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我们对48例AMI的病人进行溶栓治疗,用国产尿激酶(UK)2.2万IU/kg加入100ml葡萄糖液内静点,12h后皮下注射肝素7500u,每12h一次,用3~5日,滴尿激酶前口服肠溶阿斯匹林0.3,以后0.3/日,3~5日后改为50~150mg/日维持,至出院。对其疗效评价,结果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6h内者再通率明显高于6h以上者(P<0.01)尿激酶剂量大,溶栓的效果好,不良反应轻,便于不能开展经皮冠脉内直接溶栓的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我们自1995年11月至1997年4月应用东菱克酸酶延迟溶栓治疗超过尿激酶溶栓时间(12小时)的急性心肌梗塞32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l材料与方法1.l病例选择选择经体检及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发病时间>12小时;持续脚痛,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年龄不限;无近期内活动性出血或出血性疾病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39~78岁,平均58.3岁。溶栓距发病时间:12~24小时24例;24-48小时8例。梗塞部位:广泛前壁4例,前问壁10例,前壁8例,下壁6例,下壁合并右室4例。1.2观察方法及监测项目本组病人均住CC…  相似文献   

3.
曹雯 《甘肃科技》2000,16(3):48
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近10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大规模临床研究及应用表明,溶栓治疗能使心肌梗塞的相应闭塞冠脉血管再通,恢复血流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塞范围,降低死亡率。我科对47例AMI患者给予了静脉溶栓治疗。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7例患者均在发病后90min内来我科就诊,其中男性37例,女性10例。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1979年WHO的AMI诊断标准。1.2治疗方法患者确诊后均收入急诊病房,无溶栓禁忌症,在心电监护条件下,参照《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法参考方案》实施溶栓治疗,给予国产尿激酶…  相似文献   

4.
1材料1.1一般资料自1992年7月—1995年12月间,经静脉溶栓的AMI102例。其中男74例.女28例,前间壁心梗34例,广泛前壁”例,下后壁24例,高侧壁5例。溶栓距发病平均时间是4.5±3.5小时。1.2时间血栓形成时间越短,溶栓再通的机会越大,2h内血栓溶解的成功率为80~90%,4h为70~80%,而6h内为60%左右,6-12h为30-50%,12h以上再通率不足10略。且12h后心肌缺血坏死已不可逆,即使冠脉再通也涌挽救心肌,且再通后易于心脏破裂。故溶栓时间建议在12h内,但越早越好。2方法2.l溶栓前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2.ZUK,150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r-S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例AMI患者应用r-SK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血管再通率。结果12例AMI患者溶栓再通率85.7%,5例发病6~24h溶栓再通1例,再通率2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MI患者选用国产r-SK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r-S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例AMI患者应用r-SK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血管再通率.结果 12例AMI患者溶栓再通率85.7%,5例发病6~24h溶栓再通1例,再通率2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MI患者选用国产r-SK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报导5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结果:5例溶栓治疗后全部再通,胸痛平均36分钟缓解或消失;ST段在半小时内回降>50%;CK和CK-MB峰值平均提前到10.3h出现;溶栓过程中,4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牙龈出血和皮肤瘀斑各1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统计分析在心肌梗死中尽早行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评价。方法随机选取我院99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尿激素静脉溶栓治疗。将其均分为A、B、C三组,A组溶栓时间小于3~6 h为早期,B组溶栓时间小于6~12 h为中期,C组溶栓时间大于12 h以上为晚期,对比观察尽早溶栓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以及评价。结果 A组与B、C两组相比较,A组患者的冠脉再通率为最高,其次为B组,最低的则是C组;且A组的死亡率为6.1%明显低于B组(24.2%)与C组(33.3%);A组患者的CK-MB和CPK的峰值时间要与其他两组要短。结论对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尽早溶栓治疗,更有效提高疗效,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具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四例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认为溶栓前的准备,大剂量及时给药,溶栓后病情仔细观察与精心护理,是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脑血管患者院前急诊急救护理方法以及体会。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4月~2014年4月间收治的56例急性脑血管患者,对其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研究院前急救措施以及效果,总结急救护理体会。结果经过该院针对56例脑血管急诊患者的急救护理,其中院前死亡1例,8例因中途转运中病情恶化转院治疗,47例患者院前急救之后病情逐渐恢复稳定。结论院前急救治疗需分秒必争,加快院前转运速度,做好转运护理措施对于急性脑血管患者的病情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临床快捷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救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临床快捷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14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9人,实验组72人,实验组按照制定好的临床快捷护理路径救治病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急救方法救治病人.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至行溶栓治疗或急诊行冠脉内介入治疗的时间明显缩短.结论:按照临床快捷护理路径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自1995年7月至1997年6月,有2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6例是发病6~12小时以后就医的。这6例患者之中4例发病前表现为初发劳累型心绞痛,未合并有其它疾病。1例合并有成人型糖尿病。1例过去有高血压病并且有过下壁心肌梗塞。全部病例均能良好地耐受溶栓治疗,治疗有助于患者平稳地渡过心肌梗塞后前5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9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4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非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临床治愈28例(60.9%),有效17例(36.9%),无效1例(2.2%),总有效率为97.8%(45/46).结论:绝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以经溶栓和抗凝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关键是早诊断及早期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观察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40列发病24h内的急性脑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检测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论尿激酶有降低血液粘滞性、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早期行床旁超声心动图对住院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48例早期行床旁超声心动图的AMI病人与76例于心梗入院15天后行超声心动图的AMI病人,比较两组病人射血分数(EF)值及三个月的死亡率;依心梗后EF值35%为界限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结果依入院天数分组病人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三个月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EF%值分组,两组间三个月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AMI病人早期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有利于改善其预后、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单用乙酰水杨酸和联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剂(希弗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2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乙酰水杨酸+希弗全)和对照组(乙酰水杨酸),疗程1周.结果1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37%,对照组为67.44%(P<0.05);观察4周后,治疗组无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对照组发生6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典型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中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门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7例,对其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表现进行探讨。结果 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非典型心电图形态20例,占35.08%。结论熟悉并掌握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形态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防止出现误诊、漏诊现象,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及健康人,分别采用常规12导联和头胸导联对其进行心电图定位诊断的比较。方法选取心内科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患者36例和健康人52例,分别应用常规12导联和头胸导联心电图进行同步记录,后参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结果对两份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经计算得出两种导联的心电图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诊断的确诊率和假阳性率,应用χ2检验作出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36例患者中,32例可确诊,确诊率为88.8%;对52例健康人做出了7例假阳性诊断,假阳性率为13.4%;头胸导联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有35例可确诊,确诊率为97.22%,对52例健康人做出了2例假阳性诊断,假阳性率为3.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头胸导联优于常规12导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合并2型心肌梗死患者行序贯通气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ICU收治重症肺炎合并2型心肌梗死患者58例,随机分为无创呼吸机通气组(NV,n=29)和无创通气+高流量吸氧(NV+HFNC,n=29),分别比较两组在患者拔管后的4h、12h、24h及48 h时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48 h内再插管率、48 h后再插管率、ICU住院时间、30 d及90 d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拔管后4h、12h、24h及48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氧分压以及48h后发生气管插管再插率、入院30d和90d、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V+HFNC组各时间点的呼吸频率均小于NV组,且在拔出气管插管后的12h的二氧化碳分压小于NV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NV+HFNC组在拔出气管后的48h内发生气管插管再插率及ICU住院时间均低于NV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肺炎合并2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NV+HFNC序贯治疗通气策略可减低拔管后患者呼吸频率及48h内气管插管再插率,减少ICU住院时间,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