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对压电薄膜换能器检测的纳米AlP/SiO2 中激光超声信号的功率谱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当激光功率密度约等于 9W /cm2 时 ,纳米AlP/SiO2 的声信号功率谱主要在 0~ 2 2MHz范围内 ,而常规玻璃 (SiO2 )在 0~ 1 0MHz之间 .相同激光能量照射下 ,前者声信号平均功率比后者大  相似文献   

2.
纳米AlP/SiO2中激光超声信号功率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压电薄膜换能器检测的纳米AlP/SiO2中激光超声信号的功率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激光功率密度约等于9W/cm2时,纳米AlP/SiO2的声信号功率谱主要在0~22MHz范围内,而常规玻璃(SiO2)在0~10MHz之间.相同激光能量照射下,前者声信号平均功率比后者大.  相似文献   

3.
纳米SiO2对功率铁氧体材料磁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添加纳米SiO2对MnZn功率铁氧体材料磁性能的影响,并用AES和SEM对功率铁氧体材料的微结构和晶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晶界电阻率和功率损耗依赖于纳米SiO2加入量,加入的纳米SiO2量有一个最佳值.加入适量的纳米SiO2有助于降低MnZn功率铁氧体的功率损耗,其原因在于Si原子阻止了Nb原子和Ca原子进入铁氧体材料的晶格,与Nb原子和Ca原子一起富集到铁氧体材料的晶界处,形成具有高电阻率的晶界层,降低了铁氧体材料的涡流损耗.  相似文献   

4.
王阳恩  李军 《科技信息》2009,(25):21-22
利用YAG固体激光器产生的脉冲激光照射到钢板表面,采用加速度计拾取激光产生的脉冲光声信号,对脉冲光声信号进行了功率谱分析,得出小于25kHz的低频激光光声信号是一个含有多种频率的复频信号,其功率谱峰所对应的频率大小与样品无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偶联剂处理及用球磨机混合方法使纳米SiO2在基体均匀分散,制备出纳米SiO2/PVC复合材料。利用冲击、拉伸测试测定纳米SiO2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纳米SiO2起到了增韧、增强PVC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首次用溶胶法制备出了Fe0.10Co0.05-(SiO2)0.85粒状合金固体。这种粒状合金固体是一种纳米复合材料,由嵌在SiO2母体中的Fe-Co合金颗粒构成。本文报告这种材料的基本制备方法以及还原温度对其磁学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乳液聚合法成功合成了纳米SiO2/聚丙烯酸酯杂化乳液。首先将纳米SiO2经过表面官能团化处理,使其表面含有活性官能团,然后经过乳液聚合使丙烯酸酯单体在纳米SiO2表面引发聚合,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杂化乳液。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乳液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胶膜进行了机械力学性能测试和表面润湿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纳米SiO2的表面官能团化处理改善了纳米粒子在乳液中的稳定性,当纳米SiO2质量分数为0.2%时,杂化乳液胶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同时达到最大值。其表面润湿性与SiO2质量分数有关,SiO2质量分数为0.5%时其杂化乳胶膜的接触角最大,耐水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利用物理热蒸发法蒸发CdS和CdO的混合粉末,Si衬底表面发生了选择性刻蚀,并由此制备出CdS/SiO2纳米线阵列和CdS纳米带.研究了CdS/SiO2纳米线阵列的形成原因和CdS纳米带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CdS枝晶的生长对CdS/SiO2纳米线阵列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CdS/SiO2纳米线阵列的形成符合“纳米电化学自组织机制”;CdS纳米带的生长过程为气一目过程.  相似文献   

9.
纳米SiO2/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涂料的研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原位复合”方法合成了纳米SiO2/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以此乳液为基料配制的乳胶涂料具有性能好、无污染、价格低等优点。介绍了纳米SiO2/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及其乳胶漆的配方和制备工艺,研究了纳米SiO2用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尼龙-6/纳米SiO2、尼龙6/纳米TiO2及尼龙6/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软化温度进行测试,并对复合材料进行了IR分析;探讨了改性纳米粒子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钛酸酯偶联剂表面处理的纳米TiO2、经硅烷偶联剂处理的纳米SiO2及混酸处理的碳纳米管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尼龙6基体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当复合材料中纳米SiO2质量分数为3%,或纳米TiO2质量分数为3%,或碳纳米管质量分数为1%时,其复合材料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成果推介     
金属磁电阻薄膜材料;HX-1涂层耐蚀性快速测量仪;纳米SiO2粉末材料;智能玻璃;中药浸取液三相流化床高效防垢蒸发浓缩技术及装置;激光光声清除机。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以白炭黑(Ⅰ)和硅溶胶(Ⅱ)为硅源,在(TPA)2O-Na2O-SiO2-H2O体系(TPA为四丙基铵)中,反应温度为60℃,合成了高结晶度纯硅沸石.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法测得的晶粒大小分别为0.20μm(Ⅰ)和0.45μm(Ⅱ);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线宽法测得的晶粒大小为0.02μm.与高温(180℃)合成的硅沸石样品相比较,低温合成的微细晶粒硅沸石样品已具备纳米级材料的若干特性.微细晶粒硅沸石的正己烷吸附量和比表面都非常大.XRD谱,红外吸收光谱(FT-IR),29Si魔角固体核磁共振(29SiMASNMR)和热重分析(TG/DTG/DTA)的研究证明,微细晶粒硅沸石的结构破坏温度和单斜/正交对称性相转变温度明显地比高温合成的硅沸石低,硅羟基缺陷也明显地增加.0.20~0.45μm的微细晶粒硅沸石的比表面几乎与胶体质点相同,它的外表面积达100m2/g,中孔容积为0.10~0.12ml/g,平均孔径为2.6~2.7nm.这表明微细晶粒硅沸石实际上是纳米质点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13.
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制备Ge-SiO2薄膜的结构和光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射频共溅射技术和后退火的方法,制备出埋入SiO2基质中的Ge纳米晶复合膜(nc-Ge/SiO2)。用XRD对薄膜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测试,未经退火的样品呈现非晶状态,600℃退火后的薄膜中开始有Ge纳米晶粒出现。研究了薄膜的Raman散射光谱,发现了其红移和宽化现象。测量了薄膜的光致发光谱,所有样品都在394nm处发出很强的光,随着Ge纳米晶粒的出现,样品有310nm和625nm处的光发出,其强度随晶粒平均尺寸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反胶束法合成了分散性较好的Mn2+掺杂的CdS/SiO2核壳纳米结构,在合成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偶联剂.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和电子衍射仪器对合成的纳米颗粒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进一步研究了这些纳米颗粒的光致发光谱、光致发光激发谱和电子自旋共振谱,对于不同的Mn2+掺杂的CdS/SiO2核壳纳米结构的发光特性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些稳定的荧光纳米颗粒可望在生物、医学等方面以及与材料相关的领域内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将纳米SiO2经偶联剂处理后,采用溶液共混法制成UHMWPE/纳米SiO2溶液。研究了表面处理后纳米SiO2在UHMWPE中的分散性能和纳米粒子及抗氧剂的添加对溶液粘度及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处理后纳米SiO2在UHMWPE溶液中可达到纳米级均匀分散;溶液粘度及粘流活化能随纳米粒子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抗氧荆和纳米粒子的添加对PE的结晶形态都没有影响;抗氧剂的加入使UHMWPE的结晶度变大,晶粒尺寸变小,而纳米SiO2粒子的加入使UHMWPE的结晶度变小,晶粒尺寸变大。  相似文献   

16.
以己内酯和可反应性纳米二氧化硅为原料,在辛酸亚锡的催化作用下,原位制备了纳米SiO2/聚己内酯(PCL)杂化材料,利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杂化材料的界面结构和结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SiO2上的环氧基团在聚合过程中参与了反应,使纳米SiO2与PCL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界面作用,而且纳米SiO2的引入促进了PCL的结晶,增加了其结晶度.  相似文献   

17.
纳米SiO2对紫外光固化体系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将纳米SiO2分散到环氧丙烯酸酯齐聚体紫外光可固化体系,通过紫外光原位固化制得了纳米SiO2/环氧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当ω(纳米SiO2)≥3%时,分散体系可稳定贮存,这是由于体系中纳米SiO2与有机基体产生了相互作用,使二者形成一种网络结构,提高了稳定性;复合材料的抗冲击强度提高了3倍多,收缩率减小67.6%;复合材料有一定的透明性,透射波长大于400nm后,透光率大于60%;复合材料中纳米SiO2得到有效的、均匀的分散。  相似文献   

18.
微乳液法合成纳米二氧化硅粒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备Triton X—100/正辛醇/环己烷/水(或氨水)微乳液,研究了该微乳液系统稳定相行为与制备条件的关系.在该微乳液系统稳定的条件下,由正硅酸乙酯受控水解反应制各SiO2纳米粒子,反应后处理简便,制得粒子尺度较均一的球形疏松无定型纳米SiO2粒子.SiO2粒子粒径尺寸可通过调节水与表面活度剂分子数之比m、水与正硅酸乙酯分子数之比n控制.探讨了影响SiO2纳米粒子形貌、粒径分布的因素及制备优化条件.  相似文献   

19.
使用两种频率组合(60 MHz/2 MHz,41 MHz/13.56 MHz)激发产生容性耦合等离子体,通过改变源气体流量比、射频源功率、自偏压等条件进行了SiO2介质刻蚀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频率组合中,SiO2的刻蚀速率随放电源功率和射频自偏压的增大而单调上升,然而,两种频率组合中SiO2的刻蚀速率随气体流量比的变化呈现出不一样的趋势:在6%流量比时,60 MHz/2 MHz频率组合中SiO2的刻蚀速率达到最小值,而41 MHz/13.56 MHz频率组合中SiO2的刻蚀速率达到最大值;随后60 MHz/2 MHz频率组合的刻蚀速率随着流量比的增加有所增加,而41 MHz/13.56 MHz频率组合的刻蚀速率随着流量比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且在20%之后表现出了沉积效果.60 MHz/2 MHz频率组合的SiO2介质刻蚀后的粗糙度优于41 MHz/13.56 MHz.  相似文献   

20.
用多靶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不同形貌的Au(Ag、Cu)纳米颗粒分散SiO2薄膜。利用透射电镜对Au/SiO2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调控金属颗粒的沉积时间和靶材的溅射频率可以制备不同形貌金属颗粒ISi02单层薄膜。单层Au/SiO2薄膜中Au沉积时问为5s时,Au颗粒为圆形,当沉积时间为10s时,Au颗粒连接成网络状结构;单层AgiSi02薄膜中,Ag靶的射频功率为150W时,颗粒形状接近圆形,Ag靶的射频功率为100W时,Ag颗粒几乎密集在一起,形成膜状结构:单层Cudsi02薄膜中Cu的沉积时间为10s时,Cu颗粒形成网络状结构,Cu的沉积时问为20s时,形成的是Cu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