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综合医院急诊科是诊治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在内的急重症的首诊科室,而AMI发病早期的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高与溶栓治疗的及时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尽早溶栓治疗以获得良好的溶栓效果,我科从1996年起开展尿激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 AMI 26例,疗效满意,现报导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6例中,23例为我科首诊病人,3例为他院疑诊转入。21例为初发病例,5例为再发梗死。临床症状、心电图、血清心肌酶谱演变均符合1979年WHO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0例,女6例,年龄35~72岁,平均54…  相似文献   

2.
报导11例经CT扫描证实发生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的同一部位的再出血,其中丘脑5例,基底节区6例,占39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2.8%。病情变化间隔时间平均为55h(5 ̄143h),格拉斯哥昏迷计分平均下降4.8分,再出血时的出血量平均为入院时的3倍。所有病人住院期间均有高血压。8例手术存活5例,3例未手术全部死亡。因此,妥善控制血压,防止病人烦躁和用力。及时CT复查和尽早手术可能是预防和治疗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芪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中顿抑心肌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110例溶栓后冠脉再通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尿激酶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针每次30ml静滴,1次/d,连用3周。结果再灌注后心肌均表现不同程度顿抑现象,两组顿抑程度并无显著差异(P〉0.1),但随着时间推移追踪观察发现治疗组顿抑心肌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黄芪对溶栓后再灌注心肌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可提早恢复顿抑心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统计分析在心肌梗死中尽早行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评价。方法随机选取我院99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尿激素静脉溶栓治疗。将其均分为A、B、C三组,A组溶栓时间小于3~6 h为早期,B组溶栓时间小于6~12 h为中期,C组溶栓时间大于12 h以上为晚期,对比观察尽早溶栓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以及评价。结果 A组与B、C两组相比较,A组患者的冠脉再通率为最高,其次为B组,最低的则是C组;且A组的死亡率为6.1%明显低于B组(24.2%)与C组(33.3%);A组患者的CK-MB和CPK的峰值时间要与其他两组要短。结论对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尽早溶栓治疗,更有效提高疗效,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具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们自1995年11月至1997年4月应用东菱克酸酶延迟溶栓治疗超过尿激酶溶栓时间(12小时)的急性心肌梗塞32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l材料与方法1.l病例选择选择经体检及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发病时间>12小时;持续脚痛,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年龄不限;无近期内活动性出血或出血性疾病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39~78岁,平均58.3岁。溶栓距发病时间:12~24小时24例;24-48小时8例。梗塞部位:广泛前壁4例,前问壁10例,前壁8例,下壁6例,下壁合并右室4例。1.2观察方法及监测项目本组病人均住CC…  相似文献   

6.
常岩芹 《甘肃科技》1999,15(3):58-58
目前,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使冠脉再通的几项标准:①ECG抬高的ST段于2小时内回降>50%;②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③2小时内出现心律失常;④血清CPK—MB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内)已得到公认,但把24小时内T波倒置列于上述标准中,尚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r-S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例AMI患者应用r-SK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血管再通率。结果12例AMI患者溶栓再通率85.7%,5例发病6~24h溶栓再通1例,再通率2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MI患者选用国产r-SK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r-S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例AMI患者应用r-SK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血管再通率.结果 12例AMI患者溶栓再通率85.7%,5例发病6~24h溶栓再通1例,再通率2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MI患者选用国产r-SK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1材料1.1一般资料自1992年7月—1995年12月间,经静脉溶栓的AMI102例。其中男74例.女28例,前间壁心梗34例,广泛前壁”例,下后壁24例,高侧壁5例。溶栓距发病平均时间是4.5±3.5小时。1.2时间血栓形成时间越短,溶栓再通的机会越大,2h内血栓溶解的成功率为80~90%,4h为70~80%,而6h内为60%左右,6-12h为30-50%,12h以上再通率不足10略。且12h后心肌缺血坏死已不可逆,即使冠脉再通也涌挽救心肌,且再通后易于心脏破裂。故溶栓时间建议在12h内,但越早越好。2方法2.l溶栓前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2.ZUK,150万…  相似文献   

10.
用Langendoeff法灌流雄性Wistar大鼠心脏,平衡10min,缺灌10min,于再灌3min内每隔15sec收集一次冠脉流份,连续检测冠脉流份中CK、LDH以及GOT的活性(U/L),比较它们释放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再灌3min内,3种酶都呈双相释放。第1峰出现在再灌15sec,酶活性为对照值的5一9倍,它主要反映缺灌损伤。再灌90一120sec又出现第Ⅱ峰,主要代表再灌损伤。无论是再灌3min内酶释放总量,还是第Ⅰ,第Ⅱ峰的峰值,依酶活性高低排列的次序都是CK>LDH>GOT。此外,在部分动物身上进行了反复两次缺灌再灌实验,结果发现,第二次缺灌后CK释放量明显高于第一次缺灌值。LDH的Ⅰ峰和Ⅱ峰出现时间与第一次无差别,只是3分钟内酶释放总量高于第一次。说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见预缺灌处理对随后再次缺灌有保护作用。缺灌期心率逐渐减慢,收缩力逐渐减弱,但多数标本仍有微弱的收缩。这使缺灌期冠脉流份的酶活测定成为可能。实验发现,早在缺灌1min时心肌细胞释放的酶,其活性可达对照值的2倍(p<0.05),至缺灌10min时CK和LDH的值可达对照值的10倍左右。这一现象进一步证实,再灌15sec内大量酶的  相似文献   

11.
探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静脉溶栓疗法的安全性 ,从护理角度探讨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和并发症预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观察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40列发病24h内的急性脑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检测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论尿激酶有降低血液粘滞性、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1995年7月至1997年6月,有2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6例是发病6~12小时以后就医的。这6例患者之中4例发病前表现为初发劳累型心绞痛,未合并有其它疾病。1例合并有成人型糖尿病。1例过去有高血压病并且有过下壁心肌梗塞。全部病例均能良好地耐受溶栓治疗,治疗有助于患者平稳地渡过心肌梗塞后前5周。  相似文献   

14.
肌酸激酶同工酶(CK)主要分为CK—MM、CK—MB、CK—BB,而CK—MM可以进一步分离为MM_1、MM_2、MM_3等亚型。急性心肌梗塞(AMI)时,CK—MM_3大量入血而升高,特别是MM_3/MM_1的比值升高,对AMI具有极好的特异性和早期诊断的价值。此外,对患者是否使用溶栓疗法具有临床应用意义。我们采用不连续缓冲系统电泳分离CK—MM亚型,方法简便,分辨率好,便于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总结分析1998年2月~2004年5月,共对18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其中,经溶栓治疗失败行补救性PCI治疗121例,直接PCI治疗68例.治疗中17例发生无复流现象,需急诊治疗.189例急诊介入治疗中,17例(9%)并发无复流现象.121例溶栓失败行补救性PCI治疗中3例(2%)发生无复流现象,68例直接PCI治疗中14例(20%)并发无复流现象.无复流现象的17例病人,心功能分级Killip Ⅰ级11例,Killip Ⅱ级5例,Killip Ⅲ级1例.所有病例均经冠状动脉内给予尿激酶、硝酸甘油、合心爽、东菱克栓酶、腺苷及静脉应用阿托品、多巴胺及肾上腺素升压等治疗后恢复,其中1例无复流发生后出现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多种药物处理无复流消失.无复流发生后需一种药物治疗恢复4例,两种药物治疗恢复5例,3种及3种以上药物治疗恢复8例.AMI病人PCI治疗中无复流发生率较高,发生机制可能有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冠状动脉内微血栓等有关;另一方面与梗死面积大小、严重的心肌损害、心功能不全、梗死时间与再灌注开始时间较长等有关.因此,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差,多需综合处理才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院前和急诊CCU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和急诊CCU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必要性.方法:院前与急诊CCU确诊急性心肌梗塞,排除溶栓禁忌证即开始溶栓,以“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为标准判断疗效.结果:院前与急诊CCU溶栓时间提前,其3h,3~6h溶栓率、再灌注率明显提高.结论:院前及急诊CCU有必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及时溶栓.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剖宫产术后并发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 临床报道了剖宫产术后血栓性静脉炎并广泛血栓反复形成患者1 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抗凝、溶栓、支持等保守治疗, 预后良好. 血栓性静脉炎治疗的关键是尽早溶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9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4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非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临床治愈28例(60.9%),有效17例(36.9%),无效1例(2.2%),总有效率为97.8%(45/46).结论:绝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以经溶栓和抗凝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关键是早诊断及早期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葛根素联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采用葛根素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葛根素0.2—0.4g。结果:治疗组颈性眩晕临床症状改善,平均显效时间(3.28±1.51)d;对照组颈性眩晕临床症状改善,平均显效时间(6.46±2.74)d,两组间对照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联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可以控制临床症状,是颈性眩晕康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血栓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近些年随着溶栓药物的应用,介入导管技术的快速发展,动脉内溶栓技术已经成为急性血栓的主要治疗方法并在临床上广为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