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制备红花黄色素缓释骨架片,研究其体外药物释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释药机理。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和盐酸壳聚糖为主要骨架材料,采用湿制粒法制备红花黄色素缓释骨架片,并研究HPMC和盐酸壳聚糖含量、片重、片剂硬度、释放介质的pH值和转速等因素对其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最佳制剂工艺条件为HPMC含量(30%)、盐酸壳聚糖含量(3%)、片重(450mg)、片剂硬度(8~10kg);HPMC和盐酸壳聚糖的含量对药物释放行为影响较大;片重、片剂硬度、溶出介质的pH值和转速对药物释放行为影响较小。按最佳制剂工艺条件制备的红花黄色素缓释骨架片体外药物释放机制为符合R itger-Peppas释药模型的Non-F ick扩散,能维持药物在24h内缓慢释放。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以壳聚糖水凝胶为基质的温度敏感型、可注射、并能够在体内生物降解的新型皮下埋植制剂,考察了该制剂中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体外释放规律。为降低该类药物的释放速度,首先利用溶剂非溶剂法,以生物可降解的聚羟基丁酸酯为骨架,制备了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的微粒。在优化配比下,微粒收率达90%以上,包封率95%左右;然后将微粒温敏型水凝胶耦合制成复合给药系统。药物微粒化与温敏型水凝胶的耦合有效地控制了药物植入初期的“突释”问题,并将药物的释放周期延长至将近10个月。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新型的药物缓、控释制剂的载体材料,以液体石蜡与正己烷的混合溶液为油相、Span-80为乳化剂、壳聚糖溶液为水相、戊二醛为交联剂,通过反相细乳液交联,结合真空脱水处理,获得具有裂隙结构的壳聚糖纳米粒.通过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热分析等对壳聚糖纳米粒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乳化时的剪切速率和交联剂用量的增加,所得壳聚糖纳米粒粒径逐渐减小;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增加,壳聚糖纳米粒的粒径先迅速减小,然后又略有增大;油水相体积比为3∶2~2∶3,获得的壳聚糖纳米粒粒径较小.扫描电镜显示产物具有明显的裂隙结构,且分散性良好,粒径为(200±100)nm.  相似文献   

4.
壳聚糖在中药药液澄清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天然高分子甲壳素的糖基脱去部分乙酰基所得的产物壳聚糖是一种线性高分子碳水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综述了壳聚糖的分布、一般性质、吸附澄清原理,及其在澄清中药提取液和制剂上的应用现状,对比了壳聚糖作为吸附澄清剂的新工艺和传统醇沉工艺,指出壳聚糖是一种安全无毒、价廉的优良吸附澄清剂,探讨了壳聚糖代替传统醇沉工艺应用于精制中药提取液和制剂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再生丝素蛋白-壳聚糖包药微囊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模型药物消炎痛(吲哚美辛)作为芯料,在W/O型乳化体系中分别以复凝聚法制备再生丝素蛋白-壳聚糖包药微囊和以单凝聚法制备壳聚糖包药微囊,测试并分析了两种微囊的形貌、粒径、成囊率、包囊率和释药率等质量指标。结果表明,丝素-壳聚糖包药微囊的成囊率、包囊率比壳聚糖包药微囊高,药物缓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以壳聚糖为药用载体,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三聚磷酸钠为离子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球制剂,考察处方和工艺因素对载药微球形态、包封率及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粒度分析仪和红外光谱对微球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5-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的包封率可达到77.8%,平均粒径为6.4μm,30 min时体外突释为21.3%,48 h以内的累积释药率为77.0%,缓释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以羟丙基壳聚糖和聚乙烯醇为原料,制备羟丙基壳聚糖-聚乙烯醇互穿网络水凝胶并研究其药物释放性能.考察羟丙基壳聚糖质量浓度、聚乙烯醇与羟丙基壳聚糖质量比、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羟丙基壳聚糖-聚乙烯醇互穿网络水凝胶溶胀性能的影响;测定凝胶对温度和pH的敏感性;以利巴韦林为模型研究凝胶对药物的释放性能.结果表明:该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溶胀性、温度及pH敏感性,对利巴韦林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可望用于新型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8.
利用化学共价键偶联药物的方法研究了壳聚糖对小分子药物的负载.壳聚糖分子结构中的伯氨基使其具备阳离子聚电解质的特征,可以与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共价偶联,以此实现了左氧氟沙星的负载,方法简单,直接易得.采用琼脂稀释法考察壳聚糖载药复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表明,壳聚糖作为小分子药物运载材料,以共价偶联方式不仅能成功实现药物的负载,并能改善药物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载药微球的制备和体外释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聚糖(CS)和盐酸左氧氟沙星(LVFX)为原料,通过乳化交联法制备CS载药微球,应用显微镜、扫描电镜考察载药微球微观形态,建立恒温恒速流动药物溶出系统检测微球中药物体外释放特性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微球理化特性受壳聚糖脱乙酰度、壳聚糖醋酸溶液浓度、交联剂用量等工艺条件影响,微球载药量与壳聚糖降解程度、CS与LVDX...  相似文献   

10.
选用壳聚糖和镁铝层状双羟基氢氧化物(水滑石)为材料,采用自组装包埋的方法制备核壳结构的复合药物载体微球。分别用以乳化交联法制备的壳聚糖微球与以共沉淀法制备的水滑石在一定条件下生成壳聚糖微球包埋水滑石的复合结构载体。所用模拟药物为具有抗炎作用的黄芩素。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红外(FT-I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药物体外释放等方法对最终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与缓释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黄芩素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胶束的包裹下插入到水滑石层间,形成载药水滑石,再整体被壳聚糖微球所包埋形成核壳结构的复合载药微球。通过这种复合药物载体层层包覆药物的形式有效地提高了模拟药物黄芩素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宣布将境内外均未上市的新型制剂新药定义为新药(2类),为新型制剂新药的研发产业化提供了政策支持。新型制剂新药是在化合物新药基础上开发出的新药,与化合物新药相比,具有副作用更小、疗效更优、患者顺应性更好等优点,新型制剂产品上市后通常会取代第一代普通制剂产品。近年来,中国新化合物新药的研发发展迅速、硕果累累,产生了诸如埃克替尼、西达本胺等重磅级的化合物新药产品,但仍无国际认可的NDA新药产品。因此,开发研发成本低(仅为化合物新药开发成本的1%~3%)、周期短(约占化合物新药开发周期的1/2~1/3)、成功率高的新型制剂新药,是中国医药企业创新药研发走出国门,并取得国际认可的又一途径。以口服固体缓控释产品为例,阐述了新型制剂新药的特点及其对患者、企业和国家的意义,探讨了推动新型制剂新药发展的政策落地问题,表明开发新型制剂新药既符合中国当前科技创新的既定目标,又可以给医药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除注射剂以外,阿奇霉素其他剂型的研究发展较快,本文对近几年来阿奇霉素非注射剂型的工艺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比较了各种剂型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检查方法.详细地对新制剂技术应用于阿奇霉素制剂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水凝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充分膨胀后具有与机体组织相似的物理性质,如柔软、有弹性、与生物液之间的界面张力低等。另外,水凝胶还具有孔径、机械强度和尺寸可调性等优点,适于作为药物控制释放的载体形式。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生物活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完全可降解性及无毒性等优点,是良好的药物控制释放载体材料。以壳聚糖为基材,通过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可制备出pH敏感型、温敏型、光敏型等多种形式、不同性能的水凝胶。就壳聚糖基水凝胶的制备方法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包括通过物理作用形成水凝胶的方法及通过化学交联作用制备水凝胶的方法,探讨了壳聚糖基水凝胶对药物的担载和释放,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克服水溶性药物的突释现象,可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疗效.本研究以卡托普利为模型药物,壳聚糖为载体,采用耦合的方法,设计合成了壳聚糖-卡托普利和壳聚糖-赖氨酰-卡托普利两种新的键连型壳聚糖基载药体系,产物结构经IR、1 H NMR和MS表征;并测试了两种化合物在PBS缓冲溶液(pH=7.4)和HCl-KCl缓冲溶液(pH=1.2)中72h的累积释药率:壳聚糖-卡托普利的累积释药率分别为59.2%和78.4%,壳聚糖-赖氨酰-卡托普利的累积释药率分别为55.2%和76.4%.结果表明,两种键连型载药体系均消除了突释现象,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这将有望成为水溶性药物的理想载药体系.  相似文献   

15.
黄芩具有广泛的中药用途,其药效成分黄芩苷已被应用于不同剂型的药物中。将黄芩苷不同剂型的制备引入药学专业本科生的药剂实验中,结合黄芩苷的性质和不同剂型的特点,设计并制备出了适合本科生实验教学的黄芩苷片剂、滴丸和栓剂三种固体剂型,并分别对其进行质量检查,均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构建的实验方法可作为实验教学素材引入本科生药剂学开放性实验课中。  相似文献   

16.
交联壳聚糖膜制备及对酸性大红染料吸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采用流延法制备得到的交联壳聚糖膜作为吸附剂,对酸性大红染料废水进行吸附脱色处理,考察了吸附时间、pH值、吸附剂投加量和酸性大红起始浓度等对吸附脱色效果的影响。在吸附时间为60min,pH值为4.5,1L废水中壳聚糖投加量为1.25g时,交联壳聚糖膜对酸性大红的脱色效果良好,吸附率可达95.46%。对实验数据运用相关数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该等温吸附平衡同时符合Freundlich或Langmuir模型,线性相关回归系数较好(R^2均高于0.98);吸附过程动力学符合二级反应,线性相关系数良好(R^2〉0.99)。  相似文献   

17.
生物降解型聚谷氨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型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谷氨酸(Polyglutamic acid,PGA)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颇受医学界和生物界的关注。聚谷氨酸是由L-谷氨酸,或D-谷氨酸通过肽键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多肽高分子。这种高分子在自然界或人体内可以生物降解成内源物质谷氨酸Glu,不易产生积蓄和毒副作用。它的分子链上具有较多的侧链羧基(—COOH),易于和一些药物结合生成稳定的复合物,是一种理想的体内可生物降解的医药用高分子材料。近年来,经大量研究,人们认定,聚谷氨酸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种新型缓/控释给药系统,它具有事先设计给药剂量,控制药物释放的时间,以及降低药物毒性等优点。本文对聚谷氨酸的制备及在各领域的应用作了总结和评述,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18.
以壳聚糖和酸改性粉煤灰为原料,制备壳聚糖交联酸改性粉煤灰吸附剂.利用SEM、XRD、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考察其制备及吸附条件对Mn2+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时,当壳聚糖与酸改性粉煤灰的质量比为1∶10,交联剂用量为2 mL/g;吸附时,废水pH为9,吸附时间为90 min,吸附剂用量为10 g/L时,Mn2+去除率为98.7%.  相似文献   

19.
High MW chitosan (CS) solutions have already been proposed as vehicles for protein delivery. The aim of the present work is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utility of water-soluble chitosan (WSC) as vehicles to load and deliver proteins. WSC nanoparticles (WSC NP) with various formations were prepared based on ionic gelation of WSC with pentasodium tripolyphosphate (TPP) anions.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was used as a model protein drug incorporated into the WSC nanoparticles. Blank and BSA-loaded WSC nanoparticles were examined and determined to have a spherical shape with diameters between 35―190 nm, and zeta potential between 35―42 mV. FTIR confirmed that the tripolyphosphoric groups of TPP linked to the ammonium groups of WSC in the nanoparticles. Some factors affecting delivery properties of BS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lter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BSA from 0.05 to 1 mg/mL enhanced the loading capacity of BSA but decreased loading efficiency simultaneously. Also,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poly ethylene glycol (PEG), BSA release accelerated. Nanoparticle preparation from WSC with various deacetylation degrees (DDs) from 72.6% to 90% and MWs ranging from 3.5 to 15.8 kDa promoted loading efficiency and decreased the release rat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SC nanoparticles are promising carriers for protein delivery.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三七总皂苷壳聚糖纳米粒(PNS-NPs)的稳定性,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冻干粉并优化其冻干工艺.通过离子凝胶法制备PNS-NPs,以再分散性、粒径分布及微观形态及药物渗漏率为指标,进行全面实验和配伍实验筛选最优冻干工艺.结果表明: PNS-NPs冻干粉最佳制备工艺为预冻时间12 h、冻干保护剂为2.5%蔗糖+2.5%海藻糖.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冻干粉分散性好、无粘连,扫描电镜显示其微观形貌呈球形; 分散后粒径为(138.30±3.15)nm,相比于冻干前原液有所增加,但各组分药物渗漏率均未超过5%.PNS-NPs冻干粉有望成为PNS纳米新剂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