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用L-多巴和邻苯二酚二种酶活力测定体系分别测定了香蕉、蘑菇、土豆、山芋、芋艿,豆和苹果共七种植物材料中的酷氨酸酶活性。并用凝胶电泳活性染色法分析了上述七种植物材料中酷氨酸酶同工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材料中酷氨酸酶活性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植物材料中存在酷氨酸酶同工酶,不同植物材料酷氨酸酶同工酶谱不相同。这提示了不同植物材料中酷氨酸酶活性及同工酶的差异可能与植物的组织结构与生理代谢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小麦、玉米幼苗在水分胁迫下过氧化物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过氧化物酶是高等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酶。据研究,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的组织器官中,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和活性有很大变化。此外,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也影响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变化。从石竹培养中测出过氧化酶同工酶受到光及温度条件的影响。Stutte和Todd 1969研究指出,小麦停止给水4 —8天,叶子发生萎蔫,测定结果含铁蛋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对鸢尾蒜(Ixioliriontataricum)和新种准噶尔鸢尾蒜(I.songaricum)二种植物的根、鳞茎、地下茎、地上茎、基生叶及果实等器官的POD及Est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二种植物的POD及Est同工酶的酶带数目、Rf值和酶带相对活性均有很明显的差异;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同工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同时,本实验从同工酶方面为鸢尼蒜属新分类群的确定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藜科12种盐生植物S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藜科10属12种盐生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进行了活性测定和同工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盐生植物的SOD活性均较高,普遍高于中生植物;幼嫩组织和生长量大的器官中的SOD活性高于衰老组织和生长量小的器官;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供试藜科植物的SOD同工酶主要集中在B区和C区,且相对活性较高,B9带为多数植物共有,活性最高,并根据SOD谱带的相似性进行了聚类分析,初步探讨了各属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冬眠期和繁殖期密点麻蜥(Tremies multidcelate)6种器官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酶带和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组织的酶带明显不同,且有多画带现象;6种器官组织中LDH同工酶的相对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境中七子花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对生活在2种不同生境中的七子花(浙江师范大学植物园和金华北山)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醇酶(Esterase,EST)同工酶进行了分析,同时以同为忍冬科的珊瑚树作为参照。结果表明,生活于2种不同环境中的七子花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具有较明显的差异,但醇酶同工酶差异不明显;而七子花和珊瑚树两者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和醇酶差异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7.
酪氨酸酶是生物体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川芎提取物对于酪氨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本文中对川芎中化学成分采用乙醇冷浸法提取再分别用不同极性溶剂进行萃取,测定分离出的各个部分对酪氨酸酶活性作用效果,实验得出不同组分萃取物对于酪氨酶的活性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8.
红景天水提液对酪氨酸酶抑制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 A.Bor.),又名库叶红景天,是一种生长在世界高山高纬度地区的珍贵药用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的长白山区.由于其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如缺氧、低温干燥、狂风、受紫外线照射,昼夜温差大等,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特殊的适应性.民间主要以其根茎人药,具有滋补强壮,抗疲劳,抗衰老,抗寒冷等药效;80年代又发现其具有镇静,提高脑力和体力等功效.但它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迄今未见报道.美国加州Berkeley大学的Kubo教授对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最为前沿,他们已从天然植物中提取了几种酪氨酸酶抑制剂,测定了它们对蘑菇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阐明高山红景天的药理作用,我们对高山红景天的水提液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作用进行了研究,旨在对高山红景天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9.
玉兰属20种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检验玉兰属植物酶谱分类的可靠性,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系统测定了该属20种植物的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并用排序方法对它们酶谱综合因子的相似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属20种植物的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均有显著差异,每种均有特征酶谱或以酶谱因子不同相区别.它们酶谱综合因子的排序结果与其形态分类相吻合,从而为该属植物物种鉴定、良种选育及其属下分类系统建立提供了酶学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大豆叶片衰老过程中光合作用与有关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衰老过程中的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希尔反应活性、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及同工酶分析,发现大豆叶片衰老过程中光合速率、希尔反应活性均下降,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也逐步下降,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其同工酶谱带数均随大豆叶片衰老与增加,以大豆叶片为材料,讨论了光合活性与同工酶的关系及自然条件下叶片衰老中光合活性下降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1.
苔藓和地衣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指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花植物苔藓和地衣具有各类生境分布的广泛性、小范围内个体/种群/群落分布的稳定性、独特的生理特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生物敏感性,在环境变化响应与指示研究中已成为重要工具种。目前对隐花植物的监测指标包括:(1)物种生物量、种类组成及丰度指数等;(2)植株体内某元素积累量与环境含量间的相关性;(3)环境变化引起细胞代谢速率、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各种酶含量及活性等的改变;(4)整合环境因子与监测种的生理生态指标间的相关性,构建监测模型。但不同物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性,选择合适的生物监测工具种及相应的监测指标,构建合理的"污染物类型-监测工具种-监测指标"的监测体系,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生物监测的可行性及可信度。  相似文献   

12.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putative ethylene receptor genes in soybean pla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thylene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plant growth, development, and stress responses, and ethylene receptor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studied extensively in various plant species. Here we report the cloning of four ethylene receptor genes from soybean, i.e. GmETR1, GmERS1, GmETR2 and GmEIN4. Construction of the phylogenic tree showed that GmETR1 and GmERS1 belong to subfamily I whereas GmETR2 and GmEIN4 belong to subfamily II. The four ethylene receptor genes showed different tissue-specific expression patterns in roots, stems, leaves, cotyledons, flowers, pods and seeds of soybean. These genes were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by various abiotic stresses and plant hormones. The possible roles of the four genes in soybean plant we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Ethylene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plant growth, development, and stress responses, and ethylene receptor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studied extensively in various plant species. Here we report the cloning of four ethylene receptor genes from soybean, i.e. GmETR1, GmERS1, GmETR2 and GmEIN4. Construction of the phylogenic tree showed that GmETR1 and GmERS1 belong to subfamily I whereas GmETR2 and GmEIN4 belong to subfamily II. The four ethylene receptor genes showed different tissue-specific expression patterns in roots, stems, leaves, cotyledons, flowers, pods and seeds of soybean. These genes were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by various abiotic stresses and plant hormones. The possible roles of the four genes in soybean plant we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胰蛋白酶抑制剂抗虫基因转化烟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用携带质粒pAM194/TI的根癌农杆菌LBA4404转化烟草,通过筛选,共获得35株卡那霉素抗性苗.GUS组织染色、PCR检测及抗虫试验表明胰蛋白酶抑制剂抗虫基因已经成功地整合进再生植株染色体基因组中,有些已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15.
甘肃马铃薯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甘肃省马铃薯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共鉴定到8种病原真菌,引起6种贮藏期真菌病害,分别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m infestans)引起马铃薯晚疫病,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引起马铃薯早疫病,茄丝核菌(Rizoctonia solani)引起马铃薯黑痣病,具柄细基束梗孢(Cephalotrichum stemonitis)引起马铃薯褐腐病,Verticillium tricopsis引起马铃薯萎蔫病,Fusarium solani和F.sambucinum引起马铃薯于腐病.马铃薯为V.tricopsis的新寄主,具柄细基束梗孢(C.stemonitis)引起马铃薯褐腐病、F.sambucinum引起马铃薯干腐病在我国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宁紫1号"、"宁选1号"甘薯在贮藏100 d期间的贮藏效果,以期得出较为适宜的贮藏参数,并分析甘薯的营养和生理变化规律.以250 mg·L-1施保克溶液浸泡处理甘薯,置于7℃贮藏,以室温贮藏的甘薯为对照,定期进行理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在贮藏期内,7℃贮藏结合施保克处理可有效降低甘薯的霉腐率,减少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总糖、总黄酮的损失.此外,两种甘薯的α-淀粉酶活性在贮藏中均高于β-淀粉酶活性.7℃贮藏结合施保克处理可提高甘薯的贮藏品质,可以在甘薯实际贮藏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林分结构调查和线路踏查法,对湖南省东安紫水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选取了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多样性、特有及稀有种和外来物种入侵4项指标,构建了植物多样性评价体系.同时调查统计了东安紫水湿地公园的植物组成、优势科属.结果表明:湖南省东安紫水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化且稳定性高,植物资源丰富;维管束植物有195科676属1100种,其中蕨类植物有31科56属92种,裸子植物有7科13属16种,被子植物有157科607属992种;被子植物是东安紫水湿地公园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势类群主要为禾亚科、菊科、蝶形花科、蔷薇科;植物多样性指数得分为76.92分.  相似文献   

18.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分离和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内生菌常规分离法对健康的蛇足石杉植株体内的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和筛选.结果表明:从蛇足石杉的不同部位所分离到的内生真菌的数目有所不同,茎部最多,有100株;其次叶部73株;根部最少,仅7株.经初步鉴定,这180株菌分属于13属,即交链孢属(Alternaria)、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球座菌属(Guignardia)、青霉属(Penicillium)、间座壳属(Diaporthe)、木霉属(Trichoderma)、茎点霉属(Phoma)、曲霉属(Aspergillus)、镰刀菌属(Fusarium)、轮枝孢属(Verticilliun)、组丝核菌属(Phacodium)、瓶梗青霉属(Paecilomyces)、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采用抑制率法对所分离到的菌株稀释十倍的发酵液进行抗植物病原真菌实验,结果表明:部分菌株对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油菜菌核病菌抑制率达100%的有37株,对苹果炭疽病菌抑制率达100%的有27株.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天然植物中筛选天然PPO酶源. 用PPO保守序列从Uniport中检索到529条植物源PPO,除去重复的和不完整的序列后,得到178条PPO序列. 用同源建模法,以甘薯PPO晶体结构(1BUG)为模板,构建各PPO的三维结构模型,经Procheck和Verify3D评价后,获得163个优质的PPO三维结构. 用TM-score(空间拓扑)和RMSD(结构叠合)对163个PPO与茶PPO(A6N8J4)的三维结构进行了相似性比较. 用Autodock Vina将 163个PPO与茶中四种主要儿茶素进行分子对接,根据酶与底物结合的亲和力(binding affinity)预测各PPO的活性,发现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与酶的一级结构序列同源性和酶的三维结构的重叠度之间无直接关系. 从潜在的10种高PPO活性的植物材料中提取PPO、测定其茶黄素转化活性. 10种植物材料中均有PPO活性,其中沙梨和甘薯的PPO活性最高,且高于茶叶PPO活性. 甘薯资源极其丰富,可用于茶黄素的工业合成. 本研究表明,利用生物信息学法可以从大量酶的序列信息中成功筛选出高活性的酶,与传统的酶活性筛选法比,可大大提高筛选范围和效率.  相似文献   

20.
记述发现于云南曲靖锅盖山剖面桂家屯组的一种早期维管植物。该植物茎轴裸露, 根状茎以连续多次K型或H型分枝形成复杂的分枝系统, 直立轴呈简单的二歧式分枝, 孢子囊侧视呈匙形至卵形, 螺旋状着生于穗轴上。该植物体型较小, 保存较完整的根状茎, 但孢子囊穗的保存状况较差, 孢子囊结构不够清晰, 无明显可见的孢子囊开裂线, 因此将其暂定为cf. Zosterophyllum sp.。尽管如此, 该植物展现的性状特征不同于典型的 Zosterophyllum 及其他相关属种, 丰富了人们对早期维管植物形态变异及桂家屯组植物组合的认识。在cf. Zosterophyllum sp.的直立轴表面栖生大量微螺虫(microconchids)标本, 直径为0.7~2.2 mm。微螺虫是一种已灭绝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发现于晚奥陶世到中侏罗世末期地层中, 其壳体为螺旋状的钙质管, 习惯固着在包括植物在内的各种硬质基体上。微螺虫在cf. Zosterophyllum sp.的直立轴栖生, 表明该植物在生长期间曾被水体淹没, 之后微螺虫伴随植物茎干被搬运和埋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