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探讨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潜山储层的成藏过程与成藏机理。运用流体包裹体技术,结合油-源抽提物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油气来源、成藏过程及成藏机理进行研究。石臼坨凸起主体原油表现为混源油特征,为渤中凹陷供油,存在一定的生物降解;428构造带北侧原油主要来自秦南凹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427构造带及428构造带南侧原油主要来自渤中凹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包裹体镜下特征、均一温度及盐度表明,428E/W构造带潜山储层在前古近系存在油气充注过程,而在古近系烃源岩成熟以后,潜山储层又经历了油气充注过程,对应充注时间为3 Ma B.P.。该区油气来源丰富,晚期大量油气快速充注潜山储层,具有较高的勘探开发价值。但成藏过程复杂,基于潜山结构特征、供烃模式及输导体系划分为"三层侵蚀双源复式输导晚期型"和"双层单源复式输导晚期型"2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成藏年代学是成藏动力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揭示油气成藏过程、成藏机理的重要途径。通过烃源岩生排烃期分析、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龄测定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方法定量地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油气藏的充注历史。综合分析认为,长7段和长6段有效烃源岩自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进入生排烃门限以来,长6油层组主要存在160Ma~140Ma和110Ma~90Ma的两期油气充注过程。其中,早期以连续、缓慢、小规模的低充注为主要特征;晚期则以瞬态、快速、大规模的高充注特征为主,是长6油层组的主要充注时期。  相似文献   

3.
根据原油地球化学分析、油气包裹体岩相学及热力学分析和盆地模拟,对哈拉哈塘凹陷新垦区块奥陶系油藏进行充注成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奥陶系原油普遍具有C21/C23三环萜烷小于1、规则甾烷内组成呈"V"字型分布、全油及馏分碳同位素均轻于-30‰等特征,属于典型源自上奥陶统源岩的原油;同一原油中同时检测出完整的正构烷烃系列、明显的"UCM"鼓包和完整的25-降藿烷系列,代表原油早期充注后遭严重生物降解,后期又混入了新的正常原油;奥陶系储层具有两个世代的方解石成岩矿物,捕获稠油、中-轻质油、干气等三期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呈现与之对应的三峰态分布型式;新垦区块奥陶系油藏具有三次油气充注事件,充注时间分别为402~412 Ma、9~11 Ma和6~8 Ma,其中第三期以干气充注为主,气源可能为寒武系烃源岩,限于具备沟通深部烃源层的深大断裂附近。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 型为主 ,烃源岩成熟度达到了湿气 -干气阶段 ,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天然气系统。对烃源岩的埋藏史、热史、生烃史的正演模拟和由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的天然气运聚时间 ,与充注期次逆演相结合的研究表明 ,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成藏时间主要自早白垩世泉头期到白垩纪晚期 ,天然气系统的关键时刻为晚白垩世中晚期 (72Ma) ;莺山断陷的成藏时间早于徐家围子断陷 ,天然气系统关键时刻为晚白垩世早期 (90 Ma)。两个断陷均为一次性充注成藏 ,是一个保存期较长的天然气系统  相似文献   

5.
采集东道海子凹陷的烃源岩样品和油气样品,对样品进行有机碳、热解、饱和烃色谱及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东道海子凹陷烃源岩进行评价,研究认为石炭系烃源岩为一套高—过成熟的有机质类型差的中等烃源岩,二叠系烃源岩为一套成熟—高成熟的有机质类型好—较好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为一套成熟的有机质类型差的中等烃源岩。该区油气成因复杂,通过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油气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既有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的原油和天然气,也有来源于侏罗系的原油,还有来源于石炭系的天然气。油气成因的复杂导致油气成藏期次的多样,油气的成熟度及油气包裹体研究表明,既有一期成藏的油气,也有多期成藏的油气。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东部重要含油气盆地。2018年中国东部最大整装凝析气田—渤中19-6气田的发现,一举打开了渤海湾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展现了油型盆地天然气勘探的巨大潜力。渤中19-6构造带具有上油下气的分布特征,为了研究该构造带油气的成藏机理,从烃源岩生排烃史、构造热演化史、岩浆活动、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与测温技术等方面系统分析渤中19-6构造带油气成藏史,深入研究其形成机理,认为:渤中19-6构造带凝析气田不同深度的包裹体具有相似的盐度和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且不同深度的均一温度主峰温度相同,均表现为高于地层的温度,显示了油气充注属于事件性成藏,具有穿层、瞬时、高温的特征;渤中19-6构造带岩浆活动发育,岩浆侵入加速了有机质的成熟,促进了烃源岩生排烃作用,烃源岩在短时间内大量形成凝析油气;渤中19-6潜山构造带早期形成的古油藏,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向上调整为渤中19-4油田,同时构造活动造成岩浆上涌,伴随的超临界状态幔源CO2液体,加速了油气运移过程,凝析油气快速充注进入渤中19-6潜山圈闭,形成现今的渤中19-6凝析气田。  相似文献   

7.
基于流体历史分析技术的成藏过程反演对含油气系统的持续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储层定量荧光等技术和方法,对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油水界面变迁,再结合生烃史和有机地球化学资料研究了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的油气成藏史。结果显示,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具有2期源自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油气充注,第Ⅰ期充注时间为7 Ma,表现为褐色低熟的轻-中质单一液相烃类包裹体;第Ⅱ期开始于2Ma,沙河街组烃源岩大量生烃,表现为浅蓝色荧光的中质气液两相烃类包裹体,为主要成藏期。储层定量荧光样品QGF大多体现古油层荧光光谱特征,油藏规模较大,后期由于构造活动油藏泄漏,形成现今3885 m典型的油水界面。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的构造活动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的时间匹配决定了研究区两期充注,后期为主的成藏特点。新构造运动后期,古油藏规模减小,形成了现今油藏格局。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涠西南凹陷油气的来源、成藏特征和成藏时间认识不清的问题,分析了其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原油生物标志物,认为涠西南凹陷发育地球化学特征存在差异的流二段、流三段烃源岩,流二段原油主要来自流二段烃源岩,表现为高丰度4-甲基甾烷和低丰度2-甲基藿烷的生物标志物特征,角尾组和流三段原油主要来自流三段烃源岩,表现为高丰度2-甲基藿烷和中等丰度4-甲基甾烷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对本区域不同层系包裹体进行镜下鉴定和均一温度测试,结合热史和埋藏史模拟分析,认为涠西南凹陷油气充注成藏期次共2期,第一期为19~12 Ma,第二期为8~2 Ma。综合考虑输导体系的空间叠置关系,分析不同来源原油运聚成藏的模式,认为涠西南凹陷烃源生成原油主要经过断裂、砂体、不整合面运聚到浅部和高部位形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在渤海南部青东凹陷中部地垒带开展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研究。结合岩石薄片鉴定、岩石热解、饱和烃气相色谱、芳烃色谱-质谱、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和构造-热演化历史模拟等手段,分析青东凹陷中部地垒带的油气成藏条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揭示油气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东凹陷中部地垒带以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半深湖相暗色泥岩为主力烃源岩,储集层为沙三段展布范围广、储集性能优越的扇三角洲前缘滩坝砂体,具有北次洼和中次洼双洼供烃、凹中垒近源混合充注、晚期成藏的特征。研究区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成藏模式具有“近源捕集,晚期大规模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烃源岩生烃史模拟、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精细剖析和对比的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油气成藏关键时刻主力烃源岩生烃演化及油气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东营末期(距今24.6Ma),位于洼陷中心的滩海地区沙三段底部烃源岩处于大量生油阶段。在明化镇末期(距今2Ma),位于洼陷中心的滩海地区沙三段底部烃源岩处于生凝析气-干气阶段,沙一段底部烃源岩处于大量生油-生凝析油阶段,滩海地区东三段和拾场洼陷沙三段底部烃源岩处于大量生油阶段。原油划分为5类,其中高柳构造带沙河街组原油(Ⅰ类)来自拾场洼陷沙三段烃源岩;高柳构造带浅层、庙北背斜构造带原油(Ⅱ类)来自滩海地区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庙南斜坡构造带、南堡2号和5号构造带浅层原油(Ⅲ类)来自滩海地区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南堡1号构造带浅层原油(Ⅳ类)来自滩海地区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滩海地区奥陶系和沙河街组原油(Ⅴ类)主要来自滩海地区沙三段烃源岩,油气来源与油源断层切割烃源岩层系有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烃源岩的分布与成熟演化进行油源对比,认为PL19-3原油是来自古近系东营组下段(东下段)和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混源油.沙河街组烃源岩的原油主要来自庙西凹陷、黄河口凹陷,以及渤中凹陷东部区域;东下段烃源岩主要来源于渤东凹陷.多层系源岩、多个生烃凹陷供油为PL19-3晚期构造圈闭快速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来源.该地区小型凹陷,即渤东、庙西和黄河口凹陷具有重要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探索川西拗陷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气藏类型,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源储配置关系研究、流体特征分析、天然气运聚特征研究、单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断层沟通输导网状供烃和源储直接接触面状供烃是研究区须二段气藏主要的供烃方式。由此将研究区须二段气藏划分为"断层输导型"和"源储相邻型"2大类5亚类。晚期断层输导区和优质源储直接接触区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组合关系,是须二段有利的油气分布区。  相似文献   

13.
通过显微偏光-荧光观察和显微测温,对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三工河组砂岩储集层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储层埋藏史确定了研究区三工河组油气成藏时间,以便进一步揭示白家海地区油气成藏规律。结果表明:三工河组砂岩储集层发育2期包裹体,第一期主要发育于石英颗粒微裂纹与石英颗粒次生加大边的成岩早期微裂纹中,第二期主要发育于切穿石英颗粒的成岩后期微裂纹及穿石英颗粒加大边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系统分析表明,三工河组砂岩储集层发生过2期流体活动,均与油气成藏有关。结合地层沉积埋藏史-热史分析认为,油气成藏分别发生在距今100~91 Ma的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中末期和63~30 Ma的古新世早期-渐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14.
结合塔中地区沉积构造特征,运用油源对比指标、油气包裹体镜下观察、均一温度测试以及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塔中泥盆系东河砂岩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泥盆系东河砂岩油气具有多来源、多期次成藏的特点.利用失利井分析资料,对泥盆系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确定,认为圈闭、储层物性、油源断层和保存条件是成藏的主控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多因素叠合法对塔中泥盆系东河砂岩的油气成藏有利区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认为泥盆系东河砂岩油气有利区主要沿塔中Ⅱ号断裂带分布,同时在塔中10号断裂带西部倾末端也有发育,这些地区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5.
沾化凹陷多元供烃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合构造单元划分,结合油气来源分析,对沾化凹陷多元供烃成藏单元进行划分,进而分析成藏要素,明确源-藏体系形成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沾化凹陷可划分为单洼单源、单洼多源和多洼多源3类7个多元供烃成藏单元。东营组沉积时期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成熟,形成洼陷内部单源岩性油藏和缓坡带的单源油藏;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各段烃源岩均进入大量排烃期,油气在陡坡-凸起带和中央低凸起上形成大规模的混源油藏。不同供烃成藏单元输导体系与储盖组合的耦合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在平面上油气呈发散式向构造高部位运移,在缓坡带、陡坡带、低凸起和潜山等有利的圈闭聚集成藏;在剖面上沙四段、沙三段形成自源型岩性油气藏,新近系的油气分布于馆陶组厚层河流相储层形成披覆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16.
It is demonstrated by various geochemical indexes that the Zhengjia-Wangzhuang Oilfield with viscous crude oil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has been sourced from the contribution of matured source rocks in the upper Es4. The principal cause leading to the densification of crude oils would be biodegradation, with the degradation level of crude oils being ranked as 2-8; vertically, the biodegradation level increases from the top to bottom of the oil column, with a distinctive biodegradation gradient occurring. Calculated parameters of sterane, terpane and methyl-phenanthrene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source-rock's maturity of crude oils and asphaltic sands ranges from 0.7 to 0.9, and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Easy Ro model, the temperature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the source rock would be within 120-140℃,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measurements of reservoir inclusions. The measured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would represent the gener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source rock, and be fair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reservoir while being charged with hydrocarbons, which reflects the hydrocarbon-charging to be a fast process, and the period of pool-formation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peaked gen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of generation history, the pool-formation could have been occurring in 7-15 Ma. And the biodegradation of crude oils in the study area would be considered to take place in 4-15 Ma based on the examination of biodegradation order and dynamic calculations.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地震资料、沉积格局分析和最大位移-长度拟合图、位移-距离曲线,探讨了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的断裂生长演化特征,并分析其与油气的关系。结果表明,赛汉塔拉凹陷边界断裂在阿尔善组沉积期分为3段独立生长,腾一段沉积期,南、中2段发生连接;腾二段沉积期,整个断层完成连接。Ⅱ级断裂平面上呈斜列展布,构成分段连接样式,主要经历了独立生长阶段、软连接阶段和软连接复杂化阶段。断裂生长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变换构造带发育储集性能好的储集层,再配以断层连接作用形成的生油岩、盖层和圈闭,从而形成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构造运动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和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的研究,结合研究区的裂缝发育特征,综合分析了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油气成藏期.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早白垩世末期的构造运动.长7段泥质烃源岩在早白垩世初期开始大量生烃,对侏罗系延9段裂缝储层和三叠系延长组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以及对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显示,陕北斜坡带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形成于早白垩世的早中期,而侏罗系延安组的油藏则形成于早白垩世末的构造抬升期,对应时间为晚白垩世早—中期.  相似文献   

19.
吐哈盆地七泉湖构造带油气成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演化史研究表明,七泉湖构造带从燕山期开始发育,第三系地层沉积前已具圈闭雏形,继承性的古构造背景是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逆掩断裂带下盘的侏罗系水西沟群烃源岩成熟较晚,在晚第三纪大量生烃.七泉湖构造带流体包裹体特征明显,主要发育一期流体包裹体,烃类包裹体及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发育在切割碎裂石英和胶结物的裂隙中,储层中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都只有一个主峰温度区间.结合地质背景、构造演化史、烃源岩演化史、油气藏饱和压力资料确定了七泉湖-玉果油田侏罗系油藏的成藏时间为晚第三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