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目前油气悬挂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双单向阀式油气悬挂系统.介绍了新型油气悬挂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大型工程分析软件ADAMS建立了连通式油气悬挂系统、非独立式油气悬挂系统以及该新型油气悬挂系统的虚拟样机模型.分别针对油气悬挂系统对车辆的转向性能和行驶平顺性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新型油气悬挂系统对提高车辆的转向性能和行驶平顺性的综合性能更有利.  相似文献   

2.
车辆的行驶平顺性是车辆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反映了车辆的乘坐舒适程度悬挂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车辆行驶平顺性传统的被动悬挂在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方面已受到很大限制为了进一步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近年来人们开展了对非被动悬挂的研究,用电子控制方法提高车辆悬挂系统的性能本文从建立车辆系统二自由度四分之一模型着手,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空间法对车辆悬挂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进行了分析,以国产BJ663旅行车悬挂系统的参数为例,得出了该车悬挂系统是既可控又可观测的结论由于车辆悬挂系统是既可控又可观测的,因而可以对车辆悬挂系统进行最优控制为非被动悬挂的研究、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汽车座椅悬挂系统设计关系到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本文首先从舒适性分析角度论述了座椅悬挂系统舒适性设计原理,随后论述了悬挂系统腰部支撑的实现方式,最后论述了座椅悬挂系统建模及试验建模。  相似文献   

4.
基础位移作用下悬挂弹簧的非线性固有振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基础位移作用下悬挂弹簧的非线性固有振动问题. 建立了基础位移作用下悬挂弹簧减振系统的非线性固有振动方程,采用L-P法推导出了悬挂弹簧非线性固有振动的近似解. 通过算例分析可知:随着基础位移激励频率的增大,悬挂弹簧减振系统时程曲线的振幅、振动周期降低,而基础位移激励振幅、悬挂弹簧减振系统的倾斜角增大,悬挂弹簧减振系统时程曲线的振幅也增大. 所以,悬挂弹簧几何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减振效果优于弹簧垂安线性减振系统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火炮在强化路上进行牵引试验的总里程,需要研究悬挂柔性件的疲劳寿命。根据疲劳寿命计算的需要给出了测试系统精度要求。选择测试仪器的精度,设计制造工装具控制传感器的安装精度,进行牵引试验,测试悬挂系统缓冲位移。建立了悬挂系统缓冲位移与悬挂柔性件应力之间的函数,获得了悬挂柔性件的疲劳寿命和疲劳强化系数。证明用测试悬挂系统缓冲位移方法,可以获得柔性件应力、疲劳寿命和强化系数。  相似文献   

6.
根据某双层开启桥的综合性能要求,设计了一种液压悬挂系统。通过模拟某沿海地区的风载历程及悬挂系统竖直载荷,并基于workbench及Fe-safe软件对悬挂系统做了二轴疲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悬挂系统能承受的最小载荷谱块数为1×10736500块(100年),满足疲劳要求。它采用workbench及Fe-safe联合仿真对液压悬挂系统进行疲劳分析,为类似多轴疲劳问题分析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油气悬挂系统连通方式与整车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的关系,针对三轴车辆油气悬挂系统的6种连通方式进行研究。在双气室油气悬挂系统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利用ADAMS和AMESim建立各种不同连通方式的油气悬挂系统整车联合仿真模型,主要讨论了各连通方式的油气悬挂系统垂直、侧倾以及俯仰的刚度和阻尼特性。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各连通形式中L3型油气悬挂系统综合特性更好。  相似文献   

8.
针对有轨电车二系垂向悬挂系统中存在的阻尼匹配问题,根据1/4车体三自由度垂向振动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二系垂向悬挂系统阻尼比优化设计仿真模型;以人体振动舒适性最佳为目标,建立了二系垂向悬挂系统阻尼比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以轨道高低不平顺作为输入激励,以二系悬挂垂向行程及一系悬挂垂向动作用力为约束条件,创建了二系垂向悬挂系统阻尼比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实例对阻尼比进行了优化设计,可知阻尼比的优化设计值能够显著提高有轨电车的乘坐舒适性,表明所建立的有轨电车二系垂向悬挂系统阻尼比的优化设计方法是正确的,为二系垂向悬挂系统阻尼匹配减振器设计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模拟车辆侧倾运动、俯仰运动及垂向运动,通过使用Pro/E三维软件开发设计了整车油气悬挂系统的测试平台。该实验台可用于分析在多种不同工况下油气悬挂系统的整车耦合特性,并研究油气悬挂缸安装角度对悬挂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ADAMS和AMESim的联合仿真,验证了实验台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曹志峰  宣言  王澜 《科技咨询导报》2011,(7):253-253,255
如今传统车辆-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理论已日臻完善,理论分析已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试验工作,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随着科技发展、机电技术正逐渐应用于现代车辆悬挂系统的设计中.目前悬挂系统已从传统的被动悬挂发展到了主动悬挂阶段,悬挂是影响车辆动力性能的关键部件,而车辆动力性能直接关系到了桥梁的动力性能,如何评估主动悬挂技术的采用对车辆-桥梁耦合系统动力性能的影响,成为车辆与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研究需要面对的问题,也即是车辆-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问题,针对如何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新型电液悬挂控制系统的压力冲击和俯仰冲击较为剧烈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动压反馈装置减少液压系统的压力冲击,提高电液悬挂作业机组操作平顺性的系统方案.该动压反馈装置由蓄能器和阻尼小孔组成,安装在靠近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的油缸附近.通过对动压反馈装置进行详细的参数匹配研究,提高了拖拉机在新型电液悬挂控制系统工作状态下电液悬挂作业机组操作的平顺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参数匹配,影响作业机组操作平顺性主要因素拖拉机的俯仰角速度和液压系统的压力冲击峰值均大大降低,该系统设计方案是可行的,能够进一步拓展该新型电液控制系统在拖拉机悬挂机组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矿用胶轮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阐述了其主要部件的组装调试方法,并指出胶轮车采用悬挂系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车辆悬挂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辆的行驶平顺性是车辆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反映了车辆的乘坐舒适程度,悬挂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车辆行驶平顺性,传统的被动悬挂在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方面已受到很大限制,为了进一步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近年来人们开展了对非被动悬挂的研究,用电子控制方法提高车辆悬挂系统的性能,本文从建立车辆系统二自由度四分之一模型着手,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空间法对车辆悬挂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进行了分析,以国产BJ6  相似文献   

14.
对汽车主动悬挂预见控制技术进行了探讨,建立了一个1/4车辆预见控制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将预见控制的主动悬挂和被动悬挂在平顺行和操作稳定性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了预见控制系统对悬挂系统的性能有较大的改进,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主动悬挂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速列车转向架垂向悬挂系统中存在的阻尼匹配问题,根据1/4车体-座椅垂向行驶振动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转向架垂向悬挂系统阻尼比协同优化设计仿真模型.以人体振动舒适性最佳为目标,建立了转向架一系和二系垂向悬挂系统阻尼比协同优化设计数学模型.以轨道高低不平顺作为输入激励,以一系及二系悬挂垂向行程和一系悬挂动静态力之比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基于转向架车体-座椅耦合的转向架垂向悬挂系统阻尼比协同优化设计方法.通过设计实例及仿真验证可知,优化后高速列车的乘坐舒适性显著提高,座椅垂向振动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降低了21.7%,表明所建立的优化设计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汽车悬挂系统中的弹性元件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概述,详细阐述了橡胶衬套和液压衬套的的技术特点,并介绍了其在悬挂系统上的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具有优越的隔振特性的双气室油气悬挂的数学模型,基于谐波平衡法推导出了悬挂系统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表达式.公式表明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是激振频率和响应振幅的函数.分析了悬挂系统的主副蓄能器刚度和节流阀阻尼系数等关键参数对于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的影响,并通过双气室油气悬挂特性实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以汽车独立悬挂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了悬挂系统参数对汽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的影响。为设计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某新开发轿车排气系统悬挂点的布置问题,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考虑动力总成的排气系统有限元模型。通过试验模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所建立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采用平均驱动自由度的方法(ADDOFD),对排气系统的悬挂点进行了布置,并且通过排气系统静力分析和振动分析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说明:采用ADDOFD方法确定排气系统悬挂点的位置是可行的,对排气系统的开发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悬挂性能直接决定着车辆行驶平顺性和操控稳定性,双气室油气悬挂系统是一种新型悬挂。阐述了双气室油气悬挂的工作原理并建立了其参数化模型,通过与传统被动式悬挂的传递函数的比较,揭示了其刚度和变阻尼可随激励频率改变自动改变的特性。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了多目标优化,结果显示其三个悬挂性能指标均优于传统的被动式悬挂。根据多目标优化得到的Pareto最优解选取悬挂参数,并进行时域仿真验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