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天然与合成紫晶的光谱学特征及其呈色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红外光谱(FT-IR)和拉曼光谱(RM)多种光谱学分析方法对天然与合成紫晶样品进行测试.XRF结果显示,天然与合成紫晶的成分均为w=99%SiO2,分别含有致色的Fe元素和其他微量金属杂质;红外光谱图显示天然紫晶在3 560~3 200 cm-1区间内有一强...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以乙醇胺和乙二胺为配体的Co(Ⅲ)配合物的合成,研究了它的摩尔电导,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确定了合成产物的化学式为:Cis-[Co(etaH)(en)2]Br3。  相似文献   

3.
利用金属盐与5,10,15,20-四(3-甲氧基-4-羟基苯基)卟啉反应,合成了该金属的卟啉配合物,根据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傅立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该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4.
以3-硝基邻苯二腈和4-硝基邻苯二腈为原料分别合成了α(β)-四苯氧基酞菁锌,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表征了其结构,并讨论了取代基的位置对酞菁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研究了苯酐-尿素法合成酞菁钴、经提纯并对其进行红外、紫外光谱测定、合成及表征结果表明,红外光谱表征推测结构可靠,紫外光谱分析表明有特征吸收峰之处.  相似文献   

6.
金属酞菁钴的合成及其表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苯酐-尿素法合成酞菁钴、经提纯并对其进行红外、紫外光谱测定.合成及表征结果表明,红外光谱表征推测结构可靠,紫外光谱分析表明有特征吸收峰之处.  相似文献   

7.
天然黄玉与辐照改色黄玉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子辐照改色法把天然无色黄玉改成蓝色黄玉,对天然黄玉和改色后的蓝黄玉分别进行了常规检测,X-荧光测试,紫外-可见光谱测试及红外光谱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改色前后黄玉的比重,折射率,成分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其紫外-可见光光谱,红外光谱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为鉴别天然黄玉与辐照改良黄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用红外、紫外及其漫反射光谱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测定。载体使金属卟啉吸收峰红移10-30nm,与推电子基的效应相一致。漫反射光谱证实聚合物负载的铁卟啉、锰卟啉、铬卟啉生成了氧络金属卟啉,面负载化铜卟啉、钴卟啉未生成相应的氧络金属卟啉。红外光谱进一步证实了金属卟啉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叶绿素镧的谱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甲醇和醋酸溶液中合成得到翠绿色的叶绿素镧复合物,研究了它的紫外可见光谱,Fourier红外光谱和磁圆二色性谱。叶绿素镧的UV-Vis谱呈现Soret带分裂,Qy(0-0)带紫移,其它Q带消失的特征。叶绿素镧的FT-IR谱与其它金属叶绿素如叶绿素锌,叶绿素铜,叶绿素的光谱性质极为相似,而与脱镁叶绿素的光谱性质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0.
几种甲基/苯基聚硅烷的光谱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聚硅烷的发光性能,找到紫外区上聚硅烷吸收光和发射光的规律以及与其结构的关系,用二甲基二氯硅烷、二苯基二氯硅烷和甲基苯基二氯硅烷合成了几种不同组成及结构的甲基/苯基共聚物聚硅烷,并研究了其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荧光光谱(FL)性质.探讨了聚硅烷组成和结构对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取代基中苯基的含量逐渐增加,其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峰位置都呈波长逐渐增加的红移趋势.聚硅烷链的侧链组成对光谱性能起决定性影响,增加侧链中苯基的含量可以增加主链电子离域范围,从而使聚硅烷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峰向长波移动.  相似文献   

11.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Ag(Ⅰ)与溶菌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酶微观结构的变化.紫外可见光谱测试表明Ag+与溶菌酶肽链上的C=O存在相互作用,红外光谱测试表明Ag+与溶菌酶结合位点可能为—OH和—NH基团,利用二阶导、自退卷积和谱线拟合技术对溶菌酶红外谱图的酰胺Ⅰ带进行处理并推测其二级结构变化,结果表明:α-螺旋二级结构含量降低,β-折叠二级结构含量增加,与Ag+作用后,溶菌酶的活性没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2.
新型偶氮卟啉荧光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光谱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氨基苹甲醛和苯酚(或蔡酚)为原料通过重氮化和偶合反应合成偶氟醛,偶氮醛与吡咯反应得到2种新型偶氮卟啉——四对(4-羟基偶氮苯基)苯基卟啉(3)和四对(2-羟基偶氮萘基)苯基卟啉(4).通过核磁氢谱、红外和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紫外和荧光光谱性质,并与无取代的四苯基卟啉的光谱性质进行了比较.新化合物紫外吸收有红移现象,且能在红光区发射荧光.化合物4的荧光光谱有较大红移,且在851nm处发现荧光发射峰.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一种新型Schiff碱配体并采用常规法和模板法合成了其双核Cu(Ⅱ)配合物.运用红外、紫外可见、荧光光谱、元素分析、电子喷雾质谱和电导率等测试方法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推测了其组成和结构,讨论了结构与性质关系.并提出了提高反应产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将四氨基锌酞菁(TAPcZn)和四羟基锌酞菁(THPcZn)分别与顺丁烯二酸酐(MA)进行反应,在酞菁苯环上引入带有羧基和乙烯基的官能团,合成两种新型锌酞菁配合物.经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UV-Vis)光谱表征,结果表明:在70 ℃反应8 h,MA与TAPcZn发生酰化反应生成MA-TAPcZn,产率为77...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三种新的甲基(β-三烷基硅乙基)二氯硅烷,以新的二氯硅烷和甲基苯基二氯硅烷为原料,用在甲苯中以金属钠共缩合的方法,通过均聚和共聚反应,合成了8种新型聚硅烷.测定了这些聚硅烷的分子量,讨论了它们的红外、紫外和核磁共振光谱吸收性质.  相似文献   

16.
在乙醇溶液中合成了掺杂Gd^2 的铕-聚N-乙烯基乙酰胺(PNVA)的配合物.测定并研究了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的最佳激发波长为262nm;在此波长激发下配合物发出较强的荧光,不发光的Gd^3 离子对Eu^3 离子的发光有一定的增强作用,而不发光稀土Gd件离子对Eu^3 离子的发射峰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报导了一种新化合物1-(2,4-二甲氧基苯亚甲基)-3,6-二甲氧基环丙萘的合成,测定了该化合物的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1H和13C的核磁共振谱.光谱数据与预期的化合物结构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8.
以溴代肽脂质BrC5Gly2C16与5,10,15-三苯基-20-对羟基苯基卟啉(HPTPP)为原料,合成一种可用作新型分子器件的卟啉-脂质体化合物P-GlyL。 采用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等进行表征。 并对该化合物在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Zn2+溶液中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当加入Zn2+之后,形成的金属卟啉化合物荧光强度在650.0nm处下降,而在437.0nm和595.8nm处产生新的荧光发射峰,且荧光强度随着Zn2+浓度增加而增强,而同时349.0nm和698.5nm处的发射峰发生了0.5nm的红移且荧光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19.
实验用溴代正己烷和吡啶合成了溴化N-己烷吡啶中间体,优化了合成的条件并对影响产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晶体有利于合成实验,增加产率、节省反应时间。对溴化N-己基吡啶结构进行红外光谱表征,根据红外谱图中出现的吸收峰和文献对照,表明合成了目标产物。研究了溴化N-己烷吡啶在不同溶剂下的紫外光谱,结果表明溶剂极性和酸碱性均影响物质对紫外光谱的吸收。进行了溴代正己烷吡啶的TG分析和DSC分析,在200℃以内无明显质量变化,溴化N-正己基吡啶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甲基丙烯酰氯的合成及红外光谱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功能单体中间体——甲基丙烯酰氯的合成方法,并对其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同时与丙烯酰氯、苯甲酰氯红外光谱比较发现1756cm^-1、1736cm^-1峰是v c=0与878.27cm^-1倍频峰之间发生费米共振而产生双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