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2010年将乐县林相图为源数据,从2个等级对森林景观类型进行划分,利用分形理论对研究区内各景观斑块类型指标、形状指标和异质性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讨论景观结构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有林地和非林地为主,二者面积比重之和高达97.174%,且斑块被边界割裂的程度较高.异质性分析表明,将乐县景观斑块团聚程度较高、结构组成复杂且具有良好的连续性,景观异质性程度较高,但各斑块类型空间分布不均匀.景观要素的分维数及稳定性分析表明,非林地的斑块形状复杂程度较高,灌木林地、其它林地和有林地的空间结构稳定性较好,其稳定性指数值均高于全县的稳定性指数值0.291.有林地中竹混交林的斑块形状最为规则且稳定好,而针叶纯林的斑块形状最为复杂且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触发因素, 有关斑块破裂的机理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合理解释. 从弹性力学稳定性理论出发, 建立了描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运动的力学模型, 研究了斑块失稳破裂现象, 从理论上证明了斑块破裂是由于其内在属性及外在的受力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斑块的失稳破裂机理给予了新的阐述: 斑块破裂是由于纤维帽发生参数共振导致剧烈弯曲变形所致; 解释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与不稳定交替发展的动态过程; 进而给出了识别不稳定斑块的临床判据及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建立和研究了斑块环境中的捕食与被捕食系统.主要考虑了迁移以及由迁移所引起的斑块被侵占,资源被消耗或被破坏,斑块恢复的循环过程.讨论了平衡点的存在性及其稳定性,同时对系统的全局性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讨论一类食饵种群分布在两个斑块的食饵-捕食模型正平衡点的存在性、局部渐近稳定性和全局渐近稳定性,并应用Pontryagin最大值原理研究其最优捕获策略.  相似文献   

5.
以铁路交通快速发展为背景,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景观生态评价体系,以景观生态结构、景观生态稳定性、景观生态质量为准则层,选取16项研究指标为指标层,对株洲县京广铁路沿线景观进行景观生态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景观生态结构上,株洲县京广铁路沿线区域生态结构良好,其中自然度为2.46,路网密度为0.034 2,企业密度为0.027,自然度较高,路网密度小,景观斑块之间联系密切,但人类干扰度较大;景观生态稳定性上,其景观均匀度指数为0.906,多样性指数为0.543,优势度指数为-0.65,生态稳定性一般,景观斑块在区域内分布均匀,但景观斑块类型构成简单,多样性较小,景观优势度较低,景观生态系统脆弱,将影响区域整体稳定性;景观生态质量上,株洲县京广铁路沿线各景观斑块生态质量有所差别,其中林地生态质量最好,其次为耕地与水域,综合结果指数都大于0.80,而城乡建设与道路用地生态质量最差.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6.
研究带有扩散和扰动的n-patch(n个斑块)捕食食饵模型正平衡点的稳定性问题.基于微分方程耦合系统的网络化思想,得到了n-patch捕食食饵系统正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定理.所得定理是参考文献[7]的定理6.1的推广。  相似文献   

7.
单种群扩散模型的正概周期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具有斑块间扩散的单种群Logistic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对于两斑块之间以及一般的n斑块间扩散的单种群模型研究了相应概周期系统的概周期解的存在性,稳定性及唯一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两斑块间具有脉冲扩散和扩散时滞的对数增长单种群模型,利用脉冲微分方程比较原理和离散动力系统频闪映射理论,得到了系统持久性和周期解的全局稳定性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有两个斑块的环境中,建立了一类具有Logistic增长率的流行病模型,得到了这类模型的基本再生数,并利用Liapunov方法和Dulac判据研究了无病平衡点与地方病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甘肃省武威市为例,运用RS与GIS技术对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演变趋势及其机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单一,土地斑块密度非常稀疏.斑块面积变化差异最大的是农田和沙地两种类型.(2)2000年与1995年对比,该土地利用格局的多样性有所上升,优势度相对下降,但是土地利用斑块的破碎程度减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离度差异及时间上的变化较大.(3)居民点与工矿等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形态比较规则、简单,复杂性较低,但是稳定性较强.农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尽管复杂性较强,但是稳定性很差.在时间上,该土地利用格局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复杂性基本上有所增强,但是稳定性基本上都是降低的.(4)该土地利用格局系统总体上趋于恶性发展.其时空演变具有复杂的原因,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复杂的区域背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不断增强的人类活动,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使其逐步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城市种植油松斑块为例,探讨了斑块开度(作为林冠开度指标)对油松交配格局和结实的影响,发现斑块开度和油松自交率呈显著正相关,并与个体结实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斑块开度增大导致自交种子败育率下降,或者是由于孤立木接收外源花粉相对较少.另外,本研究未发现斑块开度对花粉迁入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宿主以出访者形式在斑块间迁徙对媒介宿主传染病传播的影响,该文建立了两斑块媒介-宿主传染病传播模型.通过分析无病平衡点的稳定性,给出了传染病基本再生数的表达式.利用微分方程和一致持续生存理论,证明了当基本再生数小于1时无病平衡点是局部渐近稳定的;否则系统的无病平衡点是不稳定的,且系统是一致持续生存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适当控制区域间的宿主出访可有效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甘肃省武威市为例,运用RS与GIS技术对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演变趋势及其机制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单一,土地斑块密度非常稀疏.斑块面积变化差异最大的是农田和沙地两种类型.(2)2000年与1995年对比,该土地利用格局的多样性有所上升,优势度相对下降,但是土地利用斑块的破碎程度减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离度差异及时间上的变化较大.(3)居民点与工矿等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形态比较规则、简单,复杂性较低,但是稳定性较强.农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尽管复杂性较强,但是稳定性很差.在时间上,该土地利用格局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复杂性基本上有所增强,但是稳定性基本上都是降低的.(4)该土地利用格局系统总体上趋于恶性发展.其时空演变具有复杂的原因,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复杂的区域背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不断增强的人类活动,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使其逐步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建立和研究了斑块环境中的考虑资源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微分方程模型.主要考虑了迁移以及由迁移所引起的斑块的被侵占、资源的被消耗或被破坏、斑块的恢复的循环过程.讨论了平衡点的存在性及其稳定性,同时运用复合矩阵的方法对系统的全局性态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一类带有人口流动的SIR传染病模型,运用特征方程及辅助系统证明了无病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得到了疾病在斑块间持续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研究GGT水平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斑块稳定性、血管内皮损伤及炎症应激反应的相关性。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对照组均行血清GGT、内皮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标志物检测,评价UAP组、SAP组冠脉粥样斑块稳定性。SAP组、UAP组血清GGT、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O、T-AOC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UAP组血清GGT、TNF-α水平明显高于SAP组,NO、T-AOC的水平明显低于SAP组(P0.05);纤维斑块、软斑块患者血清GGT水平明显高于钙化斑块患者,软斑块患者血清GGT水平明显高于纤维斑块患者,血清GGT水平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与NO、T-AOC的水平呈负相关(P0.05)。冠心病患者血清GGT的增加与斑块稳定性下降、血管内皮损伤加剧、炎症应激反应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丁鼎  薛小杰  刘瑞强 《河南科学》2020,38(1):109-113
以海南省琼海市城南片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乡村用地、城市用地、区域交通用地、耕地、林地等景观斑块2009—2019年的景观格局与人为影响要素的比较研究,发现斑块总体数量与斑块密度以及人工影响指数都有上升趋势,其中城市建设用地、林地景观斑块面积变化最大.结合该市2009—2019年城乡发展进程,从房地产、城镇化道路、城乡产业变革、水生态治理等的角度探讨其景观斑块变化的动因,以实现城市和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分形理论,对舒城县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周长、斑块边缘密度和斑块形状指数的标度-频度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平原区、岗丘区、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数目分别为514、222、94,图斑数目逐渐减少,同时景观异质性和景观破碎度逐渐降低.平原区占据优势地位的斑块是耕地,其面积占到平原区斑块总面积80%以上.岗丘区耕地和林地斑块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1%和61%,占据着优势地位.山区则是林地斑块,其面积百分比为87%.斑块边缘密度普遍较高,土地利用类型斑块边缘趋向复杂化;斑块形状指数大部分小于1.5,斑块形状总体处于比较简单的状态;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周长、斑块边缘密度和斑块形状指数的标度-频度双对数关系显著,相关系数均超过0.9,呈高度负相关,其分形关系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人口在斑块间扩散对裂谷热疾病传播的影响,提出了一个具有Beddington-DeAngelis发生率函数的双斑块裂谷热病毒模型。【方法】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和运用LaSalle不变性原理,建立了系统无病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准则,运用了Routh-Hurwit判别准则以及几何方法,建立了系统正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性准则。【结果】得到了2个斑块的基本再生数R10、R20,建立了系统平衡点局部和全局渐近稳定的阈值准则, 并通过数值模拟对理论结果进行验证。 【结论】当R10≤1且R20≤1时,该疾病在2个斑块中灭绝;当R10>1时,该疾病在2个斑块中持续生存。  相似文献   

20.
农业景观异质性及其稳定性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和高效的前提.本研究选取河南省封丘县为例,基于研究区TM影像解译结果,借助于ArcGIS 9.3、Fragstats 4.2及GS+7.0软件,探讨了适合研究区景观斑块组成与构型分析的特征尺度.并基于特征尺度,分析了研究区景观异质性及干扰强度的空间差异与梯度变化.结果表示:2 500m为研究区的特征尺度.在特征尺度下,均匀度与蔓延度指数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且数值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格局.自黄河由南向北,异质性梯度变化明显,人类干扰强度不断增大,空间差异不断减小;景观斑块构型不断复杂化,组成均匀性不断降低;景观的构型对于组成的变化越来越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