一期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油气主要充注期为3.5 Ma B.P.、1.0 Ma B.P.以后,为晚期快速充注成藏。在新构造运动活动期,持续快速生烃、供烃能力强的烃源灶、高效的断裂输导格架,为晚期快速成藏的主控因素;"高效供烃、主断控藏、浅层聚集"为该区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明确包裹体发育时捕获流体的来源和捕获的期次是正确进行烃包裹体分析的关键,黄桥句容地区经历了复杂长期的构造运动,发育有多个沉积埋藏—抬升剥蚀的旋回,对其储层烃包裹体展开详细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地区油气成藏过程,并丰富南方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理论.油源对比显示黄桥和句容地区油气来源相对单一,以自生自储为主要特征,同时烃源岩生烃数值模拟表明,其具有动态多期的生烃过程,边生烃边充注边发育包裹体,因此储层主要发育同源多期包裹体.根据烃包裹体的产状和性质,研究认为黄桥和句容地区油气充注至少有两个发育阶段,黄桥地区主要为侏罗纪中期和古近纪早期,句容地区则主要为白垩纪的早期和晚期.  相似文献   

5.
东营凹陷油气充注历史的流体包裹体分析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对东营凹陷胜坨和牛庄油田油气包裹体进行了分析,结合其构造发育史、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等的综合研究,探讨了东萱凹陷油气成藏充注过程中油气运移的相态、运移通道及其成藏过程的时间。首次在东营发现的沸腾包裹体说明了胜坨油田呈现“突发式”成藏的可能性和牛庄油田砂岩体油气充注的时间是东营末期至馆陶期,牛庄油田牛21井区的油气充注时间是东营末期至现今。  相似文献   

6.
马剑  赵静  郭娟  马新慧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9):12382-12390
莺歌海盆地是我国南海北部海域重要的高温超压含油气盆地,乐东区黄流组砂岩储层致密,成岩作用较强,气藏具有低孔、低渗、低含气饱和度及异常高压的特点,流体包裹体记录了油气充注时的古流体信息,能够为油气成藏时间及成藏规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对莺歌海盆地乐东10-1区黄流组砂岩样品进行镜下包裹体显微岩相学观察、包裹体类型与成分分析、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测定等,研究黄流组砂岩储层的成岩特征及油气包裹体发育特征,结合其他地质条件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期次。结果表明:乐东10-1区黄流组砂岩成岩先后顺序主要为次生加大石英、方解石(白云石)胶结物;黄流组砂岩储层中包裹体比较发育,主要沿切穿石英颗粒及加大边微裂隙成带状分布、或碳酸岩胶结物中分布,以纯CH4、CH4和CO2的混合成分为主;砂岩成岩期后主要有两期天然气充注过程,与天然气伴生的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相差不大,LD10-1-A井黄流组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60-165 ℃和>175 ℃,这与该区生烃时间较晚、晚期流体持续充注以及晚期底辟幕式活动有关系,结合构造演化史、埋藏史及生烃史等分析,乐东10-1区黄流组油气成藏时间普遍较晚,主要为1.4 Ma±和0.9 Ma至今。  相似文献   

7.
苏里格地区下古生界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成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苏里格地区下古生界天然气充注时间和成藏期次,采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和分析方法,利用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对该地区下古生界马家沟组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苏里格地区下古生界储层中发育三类流体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含液态烃包裹体和液态烃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两个峰值分别为95~110℃和145~155℃,这表明研究区下古生界天然气充注与成藏期次主要有两期.利用包裹体测试资料、结合埋藏史和热史综合分析表明苏里格地区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时间为190~215 Ma和150~160 Ma,其中150~160 Ma(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是本区最重要的一次天然气成藏期.  相似文献   

8.
基于定量颗粒荧光、流体包裹体和激光拉曼等分析手段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迪那2地区的油气充注史,并结合埋藏史、热史、生烃史及圈闭形成史对其成藏过程进行了探讨。所测试储层样品的QGF指数都大于4,QGF-E强度在5 057 m以内都大于20 pc,结合岩心分析结果确定其现今残余油水界面位于5 057 m左右。结合包裹体岩相学、测温数据及自生伊利石K-Ar测年数据表明,储层经历了三期油气充注,早期(23.53 Ma)充注的重质油由于缺乏有效盖层而散失,且此时地层埋藏较浅,地温低,石英矿物还未进入成岩胶结阶段,因此,无法记录该期油的充注。新近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地层强烈褶皱,圈闭大量形成,康村晚期(10~7 Ma)烃源岩生成的轻质油聚集其中,该期油充注时间较长,包裹体以蓝绿和蓝色为主。第三期(2.5 Ma)天然气充注强度较大,改造了早期油藏,形成了迪那2凝析气藏的现今面貌。  相似文献   

9.
在区域热演化史和埋藏史基础上,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白垩系东沟组-古近系紫泥泉子组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确定各期次油气成藏的主要时间,并对古近系紫泥泉子组在油气成藏期中的古流体势演化和油气运聚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经历了两期油气成藏,第一期主要在中新世中—晚期(距今约14~9 Ma),第二期主要在上新世中—晚期(距今约3.7~2.5 Ma);两期油气成藏的古流体势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差异,第一期在吐谷鲁背斜区的古流体势最低,以聚集白垩系烃源岩生成的油为主,第二期在玛纳斯背斜区的古流体势演变为最低,以聚集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生成的气为主。  相似文献   

10.
探讨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潜山储层的成藏过程与成藏机理。运用流体包裹体技术,结合油-源抽提物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油气来源、成藏过程及成藏机理进行研究。石臼坨凸起主体原油表现为混源油特征,为渤中凹陷供油,存在一定的生物降解;428构造带北侧原油主要来自秦南凹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427构造带及428构造带南侧原油主要来自渤中凹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包裹体镜下特征、均一温度及盐度表明,428E/W构造带潜山储层在前古近系存在油气充注过程,而在古近系烃源岩成熟以后,潜山储层又经历了油气充注过程,对应充注时间为3 Ma B.P.。该区油气来源丰富,晚期大量油气快速充注潜山储层,具有较高的勘探开发价值。但成藏过程复杂,基于潜山结构特征、供烃模式及输导体系划分为"三层侵蚀双源复式输导晚期型"和"双层单源复式输导晚期型"2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和油藏地球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近年来流体定年技术的兴起为人们解决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提供了定量分析手段.利用伊利石K-Ar定年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研究了大民屯凹陷油气充注史.前者确定出的主充注期略晚于后者的分析结果.结合生烃史模拟资料认为:伊利石K-Ar定年结果可能更精确,但其样品挑选难度大,且只能用于砂岩油藏成藏史分析.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可用于碎屑岩和非碎屑岩油藏成藏史的分析.大民屯凹陷下第三系和太古界潜山油藏主充注时期为沙一二—东营早期,其中北部安福屯洼陷成藏期(沙一二期)略早于南部荣胜堡洼陷(东营早期).  相似文献   

12.
基于流体历史分析技术的成藏过程反演对含油气系统的持续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储层定量荧光等技术和方法,对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油水界面变迁,再结合生烃史和有机地球化学资料研究了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的油气成藏史。结果显示,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具有2期源自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油气充注,第Ⅰ期充注时间为7 Ma,表现为褐色低熟的轻-中质单一液相烃类包裹体;第Ⅱ期开始于2Ma,沙河街组烃源岩大量生烃,表现为浅蓝色荧光的中质气液两相烃类包裹体,为主要成藏期。储层定量荧光样品QGF大多体现古油层荧光光谱特征,油藏规模较大,后期由于构造活动油藏泄漏,形成现今3885 m典型的油水界面。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的构造活动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的时间匹配决定了研究区两期充注,后期为主的成藏特点。新构造运动后期,古油藏规模减小,形成了现今油藏格局。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藏的成藏时间,采用了流体包裹体测温技术.通过对大量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发现研究区的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2期分布:85~105℃,115~125℃.从研究区延长组不同层位均一温度平均值对比来看,石英加大边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显示出一个明显特点,即从长82→长81→长71,包裹体均一温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而从长71→长63→长61→长4+5,均一温度又呈逐渐增加.这一变化趋势可能与油气的运聚有关.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可推测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研究区主要成藏期为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  相似文献   

14.
川东石炭系油气藏的源岩生烃史及运聚史研究的不够充分,缺少定量化的动态指标依据,影响了川东石炭系新的接替区域的勘探。利用化学动力学方法对其主力烃源岩下志留系泥岩进行生烃史模拟,同时结合包裹体分析技术进行流体注入史研究,分析二者的匹配关系,模拟石炭系油气藏的动态调整过程。研究认为石炭系油气藏为三期成藏,第一期晚二叠世~晚三叠世,下志留统烃源岩早成熟阶段,开始初步生气,形成早期的小规模天然气藏;第二期晚三叠~早侏罗世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油阶段,形成古油藏;第三期燕山时期,古油藏遭遇高温裂解生气阶段,并经历后期的调整改造,最终形成现今的气藏分布。显示化学动力学和包裹体分析技术可有效提高油气藏成藏史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15.
系统地介绍了有机包裹体在研究油气运移通道、运移期次、演化程度、油源判断、运移方向等方面的最新成果,阐述了有机包裹体对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的示踪作用,指出利用包裹体研究油气运移和成藏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有机包裹体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方法圈闭形成时期、烃源岩生排烃史、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结果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大约在距今120~9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结论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时期研究取得新的认识,对于盆地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海安凹陷泰州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及均一温度,结合圈闭形成时间和生排烃史确定了泰州组油气藏形成期次.样品中共发育2期成岩流体包裹体:Ⅰ期流体包裹体只有盐水包裹体,无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65~75℃之间;Ⅱ期流体包裹体中盐水包裹体较发育,烃类包裹体多与盐水包裹体伴生,烃类包裹体为淡黄色和黄褐色,在荧光下呈淡黄...  相似文献   

18.
有机包裹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包裹体因能提供有关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过程的大量信息,而在含油气系统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文中综述了有机包裹体的分类、研究方法、以及有机包裹体在含油气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了有机包裹体研究的发展趋势。根据有机包裹体的相态、颜色、大小、分布等特征,可分为烃有机包裹体和含烃有机包裹体两类;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的不同,有机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光学方法、化学成分方法及显微冷热台方法。有机包裹体在测定古温度、确定油气演化程度和阶段、确定油气来源及油气形成时的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2油层组为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主要的含油气层段之一,为确定长2油层组油气的成藏时期,采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和分析方法,利用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对该地区长2油层组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分析,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资料,结合相应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探讨了下寺湾地区油气的运聚成藏历史.下寺湾地区长2油层组砂岩储层中发育三类流体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含液态烃包裹体和液态烃包裹体.与烃类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明显的单峰特征,主要分布在105~115℃.根据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分析结果,最终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长2油层组油藏为一期成藏,其成藏时间距今110~125 Ma,为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