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石油地质认识现状和技术发展现状,梳理了制约我国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的瓶颈问题,确定了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分层次的油气勘探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发育了中下寒武统和中上奥陶统两套有效烃源岩.寒武系烃源岩以灰质硅质泥岩/页岩、泥灰岩、泥晶灰岩/云岩为主,赋存在欠补偿盆地相和蒸发泻湖相中,水体的分层使表层水生长有大量的浮游生物,底层水缺氧,因而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保存条件是寒武系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中上奥陶统源岩以泥质泥晶灰岩、灰质泥岩、页岩为主,主要发育在台缘斜坡相和半闭塞-闭塞海湾相中;台缘斜坡灰泥丘相有机质的富集可能与上升洋流引起的生物高生产力有关.由于斜坡环境水体透光性好且底流携带的营养物充足,导致水体中既有Tasman-ceae、G.prisca等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又有底栖叶状植物(宏观藻)的广泛发育,从而形成高TOC含量的海相Ⅱ-Ⅲ型有机质.  相似文献   
3.
构造演化对煤层气富集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今煤层气藏的富集程度是聚煤盆地回返抬升和后期演化对煤层气保持和破坏的综合叠加结果.从构造演化的角落来看,煤层气藏形成的关键时刻是煤层停止生气之后上覆“有效厚度”在地史上埋藏最小的时刻.中国除变质程度较低的含煤盆地外,绝大多数盆地都经历了回返抬升演化阶段,聚煤盆地回返抬升的时间早晚和长短及抬升的强度直接控制着煤层气藏的富集程度.聚煤盆地回返抬升后的构造演化对煤层气的富集程度也有重要影响.一直处于隆起剥蚀的地区,煤层气将不断散失;后期发生沉降的地区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但易造成煤层气饱和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在区域热演化史和埋藏史基础上,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白垩系东沟组-古近系紫泥泉子组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确定各期次油气成藏的主要时间,并对古近系紫泥泉子组在油气成藏期中的古流体势演化和油气运聚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经历了两期油气成藏,第一期主要在中新世中—晚期(距今约14~9 Ma),第二期主要在上新世中—晚期(距今约3.7~2.5 Ma);两期油气成藏的古流体势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差异,第一期在吐谷鲁背斜区的古流体势最低,以聚集白垩系烃源岩生成的油为主,第二期在玛纳斯背斜区的古流体势演变为最低,以聚集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生成的气为主。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轮西地区奥陶系潜山油藏成藏过程及聚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轮西地区奥陶系溶缝洞型潜山油藏中的原油以重油为主,为源自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和中、下奥陶统烃源岩的混合油,经历了以侧向运移和聚集为主的加里东晚期-早海西期油气聚集和破坏,即有沿断裂向上调整又有侧向运移和聚集的海西晚期油气聚集并在海西末期降解形成重油的成藏过程.轮西地区奥陶系潜山油藏不存在燕山晚期-喜山期油气充注,却受该期深部轻质油气扩散的影响,表现为重油与原油裂解形成的干燥系数为0.91—0.96的溶解气伴生.通过对该地区奥陶系潜山成藏过程的研究,对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地区早期充注形成的油气藏的勘探潜力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克拉2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过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孟军  卢双舫  王庭栋  李剑 《科学通报》2002,47(Z1):109-115
在克拉2气田大量的天然气组分和组分的碳同位素以及其他分析资料的基础上, 讨论了克拉2气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来源、成因及成藏过程. 克拉2气田天然气组分偏“干”, 干燥系数近于1.0, 且碳同位素明显偏重, 如δ 13C1均值为-27.36‰, δ 13C2均值为-18.5‰. 综合分析认为, 库车油气系统腐殖型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三叠和侏罗系烃源岩, 并且侏罗系烃源岩的贡献可能要大于三叠系. 克拉2天然气组分偏干、同位素偏重的主要原因是克拉2天然气为腐殖型烃源岩为主的晚期阶段聚集的产物, 同时也受异常高压的影响. 结合源岩生烃史和构造发育史, 可将克拉2气田的成藏概括为两次充注、两次调整(破坏)的形成过程, 即喜山早期油气充注、破坏过程和喜山晚期的天然气充注、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7.
煤层气散失过程与地质模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层气以吸附气、游离气、水溶气赋存于煤层中.煤层气的散失首先要发生解吸,然后呈游离气和溶解气再向外散失,散失途径可有3种方式:孔隙中的游离气通过盖层的散失、储盖层烃浓度差引起的分子扩散和溶于水中的气直接被水带走.依据煤层气的保存控制因素,考虑煤层气的上覆盖层(顶板)、下伏隔层(底板)、水文分区和散失原理来建立3种地质模型:封闭系统煤层气散失地质模型、侧向水封系统煤层气散失地质模型和开放系统煤层气散失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8.
库车煤成烃前陆盆地冲断带大气田形成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库车拗陷是一个发育中生界三叠至侏罗系煤地层的前陆盆地, 通过对库车拗陷煤成烃前陆盆地的研究认为, 含煤地层的烃源岩丰度高、厚度大, 具有以生气为主的母质类型, 能够提供充足的气源; 其次, 尽管以挤压为主的前陆逆冲断裂带十分复杂, 但仍能形成完整的大型的构造圈闭, 同时逆冲断裂带是沟通深部源岩的通道; 而上部地层发育优质的膏泥岩盖层是大气田形成的关键. 受前陆盆地控制的源岩生烃史和前陆逆冲带的发育过程, 决定了大气田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库车拗陷的油气成藏期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以侏罗系和三叠系两套陆相烃源层的地球化学对比为基础, 确定库车拗陷的天然气属煤型气, 主力气源岩是中、下侏罗统煤系; 主力油源岩则是上三叠统湖相泥岩. 库车拗陷中生代缓慢沉降, 而在晚第三纪急剧下沉, 导致5 Ma以来侏罗和三叠系烃源岩快速深埋、急剧演化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 三叠系烃源岩晚到23~12 Ma的中新世早期才进入生油高峰, 而侏罗系则晚到5 Ma以来、特别是2.5 Ma以后才进入生干气期, 这是库车拗陷烃源岩热演化的一大特色. 提出了库车拗陷两期成藏、晚期聚气的模式, 其特点是: 主力油气藏往往油、气不同源, 油藏形成早, 气藏形成晚; 早期以油相作长距离侧向运移, 晚期以气相作短距离垂向运移, 也有侧向运移; 拗陷南、北侧圈闭形成时间有早有晚, 从而形成南油北气, 油在外环, 气在内环的分布格局. 虽然库车拗陷天然气成藏很晚, 但十分有利于大气田的保存.  相似文献   
10.
在地温梯度、埋藏史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沁水盆地煤层气藏的成藏过程和聚气历史.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阳城地区和西部霍州地区的煤层热演化史、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和聚气历史的对比研究表明,现今沁水盆地煤层气藏的形成取决于决定煤层气地化特征的“关键地质时期”和决定现今煤层含气量的“关键地质时刻”.演化程度最高的地质时期决定了煤层气的组分和碳同位素特征,即是决定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关键地质时期;煤层气的含气量以吸附气为主,因此煤层气的聚气历史(地史上的含气量变化)与决定煤层温度、压力的埋藏史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现今煤层气的含气量则主要取决于关键地质时刻的煤层上覆“有效地层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