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中国沿海贝类腹泻性贝毒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国近海贝类受腹泻性贝毒污染状况,制备并应用多克隆抗体建立对腹泻性贝毒主要成分软海绵酸(OA)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idc-ELISA).应用该方法检测中国沿海双壳贝类中腹泻性贝毒的含量,并与小鼠法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idc-ELISA方法的检出限为0.1 ng/mL,相当于贝类样品的检出限8 ng/g;idc-ELISA方法和生物小鼠法的符合率为90%;中国沿海贝类受腹泻性贝毒污染严重,部分贝类样品的腹泻性贝毒含量超过了规定的0.2μg/g的食用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我国海产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污染状况,提高贝类毒素的监测和管理水平,确保海产品的食用安全.从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在深圳罗湖水产批发市场定期采集产自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贝类,共14个贝类品种,186份样品,运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进行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结果显示,东海和南海海域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较严重,其中广东沿海贝样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52.54%和40.68%;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程度与贝类种间差异相关,以波纹巴非蛤受毒素污染情况最严重;贝类样品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呈现季节性变化特征,春季和秋季样品毒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弄清珠江口海域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污染状况,为监管海产品安全提供参考,本实验运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对2007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该海域的17个采样点采集的19个贝类品种共181份样品进行麻痹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珠江口海域贝类的PSP阳性检出率为20.4%,无超标,其中2009春季采自澳头和霞涌的华贵栉孔扇贝的检出值最高,为215 Mu/100 g软组织.PSP检出率呈明显季节特征,冬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PSP的地理分布范围较广,珠江口、大鹏湾和大亚湾均有检出.主要染毒贝类为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和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相似文献   

4.
广西沿海贝类资源丰富,在海洋渔业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意义重大。为获取用于开展贝类增养殖容量评估,构建食物链网、生源要素和能量流动模型,以及开展北部湾海域海洋牧场建设和碳汇渔业评估的基础数据,本研究对北海市常见的14种经济贝类进行相关数据的测定与分析。实验对从北海市市场收集的14种经济贝类的壳长(SL)、壳宽(SW)或壳高(SH)、体质量(BM)、壳质量(SM)、软体部质量(MSP)进行测量,并同时对软体部的水分、粗蛋白、能量、碳和氮的含量及稳定同位素丰度等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贝类的出肉率差别较大,贝壳较薄的大獭蛤(Lutraria maxima)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等可超过70%。双壳贝类的软体部含水率均超过85%,腹足类的软体部含水率不超过81%。贝类的有机碳含量为39.77%-47.36%,氮含量为8.25%-11.80%。双壳贝类中尖紫蛤(Soletellina acuta13C最低,华贵栉孔扇贝(Chalamys nobilys)的δ13C最高;双壳贝类中华贵栉孔扇贝的δ15N最低,等边浅蛤(Macridiscus aequilatera)的δ15N最高。软体部能量含量为16.11-20.81 kJ/g。双壳贝类软体部能量含量(E,kJ)与其壳长(SL,cm)的关系符合指数模型E=a×eb×SL,腹足类软体部能量含量(E,kJ)与其壳高(SH,cm)的关系符合指数模型E=a×eb×SH;软体部能量含量(E,kJ)与体质量(BM,g)的关系符合线性公式E=a×BM+b。不同种类的贝类的基本成分和生源要素的特征存在差异,与已有文献报道不同海区的同种贝类相关数据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进行生态学相关研究时,数据的收集非常重要,借鉴相关物种的数据要非常谨慎。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红壳色文蛤(以下简称“红文蛤”,red Meretrix meretrix)的代谢差异,以单养池塘(D组)和虾蛤混养池塘(H组)的红文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生态学方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技术对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养殖模式下共筛选出151种差异代谢物,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注释富集到9条代谢通路(P<0.05,IP>0.2),这些通路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代谢合成有关,其中涉及多条代谢通路的谷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是关键差异代谢物。氨基酸验证结果表明,两种养殖模式下的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这与代谢组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虾蛤混养模式下红文蛤氨基酸代谢水平优于单养池塘,不同养殖模式可能通过影响红文蛤的氨基酸代谢,进而影响其免疫及抗氧化能力。上述结果可为红文蛤在不同养殖模式下的代谢响应机制研究和科学健康养殖及养殖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深圳大亚湾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PSP)成分特征,探讨局部海域内贝毒素与藻毒素间关系。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深圳大亚湾两个贝类养殖区的华贵栉孔扇贝(Chalmys nobili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消化腺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大亚湾两种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成分特征相似,主要成分为低毒力的N-磺酸氨甲酰基毒素B1(GTX5)和C1-2,占毒素总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冻藏对水产品呈味物质含量和整体呈味特征的影响,以冻藏前后的马氏珠母贝肉为原料,分别采用水煮、酶解两种方式制备新鲜、冷冻贝肉提取物;利用电子舌测定不同提取物整体滋味轮廓差异,并结合人工感官评定评价整体呈味特征;测定了不同提取物的基本成分、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有机酸和有机碱含量,并通过滋味活性值评价这些呈味物质对提取物滋味的贡献。电子舌味觉特征检测结果表明:新鲜贝肉水煮提取物甜味最强,强于冷冻贝肉水煮提取物;鲜味、甜味和丰富度是新鲜贝肉酶解提取物的重要味觉特征,其中甜味值和丰富度值高于冷冻贝肉酶解提取物。电子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新鲜贝肉酶解提取物最接近谷氨酸钠的呈味特征。人工感官评定结果显示,冷冻贝肉提取物较新鲜贝肉提取物甜味和鲜味强度减弱,酸味更突出,并带有刺激性。呈味物质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新鲜贝肉水煮提取物中甘氨酸和5′-一磷酸腺苷的含量较冷冻贝肉水煮提取物分别增加了19.30g/kg、302.60mg/100g;新鲜贝肉酶解提取物中谷氨酸和琥珀酸含量高达27.60g/kg、1352.70mg/100g,显著高于冷冻贝肉酶解提取物(P<0.05)。冻藏处理会导致马氏珠母贝肉提取物中鲜味物质和甜味物质含量降低,苦味物质含量增加,提取物鲜美味感减弱。  相似文献   

8.
于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间,在珠江口与大亚湾海域设16个采样点,每季度采样1次,共采集了19个贝类品种139份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大亚湾春季的毒素阳性检出率最大,高达69.2%,珠江口仅为36%;就毒素超标率而言,大亚湾秋季最高,为66.7%,珠江口冬季最高,为36.8%;而夏季样品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均最低,大亚湾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44.4%和22.2%,珠江口为7.7%和3.8%.对样品毒力值而言,毒力值为0.05 Mu/g的样品,两个区域各个季节都有检出,大亚湾冬季和春季样品检出率最大,均为38.5%,珠江口冬季最大,为26.3%;毒力值为0.1 Mu/g时,大亚湾在秋季和春季检出,分别为8.3%和15.4%;珠江口在秋季和冬季有检出,分别为4.7%和10.5%.采自大亚湾样品的最大毒力值在秋季,高达0.2Mu/g,珠江口则未检出.贝类对DSP的积累存在种间差异,泥蚶,褶牡蛎的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相对较高,其他较低.  相似文献   

9.
云南蜂胶中多酚化合物的HPLC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提取物中6种多酚化合物的方法,利用冷浸超声法制备蜂胶乙醇提取物:以绿原酸为标准,在765 nm波长下,用FoIin-Ciocalteus法测定提取物中的总酚酸含量;以芦丁为标准,在510 nm波长下测定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对采自云南3个地区的蜂胶样品进行HPLC分析.结果表明:云南不同产...  相似文献   

10.
HPLC法快速检测记忆缺失性贝毒软骨藻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贝类食品中的记忆缺失性贝毒软骨藻酸。软骨藻酸经适当甲醇水提取,经过阴离子柱净化,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方法。方法定量限为200μg/kg,回收率大于88.0%。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灵敏、适用性强,能满足贝类食品中软骨藻酸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对龙虾叶状幼体弧菌病采用多项措施,多种药物防治对比试验研究,总结出用沙-活性炭过滤海水,减少水体病原菌量,用漂白粉消毒水池和用具,杜绝污染源,用土毒素药浴亲虾,避免病原菌由卵带入,选用体格健壮的中年亲虾,保证孵化出的叶状幼体有旺盛的生命力,投放光合细菌、金藻、扁藻、丰年虫幼体、文蛤肉喂叶状幼体,改善叶状幼体营养,增强叶状幼体抗病力,利用光合细菌加速培育水体中有机物分解,净化水质,恶化病原菌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为测定不同产地大果山楂总黄酮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选用广西、广东10种不同产地的大果山楂鲜果,采用回流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对大果山楂总黄酮进行提取;对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方法学考察,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氧自由基吸收法来评价大果山楂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声提取法耗时短、效率高、操作简便,优于回流提取法,适用于大果山楂总黄酮的提取;芦丁在0.008—0.064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 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8%(RSD=1.07%),表明可见分光光度法适用于大果山楂总黄酮含量测定;10种产地大果山楂总黄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广西靖西市大果山楂总黄酮含量高达38.61 mg/g,大部分产地的大果山楂总黄酮含量为20.91—32.63 mg/g。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大果山楂总黄酮提取液均具有良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以广西靖西市大果山楂总黄酮提取液体外抗氧化效果最佳,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半数清除浓度IC50=(0.048±0.006)mg/mL,氧自由基吸收能力为(39.35±0.42)mg TE/g FW。本研究为大果山楂的原料、产品质量控制,以及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山东威海海域采收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样品,利用乙醇浸提法对样品中的岩藻多糖粗品进行提取。采用透析的方法,制备分子质量小于1×104 u的低分子质量岩藻多糖分离物。测定了不同分子质量岩藻多糖分离物的硫酸盐、糖醛酸及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析和比较了岩藻多糖粗提取物和分子质量小于1×104 u的岩藻多糖的理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表明:粗提物的硫酸盐和糖醛酸含量略高于低分子质量岩藻多糖,其中粗提物中硫酸盐质量分数高达36.50%。与岩藻多糖粗提物相比,低分子质量岩藻多糖具有更高的一级和二级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分别以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和水稻(日本晴亚种)(Oryza sativa spp.japonica)为标样,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了中华蓑藓(Macromirium cavaleriei)、钝叶蓑藓(M.japonicum)和缺齿蓑藓(M.gymnostomum)3种藓类植物的DNA C-值,由此建立了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蓑藓属植物DNA C-值的方法,讨论了影响藓类植物DNA C-值测定结果的因素.最后讨论了苔藓植物DNA C-值变异式样、系统发育和分类学意义,以及今后有关藓类植物DNA C-值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  相似文献   

15.
底播经济贝类对重金属的高富集能力与食品安全问题密切相关,本研究对北部湾重要经济贝类弓獭蛤(Lutraria arcuata)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富集系数以及弓獭蛤对镉的生理响应进行探讨,为弓獭蛤的安全食用和底播经济贝类的安全养殖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测定北海市3处海域12个站位的海水和弓獭蛤中7种常见重金属Hg、As、Zn、Cd、Pb、Cu、Cr的含量,计算富集系数;对弓獭蛤进行不同浓度的Cd胁迫,检测弓獭蛤体内对Cd富集的组织-时间-剂量效应,同时检测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等生理生化指标随胁迫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弓獭蛤对Cd的富集系数在7种重金属中最高,个别站位的弓獭蛤Cd污染指数达到轻度污染水平。弓獭蛤不同组织中的Cd含量均和胁迫浓度、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内脏团对Cd的富集能力最强。SOD、GPx、CAT酶活力及MDA的含量整体上呈现前期上升后期下降的趋势,但4种指标受应激影响的变化并不强烈,各浓度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弓獭蛤对环境中的重金属Cd吸收能力极强,若海水中的Cd浓度增加,则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应引起警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探究杜仲、厚朴和黄柏三种皮类药材不同贮藏期药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 分别采用回流、超声和闪式三种方式对同批贮存一年以及贮存五年的杜仲、厚朴和黄柏三种皮类药材进行提取,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提取液中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与贮藏期一年的药材相比,经过5年的贮存,三种皮类药材的药效物质含量均随着贮藏期延长或多或少的降低,其中杜仲皮中桃叶珊瑚苷的含量减少70%以上;厚朴皮中厚朴酚及和厚朴酚的含量减少1%以下;黄柏皮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减少10%以上。结论 三种皮类药材的药效物质在贮藏期变化总体有相似的规律,贮藏时间对杜仲皮皮中桃叶珊瑚苷的含量影响较大,对厚朴皮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影响最小,而对黄柏皮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三种皮类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分析广西北海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土壤重金属(Cu、Zn、Cd、Pb、Cr)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并对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估,为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的生态利用和治理提供指导。于2020年6月选择广西北海丹兜海、营盘镇互花米草湿地及两者光滩作为研究地点,采集土样并测定土壤理化指标,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5种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互花米草湿地表层土壤5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均高于光滩,丹兜海湿地重金属含量高于营盘镇;地累积指数表明丹兜海互花米草湿地土壤的Pb为轻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5种重金属污染级别均为轻微;大部分重金属与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粉粒和黏粒呈正相关,而与粗砂粒呈显著负相关。互花米草湿地可以累积重金属从而阻滞其进一步向海扩散,进而降低对海洋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目前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浅海底播增殖中存在的问题,拟通过对底播苗种来源以及增殖海区环境的研究,改善并提高刺参底播增殖效果。【方法】采用封闭网笼装置在增殖海区开展现场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苗种来源(育苗大棚、池塘网箱)、增殖环境(近岸藻礁区、离岸礁区)对底播刺参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苗种来源、增殖环境对底播刺参成活率影响显著(P0.05);底播于离岸深水礁区的大棚苗种成活率最低,为76.67%。各试验组之间底播刺参的增重率差异显著(P0.05);相同增殖环境下,来自池塘网箱的苗种增重率显著高于育苗大棚的苗种;试验结束时,相同来源苗种底播于离岸礁区生长情况均优于近岸礁区。【结论】来自池塘网箱的苗种较育苗大棚苗种能更好的适应底播增殖环境的变化;而在增殖海域选择时,增殖海域的饵料状况也是影响增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建立制备大量高纯度黄芩新素的方法。方法 比较了超声法和回流提取法提取黄芩中黄芩新素,及不同萃取溶剂对黄芩中黄芩新素得率的影响,通过HPLC色谱法测定黄芩新素的含量,并用LC-8A高压制备色谱仪制备黄芩新素。结果 采用回流提取法及使用乙醚作为萃取溶剂时,黄芩新素得率最高,制备的黄芩新素纯度可达到97.96%。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制备的黄芩新素纯度符合对照品纯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饲料间的营养搭配,优化热带海参配合饲料及提高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人工养殖技术,本研究分析了5种饲料对糙海参幼参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采用虾料、螺旋藻粉、马尾藻粉、配合饲料和发酵饲料[由配合饲料、马尾藻粉、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ate)、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benthica)和螺旋藻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发酵]分别投喂幼参[体质量为(1.06±0.20) g],养殖周期40 d,最后测定幼参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及体壁营养成分。结果显示,40 d时配合饲料组幼参体质量、SGR最高,发酵饲料组次之,均显著高于其余饲料组(P<0.05)。虾料组、配合饲料组幼参体壁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马尾藻粉组、螺旋藻粉组(P<0.05),发酵饲料组与其余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配合饲料组、发酵饲料组和虾料组幼参含水率显著高于螺旋藻粉组、马尾藻粉组以及试验初始时幼参的含水率(P<0.05);马尾藻粉组幼参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虾组、配合饲料组以及试验初始时幼参的灰分含量(P<0.05);虾料组幼参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