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西宁地区市售牛奶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类双键位置和顺反构型不同的亚油酸的同分异构体,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应用紫外光谱法对西宁市售鲜牛奶和西宁、外地袋装纯牛奶中CL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所测产品中CLA含量在8.775±0.067~15.474±0.11 mg/g之间,西宁本地产鲜牛奶比西宁和外地产袋装纯牛奶CLA含量高,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0.05)。常食用牛奶特别是西宁所售鲜牛奶可补充人体所需CLA。  相似文献   

2.
共轭亚油酸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共轭亚油酸(CLA)因其具有调节脂肪代谢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CLA是一组具有共轭不饱和双键的亚油酸的位置和结构异构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特别是具有减少脂肪沉积的作用,并已开始作为添加剂应用于食品等领域.为此,就CLA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以葵花籽油为原料,碱法异构化合成共轭亚油酸.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溶剂种类、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用量对CLA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1,2-丙二醇为有机溶剂,溶剂的质量比m(葵花籽油)∶m(丙二醇)=1:3,反应温度为170℃,反应时间为2.5h,加碱量与皂化值的质量比为2.2时,CLA的生成量可以达到较佳值.在较优条件下重复实验,得到较佳条件下的CLA产率为47.80%.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牦牛(Bos grunniens)乳的脂肪酸组成特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分析了牦牛乳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共轭亚油酸(CLA)、亚油酸(LA)的含量,并与普通牛乳、水牛乳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试验乳样中均可检测出10多种主要的脂肪酸组分,比例最高的为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和肉豆蔻酸,其比例在牦牛、水牛和奶牛之间存在差异;牦牛乳中总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高于水牛乳和普通牛乳(P0.05);牦牛乳中CLA含量显著高于水牛乳和普通牛乳(P0.01),但普通牛乳中LA含量显著高于牦牛和水牛乳(P0.01).结果提示,与普通牛乳相比,牦牛乳中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高含量的CLA,赋予其更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5.
共轭亚油酸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共轭亚油酸(CLA)是亚油酸衍生的共轭二烯酸的所有异构体的总称,它是具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如抗癌作用,抗粥状态动脉硬化,参与脂肪分解,调节新陈代谢等。本实验采用恒温洪箱法对碱碳化共轭,非内化共轭两种方法合成的CLA产品进行了氧化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CLA产品的氧化稳定性比其原料红花油要好地多,加入0.02%TBHQ则更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使用MRS培养基从泡菜中分离出的菌株经接触酶实验,葡萄糖产酸产气实验,淀粉水解实验和革兰氏染色镜检鉴定该菌株是植物乳酸杆菌,该实验为研究乳酸菌催化亚油酸(Linoleic acid,LA)转化为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共轭亚油酸异构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共轭亚油酸(CLA)异构化技术的研究进展,评述异构CLA的碱性催化法、金属催化法和生物酶异构法.认为金属催化法效率高、成本低、经济环保,将成为今后工业化生产CLA的主要方法之一.构建高活性LA异构酶的基因工程菌是实现生物酶异构法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合成一种离子液体SM IA,用1HNMR和DSC对其进行了表征,以其作为催化剂,研究其对豆油中亚油酸和棕榈酸的酯交换反应的催化性能.主要以大豆油和甲醇作为反应物,以酯交换反应制备脂肪酸甲酯,分别考察了催化剂用量,醇用量,反应时间,大豆油的预热时间,反应转速,温度等因素对脂肪酸甲酯产率的影响.选用十一酸甲酯为内标物,利用气相色谱分析,计算反应的转化率.通过气质联用(GC-MS)确定产物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甲酯和亚油酸甲酯.  相似文献   

9.
以丙三醇和氯化亚砜为原料合成1,2–环亚硫酸甘油酯,并以此为中间体与具有苯环的酰氯化合物反应得到相应的衍生物双(1,2–环亚硫酸甘油酯)对苯二甲酸酯、三(1,2–环亚硫酸甘油酯)均苯三甲酸酯和四(1,2–环亚硫酸甘油酯)均苯四甲酸酯.探讨中间体合成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取代基个数衍生物合成的差异,同时探究中间体以及衍生物的异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自制了一种非酸固体催化剂,考察了该催化剂催化合成癸二酸二异辛酯的工艺条件,在优化条件下,癸二酸二异辛酯的收率为99%.该催化剂对其他一些葵二酸双酯和己二酸双酯的合成也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以共轭亚油酸甲酯为原料,与SeO2反应,经可能的新反应机制合成了4个新的双羟基衍生物,分别是9,10(erythro) 双羟基 11 E 十八碳烯酸甲酯,10,11(erythro) 双羟基 12 E 十八碳烯酸甲酯,11,12(erythro) 双羟基 9 E 十八碳烯酸甲酯和12,13(erythro) 双羟基 10 E 十八碳烯酸甲酯,采用半制备正相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用LC/MS-MS和NMR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分析化合物的化学位移变化规律和质谱裂解规律,阐明其谱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共轭亚油酸生理活性的能量机理和能量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提出了共轭亚油酸生理活性的能量机理和能量药物的概念:共轭亚油酸不同异构体在构型转换过程中以及进一步衍生过程中所涉及的能量与其生理活性密切相关,给出了共轭亚油酸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癌的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AM1计算了9c,11c CLAgc 9 c,11t CLA以及9t,11c CLA到9t,11t CLA的扭转二面角与生成热之间的关系。基于能量药物的理论,通过分子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可能有助于新药的设计与筛选。  相似文献   

13.
共轭亚油酸的抗癌效果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轭亚油酸主要是从反刍动物脂肪和牛奶中发现的天然活性物质,是与亚油酸的不饱和双键位置和空间构型不同的异构体的混合物,文中根据国外的研究资料综述了共轭亚油酸的抗癌效果及机制。  相似文献   

14.
Citric acid (CA), which is cheap and nontoxicity, was regarded as the most likely formaldehyde - free durable press finishing reagent to be commercialized. To improve the drawbacks of CA finishs such as yellowing and less durability to home laundering,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be done. In this paper, a method had been found to differentiate ester crosslinkings from ester attachments on CA treated fabric and the variations of both ester crosslinkings and ester attachments under different curing conditions were also studied.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以羊腰部脂肪为原料,对比不同有机溶剂对油脂的提取效果,对比并确定油脂较佳提取条件及共轭亚油酸较佳提取效果,同时研究了温度对动物油脂中共轭亚油酸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己烷的油脂提取效果相比于石油醚、环己烷和无水乙醇较好,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较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4 h,V(溶剂)∶m(油脂)为8 L/kg.在较佳提取条件下,油脂提取率为88.72%,共轭亚油酸质量分数为6.31 mg/g.油脂中共轭亚油酸随温度升高有下降趋势,在130℃时质量分数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6.
2步酯化法制备棕榈酸甲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棕榈酸和甲醇为原料,浓H2SO4为催化剂,采用2步酯化法制备棕榈酸甲酯.第1步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温度为(65±2)℃,催化剂用量为棕榈酸质量的0.5%,甲醇用量为棕榈酸质量的80%,反应时间60 min,酯化率90.06%;第2步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为(100±5)℃,甲醇流速为1.0 mL/min,反应时间为60 min,棕榈酸甲酯的酯化率为99.26%.  相似文献   

17.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润滑剂精制过程中回收循环溶剂N-甲基砒咯烷酮中残留的有机酸酯化物和直接从原油 分离出的有机酸的甲酯化物进行了研究;前者色谱分离出了26个甲酯峰,GC/MS确定了其中的17个主要成份,占有机酸甲酯总量的90.81%;后者色谱分离出了29个甲酯峰,GC/MS确定了其中的20个主要成份,占有机酸甲酯总量的92.11%;对前者色谱还分离出一个二重峰,占整个样品总量的96.  相似文献   

18.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IA/MA copolymer system andcotton cellulose is conjectured and verified, the two keysteps, such as the formation of cyclic anhydride interme-diates and the building of ester crosslinklng, and the ef-fect of sodium hypophosphite are especially emphasized,by FT - IR spectroscopy and acid- base titration anal-yses. The experiments reveal that carboxylic acids main.ly change to cyclic anhydride in the pre - drying step andSodium Hypophosphite (SHP) has effect on it, but mostester - crosslinkages are built in the curing step and SHPhas effects on both anhydride formation and ester -crosslinking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9.
10-对硝基苯氧基癸酸合成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对硝基苯氧基癸酸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以10-溴代癸酸为原料,与甲醇反应生成10-溴代癸酸甲酯,再与对硝基酚钠反应生成10-对硝基苯氧基癸酸甲酯,最后以固定化脂肪酶水解得到10-对硝基苯氧基癸酸.对中间体的折光率和紫外-可见光谱进行分析,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1、H-NMR和13C-NMR以及酶分析应用对最终产物进行确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出目标化合物,总收率达到7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