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用RAPD-PCR扩增到61个标准株,生产用菌株及24个蜡状芽孢杆菌参比菌株的全DNA的指纹图,通过计算多态性扩增片段的大小,利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蜡状芽孢杆菌菌株并未形成独立于苏芸金芽孢杆菌的聚群,这是近近缘种DNA分子水平高度同源的新证据,61个苏芸金牙孢杆菌的聚类结果表明,其DNA指纹图与H-血清型有一定相关性,与引物0955-03相比,引物0940-12对苏芸金芽孢杆菌不同亚种及  相似文献   

2.
从120个土壤样品检测了11790株芽孢杆菌,其中有81株是产生伴孢晶体的苏芸金芽孢杆菌。它们在生长和对昆虫的致病力上,彼此存在明显差异。从中筛选出了毒力较强的苏芸金芽孢杆菌菌株,从而认为从土壤中分离苏芸金芽孢杆菌有效菌株,是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广西各地的八个温泉的水样中分离到20株耐药的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用改良的BinghamSDS裂解法,从其中的15株菌中检测到质粒。再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及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耐氨苄青霉素(25μg·ml-1)的12号菌株的质地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发现该质粒为共价闭合坏状DNA分子(CCCDNA),共分子量为14.63×106,澳化乙锭(1μg·ml-1)和吖啶橙(20μg·ml-1)共同作用可将该质粒消除掉。该质粒的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用对鳞翅目夜蛾科幼虫有很强毒杀作用的土壤新分离株S11-11为δ-内毒素基因的供体菌,以穿梭质粒PHT3101为载体,用Pst I和EoorI分别对供体和载体DNA作双酶切,并将酶切片段用T4 DNA连接酶连接,用电激法将重组DNA转入苏云金芽孢杆菌无晶体突变株Btk.BE20中,经SDS-PAGE蛋白电泳及扫描电镜观察证明,δ-内毒素基因在Btk.BE20中得到表达,并具有较高的表达量。生物测定  相似文献   

5.
用对鳞翅目夜蛾科幼虫有很强毒杀作用的土壤新分离株S11-11为δ-内毒素基因的供体菌,以穿梭质粒PHT3101为载体,用PstⅠ和EcoRⅠ分别对供体和载体DNA作双酶切,并将酶切片段用T4DNA连接酶连接,用电激法将重组DNA转入苏云金芽孢杆菌无晶体突变株Btk.BE20中,经SDS-PAGE蛋白电泳及扫描电镜观察证明:δ-内毒素基因在Btk.BE20中得到表达,并具有较高的表达量.生物测定表明,重组株对夜蛾科幼虫具有较高的毒性.此外,对质粒提取的方法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用PCR方法,将苏芸金芽孢杆菌肯尼亚亚种Ag菌体(Bacillus thuringiensis kenyae Ag,简称Btken-Ag)编码cry1Ac杀虫毒素蛋白的N末端(1.84kb)的基因片段扩增后,淫EcoRⅠ消化成三个不同大小的片段,将原扩增片段及酶切片段分别连接到pCR-Script克隆载体后转化进大肠杆菌,将每一克隆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在此基础上又设计出特异引物,再次以cry1Ac的  相似文献   

7.
自济南郊区菜园土中,分离到一株产伴孢晶体的霉状芽孢杆菌。对其进行了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以及 DNA 的 G+C 含量和 DNA-DNA 杂交率的试验测定。该菌有芽孢,其 DNA 中 G+C 含量为33. 9摩尔%(Tm)。由于该菌产典型的伴孢晶体,初步分析可将其归于苏芸金杆菌类(Baci-llus thuringiensis),并作为一种新亚种,命名为苏芸金杆菌霉状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mycoides)。  相似文献   

8.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抗氧化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一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分离的10株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生长量,蛋白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力及其电泳图谱,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生长量与蛋白质含量之间呈负相关趋势,POD、CAT和SOD三种抗氧化酶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三种抗氧化酶在细胞内组成了一个重要地连锁互补的抗氧化酶体系。  相似文献   

9.
枯草芽孢杆菌TY7210菌株的ERIC-PCR快速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ER IC核心序列为引物,以2株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对T aq DNA聚合酶用量、PCR退火温度及模板DNA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了快速鉴别芽孢杆菌的ER IC-PCR方法,并对5株芽孢杆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TY 7210菌株与其他芽孢杆菌菌株具有不同的指纹图谱,尤其不同于枯草芽孢杆菌(ATCC 1.1849),为芽孢杆菌的快速鉴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西宁市某饲料厂随机采集饲料样品70份,进行蜡状芽孢杆菌的常规分离培养与鉴定。共检出阳性菌株31株,检出率44.29%(31/70),31株分离株的生化试验结果与蜡状芽孢杆菌完全一致,且31株分离株都具有营养要求低、生长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皖西白鹅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皖西白鹅产区内11个不同地点的24只个体一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34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12个引物对所有个体的总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共扩增出87个DNA片段,其中的22个多态性片段,计算了各多态性片段在群体中分布的频率及各个体间的遗传距离指数。同时根据遗传距离指数对它们进行了聚类分析。作为家养动物的个品种,皖西白鹅的遗传多样性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RAPD标记对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技术对甘薯近其近缘野生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使用15种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对17个甘薯品种及其近缘野生种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共产生了105条DNA带,其中91条为多态性带,通过聚类分析将17个甘薯品种及其近缘野生种聚类成3个类群:A类群由三裂叶野牵牛(Ipomoeatriloba)单个野生种组成,C类群由海滨野牵牛(I.littoralis)和二倍体三浅裂野牵牛(I.frifida2x)组成,B类群则由四倍体和六倍体三浅裂野牵牛以及12个甘薯品种组成。  相似文献   

13.
枯萎病尖孢镰刀菌的RAPD-PCR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PCR),对采自我省不同地区、不同寄主和同一寄主不同植株的瓜类枯萎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到6个多态性随机引物,共产生了72条RAPD带,其中86.11%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菌株分为4个RAPD组,确定了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瓜类枯萎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分类提供有利的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4.
滩羊体大品系遗传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APD(Ro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利用混合基因池(DNA pool)法,对滩羊体大品系、普通品系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100种具有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4种引物在滩羊群体基因组中共扩增出358条带,其中22种引物的扩增产物表现为多态(占22%),且扩增出32条有差异的条带,占总带数的8.94%;62种引物的扩增产物表现为单态(占62%)。滩羊体大品系的特异性条带有5条,而普通品系的特异性条带有7条,这些特异标记可以用来鉴定滩羊的两个品系;滩羊体大品系与普通品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136±0.087,表明两品系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近。  相似文献   

15.
根据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溶原性噬菌体G IL01(GenBank Accession Number:AJ536703)的同源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35株B.t标准菌株和生产菌株MZ1(血清型H3 a3b)的过夜培养物作模板,结果有16株菌株包括MZ1能扩增出大小约为750 bp的预期产物,推测这16株菌为溶原菌。MZ1菌株的过夜培养液与指示菌ZK1(血清型H25)混匀并在双层琼脂上培养12 h后出现了滴度为2×107pfu的噬菌斑,从而证明生产菌株MZ1确为溶原菌;又以G IL01同源性较高的其它四个基因设计引物,分别以MZ1的培养物及其溶原性噬菌体基因组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两者得到几乎一致的带型,进一步证明了生产菌株MZ1为溶原菌,说明利用PCR法检测鉴定苏云金杆菌的溶原性是可行的。比较指示菌方法、直接电镜法和DNA鉴定法,PCR法快速简便,对B.t生产上快速检测其溶原性噬菌体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鸨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与种内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对大鸨(Otis tarda)6个个体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共筛选出有效随机引物14条,利用所得的随机引物对每只大鸨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327个扩增片段,其中共有片段150个,根据聚类分析所得到的树状图确定了6只大鸨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大叶柴胡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及其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野生的大叶柴胡为材料,通过离体培养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利用RAPD分子标记的方法,在DNA水平上分析野生植株和愈伤组织的遗传变异.从13个10碱基引物中筛选出7个引物,对它们的PCR扩增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柴胡愈伤组织与野生苗相比出现了DNA水平变异.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态型麦冬特异分子标记的选择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APD技术对四川、湖北、浙江及上海等地 9个不同生态型的麦冬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 ,筛选出 8个可以扩增出清晰、稳定、重复性好和多态性高的随机引物 ,通过对 8个有效引物的指纹图谱分析 ,发现 5个特异的RAPD分子标记 ,可以对 5个不同生态型的麦冬进行区别鉴定  相似文献   

19.
利用RAPD标记鉴定芥菜(Brasica juncea Cos.)品种(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60种10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7种引物,对8个芥菜变种的16个品种(每个变种有2个品种)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鉴定,能快速、灵敏、较为简便获得了16个芥菜品种的基因组DNA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引物在16个品种上都有其特征DNA带,一般只有1条,少数有2条.在同1个变种的2个品种之间存在着丰富的RAPD标记,通过比较2个品种各自独具的RAPD标记,就可明确地将2个品种区分.在所用的7种引物中,没有1种能同时将8对芥菜品种全部区分开,但用2种或2种以上的引物就完全可以将8对芥菜品种全部区分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