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辛基酚聚氧乙烯醚(C_8PhE_9)混合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电导行为,并用表面张力实验数据、非理想溶液理论对其电导行为进行了计算,得到与实验相一致的结果。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均表明,在SDS中添加高于其临界胶团浓度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_8PhE_9,会使混合溶液电导率增加,增加的幅度随C_8PhE_9浓度增大而增大;两种表面活性剂之间存在弱相互作用,混合胶团中较多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降低了胶团对反离子的束缚度,相应地增加了溶液中的导电离子数,是电导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文章还讨论了电导与相互作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粘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3.2±0.1K。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以下简称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下简称SDBS)混合溶液对水的相对粘度以及无机盐Na2SO4对其粘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合液的粘度与单组分溶液的粘度之间不是简单的加和,这暗示复配溶液可能形成混合胶团。当用无机盐增粘时,溶液粘度显著增加,但其粘度增加有一定的限度,这些现象用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差别对所形成的胶团结构的影响,盐离子与表面活性剂胶团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活)度积效应来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已有的测定溶液动态表面张力(DST)的最大泡压法(MBPM)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可测表面年龄≥0.03秒的MBPM流程与装置,分别测定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两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的DST。对SDS溶液,DST的测定值与文献值吻合;对LAS溶液,随溶液浓度、温度以及溶液中NaCl浓度的增加,均使表面吸附速度提高,吸附量增加,DST降低。  相似文献   

4.
胶团强化超滤去除水溶液中Cd2+,Cu2+和Ni2+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研究胶团强化超滤法对水溶液中3种重金属离子Cd2+,Cu2+和Ni2+的去除,考察不同阴离子的钠盐对胶团强化超滤性能的影响,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溶液中表面活性剂胶团的直径。研究结果表明:胶团直径随着SDS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小,NaCl浓度增加屏蔽了表面活性剂头基之间的静电排斥力,导致胶团聚集数和直径增大;当表面活性剂和金属离子浓度比为10时,在单一和混合体系中,同一条件下的Cd2+,Cu2+和Ni2+截留率都基本相同,均高于98%,证明胶团强化超滤去除金属离子的机理是金属离子通过静电引力吸附于SDS胶团上,金属离子的截留率只与其价态有关,而与金属离子种类无关;高浓度NaCl的加入会使Cd2+截留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本文由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辛基酚聚氧乙烯醚(C_8PhE_9)混合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γ—1gC 曲线,按Rubingh 非理想溶液理论计算得到混合胶团内两种分子的相互作用常数β~M=-1.21,属于弱相互作用,且混合胶团是以活性较高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组成.还根据Rosen 理论计算了水溶液——空气界面单分子层内两者相互作用参数.结果μ=0.9时,β=1.15.和C_8PhE_9浓度固定为5×10~(-4)mol·L~(-1)的γ—lgC_(SD(?))实验相比,上述结果可能描述了表面竞争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6.
用荧光法,以芘作为荧光探针,测定了正戊醇、正已醇和正庚醇在十二烷基磺酸钠(AS)胶团和水相之间的分配平衡常数(K_A),研究了醇的浓度影响分配常数的规律。结果发现醇的 K_A 与其在 AS 胶团相摩尔分数(X_A)的关系呈现“~”形状;K_A 在0.4相似文献   

7.
利用失重法和动电位极化曲线法及电化学阻抗谱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冷轧钢在0.1 mol/L HAc溶液中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SDS在0.1 mol/L醋酸溶液中能对冷轧钢起到较好的缓蚀作用,缓蚀率随着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随温度的增加而下降,最大缓蚀率可达94%.塔菲尔极化曲线表明SDS为抑制阴极为主型缓蚀剂.缓蚀剂在钢表面的吸附是自发、放热过程且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SDS在钢表面发生物理吸附的同时伴随化学吸附的发生,吸附为熵增过程.  相似文献   

8.
两亲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能形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物从而引起溶液性质发生重大变化。通过自由基胶束共聚法制备疏水单体为N-苄基-N-正丁基丙烯酰胺(BBAM)的三元共聚两亲聚合物P(AM-NaA-BBAM),并采用FT-IR进行结构表征。采用荧光探针法、黏度法、流变法研究P(AM-NaA-BBAM)与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相互作用,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SDS质量浓度较低时,P(AM-NaA-BBAM)与SDS通过形成混合胶束提高P(AM-NaA-BBAM)/SDS混合体系中疏水基团的缔合强度以及混合溶液的表观黏度和弹性;SDS质量浓度较高时,部分疏水基团单独增溶于表面活性剂胶束中从而破坏溶液的空间网络结构,疏水基团的缔合强度降低,混合溶液表观黏度及弹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对正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eTAB、DoTAB、TTAB和CTAB)和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混合体系双水相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13 K下各体系都能形成双水相,且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别决定着阴、阳离子双水相(ATPSa、ATPSc)的性质.双水相区域中两表面活性剂的配比可能与该区域内富舍表面活性剂胶团化性能有关.胶团化越强,其在双水相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实验结果也表明:混合溶液中两表面活性剂链长的匹配扩大了双水相区域的面积,使双水相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提高溶液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钙(Ca(DBS)2)沉淀的析出,结合微生物絮凝剂GA1(MBFGA1)对Ca(DBS)2的絮凝作用,将阳性染料罗丹明b(RB)从溶液中絮凝去除.在整个絮凝过程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增溶RB分子,然后在过量Ca~(2+)的影响下,增溶了RB分子的Ca(DBS)2悬浮物充分析出,最后被MBFGA1絮凝沉淀.为了提高RB的去除效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Ca~(2+)、SDBS及MBFGA1初始浓度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下(SDBS:2.67 mmol/L、Ca~(2+):5.61 mmol/L、MBFGA1:4.34 mL/L),RB和SDBS去除率达到99.80%和90.03%,其出水COD值为89.69 mg/L,低于国家工业废水排放标准,无需进行后续处理.同时,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来探讨RB的絮凝去除机理以及SDBS和Ca~(2+)之间的相互作用.当Ca~(2+)初始浓度相对SDBS初始浓度过量时,增溶RB分子的SDBS胶团(SDBSRB胶团)会与Ca~(2+)反应生成被RB分子附着的Ca(DBS)2颗粒(Ca(DBS)2-RB颗粒),最后Ca(DBS)2颗粒被MBFGA1絮凝沉降;而当SDBS初始浓度相对Ca~(2+)初始浓度过量时,Ca(DBS)2颗粒会逐渐复溶并生成大量的附着Ca~(2+)的SDBS胶团.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钨中锰的增感作用及抑制基体干扰作用,并制定了分析方法。在6%SDS存在下,测定钨中锰的特征浓度为0.035μg/ml/1%,直线浓度范围为0-5μg/ml,并且高至1.0g/50ml的钨也不干扰。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要求。对增感机理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电导率和表面张力的测定,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烷基-α,ω-双(二甲基酰氧乙基溴化铵)(Ⅱ-12-s)酯基G em in i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及其溶液表面吸附和形成胶团的热力学函数。结果表明:在298~318 K,临界胶团浓度(CM C)和平衡表面张力(γ)分别为2.51×10-6~4.24×10-6m o l/L和32.9~34.2 mN/m,表面吸附和形成胶团的自由能分别为-68.78~-77.20kJ/m o l和-40.91~-49.80 kJ/m o l,Ⅱ-12-s在溶液、表面吸附及形成胶团过程中均为熵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吐温-80(聚氧乙烯山梨醇脂肪酸酯)与脂质膜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运用浊度测定、DSC1、H—NMR等分析手段验证了脂质膜的立体稳定结构.结果表明:吐温-80在水相与脂质相间分配达到饱和时的质量浓度为1.3%,与脂质膜开始增溶成混合胶团时的质量浓度为2.6%.当Re<0.5时,表面活性剂单体在溶液和脂质双层膜中分配,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单体和囊泡并存,脂质双层囊泡膨胀,粒径逐渐增大,形成一个肿胀的脂质囊泡.当0.5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AOT/异辛烷反胶团溶液的反萃取脂肪酶动力学,通过改变水相pH值,离子强度,搅拌速度和反胶团中脂肪酶浓度来测定总质量传质系数。结果表明,传质系数与水相的pH值,离子强度有关,而与搅拌速度,反胶团中脂肪酶浓度无关,说明该反萃取过程属于界面控制,进而提出反萃取过程机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粘度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 ( 2 98 1 5K ,30 8 1 5K ,31 8 1 5K)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水溶性聚合物聚氧乙烯 (PEO)体系在有无电解质 (NaOH)存在时溶液的宏观粘度 ,研究了SDS—PEO体系分子间相互作用对PEO构型的影响 ,得到了不同SDS—PEO体系的临界聚集浓度 (CAC)和聚合物饱和浓度 (PSP) ,并根据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体系相互作用模型计算了SDS胶束被吸附到聚合物PEO过程的吉布斯函数变 ,讨论了SDS—PEO体系分子间相互作用强度 结果表明 ,在所研究范围内 ,SDS—PEO体系有无电解质溶液的比浓粘度均随聚合物PEO浓度的减小而急剧升高 ,呈现典型的聚合电解质行为 ,而且SDS的浓度越大 ,电粘效应愈明显 由此可以推断 ,聚合物PEO与表面活性剂SDS之间主要是通过疏水键相互结合 ,PEO分子链处于更伸展的状态 NaOH的存在使聚合物PEO分子与胶束结合位置减少 ,聚集体的体积减小 ,或者介电常数增大 ,因此表现出电粘效应弱于不含碱的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体系 ,而且使其分子间相互作用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环糊精(β-CD)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水溶液中的包结作用.通过固定SDS的浓度,改变溶液中β-CD的浓度,发现体系的表面张力随β-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到一稳定值.实验发现溶液中加入β-CD时表面张力比不加入β-CD要大,但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上,各体系的表面张力值均相同.表明水溶液中β-CD及其与SDS形成的包结物都没有表面活性,且临界胶束浓度与β-CD的浓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用数学方法计算出了β-CD与SDS形成1:1型包结物的包合常数.  相似文献   

17.
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模拟了十三烷基甲苯磺酸钠在不同浓度下油水体系的胶团形状,发现在临界胶团浓度以上,随浓度的增加,依次自发形成从球状胶团、棒状胶团、层状胶团到反胶束结构的各种聚集体。并用扩散系数数值与直观模拟结果相对应,发现扩散系数能很好地表征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自组装情况。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edocyl sulfate, SDS)胶束体系对硝基苯的增溶作用, 考察了SDS浓度和SDS溶液中的NaCl质量浓度对硝基苯增溶作用的影响, 采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技术确定了硝基苯在SDS胶束中的增溶位置. 实验结果表明, 硝基苯的增溶量既随SD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也随SDS溶液中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硝基苯在SDS胶束中的增溶位置靠近SDS的疏水内核.  相似文献   

19.
胶团增溶超滤 ( MEUF)技术是新兴起的低能耗、高效率、易工业化的污水处理技术 [1] .它是通过增溶表面活性剂胶团超滤去除废水中的致污有机物和金属离子的 ,因此 ,形成增溶胶束的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对 MEUF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极为重要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 CTAB)是低 cmc,可以形成较大的胶团 ,且有很强加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 .本文对不同电解质 ( Na Cl/KCl)浓度下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 CTAB) 水体系加溶辛胺后的体积性质和微极性进行了研究 ,希望深入了解这些体系中的相互作用 ,从而为 MEUF技术的开发和…  相似文献   

20.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在各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了聚乙烯醇(PVA)/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合体系,探讨了添加SDS后PVA溶液粘度行为的变化。(1)加入SDS使PVA溶液粘度增大,最初SDS浓度较小时粘度增幅较小,接着粘度增幅变大,最后粘度增幅变小至粘度基本不变。(2)PVA/SDS溶液的ηsp/C-C基本呈线性关系,但在低浓度区却偏离线性,而且PVA/SDS溶液比PVA溶液线性偏离程度更大些。(3)加入SDS使PVA溶液特性粘数增大,PVA分子尺寸增大,均方末端距最多约大1.5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