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将人们熟悉的歌曲及旋律移植到钢琴作品中,这种创作手法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钢琴独奏曲《松花江上》在曲式结构、和声织体以及美学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发现作者创作的有益经验,以期带给新时期的音乐创作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作为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肖邦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其音乐创作的代表性手法都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他所创作的四首大型钢琴叙事曲之中。本文尝试从波兰乡土气息及民族忧患意识两方面来探讨叙事曲深刻的民族性特征,以求展示肖邦钢琴艺术宝库的绚丽多姿和博大精深,为更深刻地理解和拓展钢琴音乐的表现力提供一定的借鉴或启迪。  相似文献   

3.
德国作曲家韦伯作为浪漫乐派的奠基人,开创了标题音乐的先河,在他大量的音乐作品中,1819年创作的标题钢琴作品《邀舞》用写实的手法生动描写了一个盛大的舞会场面。作品音色清澄,和声流畅、质朴富于表现力,曲式略显复杂而不乱,节奏性强,生动如画,结构自由,性格鲜明,音乐语言为感情服务,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丁善德是我国当代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从16岁起师从查哈罗夫开始学习钢琴,凭着良好的天赋和苦学的毅力,获得了非凡的地步。他从1945年起先后创作了大量的优秀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在中国当代音乐发展历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笔者将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创作分为...  相似文献   

5.
张会忠 《当代地方科技》2012,(10):157-157,159
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的音乐通常被人们誉为"诗的音乐,音乐的诗",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就是舒曼。他十分注重用音乐来表现人物内在的情感,善于揭示人类精神世界,善于刻画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在他涉及的众多音乐题材中钢琴套曲尤其体现了他典型的独创性风格,《童年情景》即是其钢琴套曲创作中脍炙人口的一部经典杰作。钢琴套曲《童年情景》是舒曼于1838年2月是一部描写儿时情境的回忆录。其创作灵感来自于舒曼对恋人克拉拉的思念之情,由此而触发了他音乐创作的激情。  相似文献   

6.
著名作曲家、四川音乐学院前作曲系主任黄虎威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研究和实践,成功地写出了以《巴蜀之画》为代表的一系列钢琴作品。以黄虎威先生的部分作品为例,分析中国民族风格钢琴作品在演奏上的一些特点:即突出旋律的民族性;重视和声的色彩感;把握作品的结构布局;融合中西方的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7.
贝多芬的《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2之2)是作曲家早期的钢琴作品,该作的第三乐章为谐谑曲。与其大部头作品相比,这首谐谑曲只能算是其作品中不出众的“小品”,但这部作品无论从体裁结构还是创作技法上都充分体现了贝多芬早期的音乐创作思想。从本体研究的角度看,该作品在曲式结构、音乐材料发展手法、调性布局等方面,都体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生涯中,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把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分为三个阶段,只有了解每个阶段的创作风格及其特点,才能更好的诠释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9.
斯特拉文斯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对欧洲现代音乐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领导着当时音乐创作的潮流。他的创作风格及手法不断变换,其中尤以俄罗斯风格时期的影响力最大。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使作曲家成为音乐里程碑的奠基人,成为了钢琴小品大师.这部作品体现了柴科夫斯基独特的写作手法与构思.作品的题材新颖,艺术风格隽永,曲式结构严谨,迄今对我们的钢琴音乐创作依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