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12年福建省闽江上游城区—三明市三元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本资料,基于GIS平台和Fragstrats软件,从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林地森林类型和优势树种等3个尺度,对研究区内森林景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类型景观中,斑块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林地、非林地、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和疏林地;斑块边界密度和边界形状较为复杂,分布较为分散.在有林地中,从森林类型构成比例来看,以针叶纯林和竹类纯林为主,阔叶纯林和混交林比例较低.从优势树种构成来看,以杉类、松类和竹林类树种为主,且分布广泛,占绝对优势.研究区域森林景观斑块的空间结构复杂,斑块连接指数小,破碎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2.
以恩施州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 TM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以Erdas image和GIS软件作为信息处理工具,利用生态学软件Fragstats 4.2计算景观百分比、斑块类型面积、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恩施州地区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恩施州以有林地为主,非林地、灌木林、宜林地和未成林零星分布,斑块分布聚集,斑块数目增多,形状较为复杂,人为干扰对森林景观的发展呈良性影响,且景观的结构合理.总体上,恩施州地区的景观异质性高,类型丰富,应继续保持森林景观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甘肃祁连山保护区哈溪林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x、arcview3.x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选取17个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要素的总体特征、破碎度、形状特征、聚集特征等方面,对祁连山保护区哈溪保护站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表明,各类景观要素面积大小顺序为灌木林地未利用地牧草地有林地特灌林地耕地水域未成林地居民地疏林地苗圃地。该区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景观为主体,但有林地、灌木林地斑块多呈块状镶嵌分布,斑块破碎度较高;斑块形状特征复杂,但有林地灌木林地聚集程度较高,由散布于并列指数IJI值分析可知,有林地、灌木林地在保护区分布于中间海拔区域,与其他斑块镶嵌度好,水域与河流对景观的分割作用明显,耕地对林地的干扰较大。  相似文献   

4.
运用分形理论,对舒城县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周长、斑块边缘密度和斑块形状指数的标度-频度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平原区、岗丘区、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数目分别为514、222、94,图斑数目逐渐减少,同时景观异质性和景观破碎度逐渐降低.平原区占据优势地位的斑块是耕地,其面积占到平原区斑块总面积80%以上.岗丘区耕地和林地斑块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1%和61%,占据着优势地位.山区则是林地斑块,其面积百分比为87%.斑块边缘密度普遍较高,土地利用类型斑块边缘趋向复杂化;斑块形状指数大部分小于1.5,斑块形状总体处于比较简单的状态;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周长、斑块边缘密度和斑块形状指数的标度-频度双对数关系显著,相关系数均超过0.9,呈高度负相关,其分形关系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5.
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信息处理软件Arc 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选取斑状密度、斑块个数、Shannon指数、蔓延度指数、边缘密度、周长-面积分维数、类型分离度等指标,对丹江胡村—商镇断面控制流域土地利用特征、景观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人类活动导致林地、草地景观类型面积减少,逐步转变为耕地景观类型;优势景观类型渐渐从林地(面积比从48.83%减小到31.49%)变为草地(面积比从24.35%增加至41.73%);在景观级别上,各断面控制流域内同类型斑块逐渐聚集,而形状趋于复杂,不同类型斑块聚集程度及多样性也逐渐增加,且各类型比例较为均一;在类型级别上,人为活动对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影响作用较大,其景观类型形状趋向复杂,破碎程度增加,草地景观的斑块表现出聚集的趋势,水域景观的分布杂乱且形状复杂,连通性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6.
运用景观指数分析与"3S"技术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景观格局分析是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以landsat美国陆地资源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选择2000年和2015年2期玉林市玉州区影像资料,经过遥感解译和景观指数计算,定量分析玉州区16年来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6年来建成用地和林地面积显著增加,景观类型面积大小顺序改变,各类型景观都发生了相当程度的转移变化;在景观水平上,整个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和空间异质性[1]升高,优势度稍有减少,各类型拼块在景观中呈均衡化趋势分布。在类型水平上,建设用地的破碎化程度增加,优势度增强,斑块聚合度呈增长趋势;林地的破碎化程度降低,优势度增强,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聚集程度明显;水体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形状趋于复杂,优势度下降,斑块呈分散趋势;耕地的斑块形状较为规则,破碎化程度降低,优势度和聚集度[2]增加;其他用地受到来自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等的侵占,破碎化程度加强,优势度和聚集度下降。  相似文献   

7.
以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为研究方法,以福清市为研究区域,应用FRAGSTATS软件计算研究区各景观指标,结果表明:林地、耕地是景观的背景基质,建设用地、草地、水域充当斑块功能;林地景观斑块形状最复杂,耕地、建设用地居中,水域、草地较简单;林地、水田、旱地、建设用地斑块分布较为紧凑;研究区各景观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差异较大,景观多样性水平和均匀程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8.
将GIS和统计分析相结合,以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图为基础,选取了斑块面积等8种景观指标,通过计算景观指标分析了拉市海流域景观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地作为流域内景观基质,由于人为影响其斑块形状较复杂;耕地分布均匀,聚合度连接度都较高;水域分布空间差异性明显,且多以大斑块团聚分布;草地和建筑用地分布零碎但连接度良好;未利用地集中分布于个别村.研究区内景观类型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因人类活动影响减弱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黔东南黎平县四寨村和肇兴村两个侗族传统村寨具有较高的识别性和文化价值,旅游开发强度的不同越来越影响二者景观资源格局的差异。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比较分析四寨村和肇兴村景观斑块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采用1︰500地形图实地勾绘小班,利用ArcGIS 10.2和Fragstats 3.3软件计算景观指数。结果表明:四寨村自然斑块面积较肇兴大,人工斑块面积较肇兴少,耕地和林地是两个村落的优势斑块,四寨村大面积斑块类型多于肇兴村,林地在两个村落中均具有较大的平均斑块面积;四寨村较肇兴村斑块边缘形状更复杂而不规则;斑块边缘密度和斑块密度表明肇兴村景观异质性大于四寨村,景观破碎化程度更高;四寨村各资源类型斑块在空间配置上更为聚集。研究建议在进行侗族村落保护性开发时,注重村落内优势斑块的保护,维持景观的延续性;加强景观斑块资源的管理,合理引导斑块的资源开发,集约化发展村落,提高景观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景观的分形结构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景观的分形分析表明,在流动沙丘、放牧场和农田三种斑块类型中,放牧场斑块的分维数在所分析的三类中最高,说明其空间格局最复杂.农田斑块的分维数最低,形状上相对简单.放牧过程对沙地景观的影响要大于农业活动.分维数与面积关系的分析表明:随面积的增加,分维数总体上呈波浪式增加.农田和放牧场斑块的间隙度和观察尺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和自相似性,具有分形结构.流动沙丘斑块的间隙度随尺度的变化比较复杂,曲线有转折点(在尺度为6和13时),说明流动沙丘斑块在景观中受到复杂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