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了二丁基、古丁基和三苯基锡的芸香酸酯,进行了表征,并报道红外光谱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作者对“秦始皇兵马俑”这一当今流行的说法,明确地进行了否定;同时以其多年来探索研究的成果为依据,大胆提出了在秦昭王时曾专权达四十一年之久的秦宣太后才是俑坑主人的新观点,从而把秦兵马俑坑的实际营建年代前推了半个世纪左右。对“秦俑”这样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的学术研究,绝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考古,它还涉及到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应该提倡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要敢于冲破先入为主的思想束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不同的材料依据,提出自己具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也就是出现更多的“一家之言”。“笔墨官司,有比无好”。任何人,只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从事认真严肃的科学研究,并且能得到有足够根据、有周密论证、有系统和有创见的成果,我们都表示欢迎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3,4-二羧基苯甲醛与二丁基氧化锡反应制备了新化合物3,4-(二丁基锡)二氧基苯甲醛,后者与芳伯胺缩合,合成了4种未见文献报道的希夫碱,通过元素分析、IR以及HNMR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2004年8月.在秦俑馆网站的论坛上,出现了一个不寻常的帖子。有人提问:“铜车马上的许多部件,是否都属于同一个时期制作的?”之后有人跟帖说:“铜车马既然不在兵马俑坑里出土,和兵马俑不存在实质性的联系,那么它有什么理由被当作‘秦始皇兵马俑大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经常与国内外的公众见面,这是否有点名不符其实!”那么,铜车马到底是哪个年代的文物呢?本刊分4期连载《考证“铜车马”的归属年代》一文,带领读者探寻历史尘封的痕迹。  相似文献   
5.
阿房宫是建筑史的丰碑 所谓的阿房宫,是<史记>、<汉书>等正史记载中的一座秦代宫殿,它豪华奢侈、规模宏大、结构精美,在中国的建筑史学中,具有一种里程碑式的、无可比拟的学术价值.一九九四年,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一致确认:秦阿房宫建筑遗址保存完整的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属于世界奇迹和著名遗址之列.此后,阿房宫是"天下第一宫"的美誉,也就传遍了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话理论和互文性理论,从互动视角和功能视角来探讨网络热点事件文本中评价的功能及其实现有较强的理论价值。评价是以功能为指向的,评价功能的最终实现,得益于互动。网络热点事件文本中的评价主要有情感宣泄、立场站位、网络问责、网络问政和语篇建构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3,4-二羟基苯甲醛与二丁基氧化锡反应制备了新化合物3,4-(二丁基锡)二氧基苯甲醛,后者与芳伯胺缩合,合成了4种未见文献报道的希夫碱,通过元素分析、IR以及1HNMR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为构建小鼠mlrpS-cDNA基因原核、真核表达载体,大肠杆菌表达其融合蛋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经脂多糖刺激的鼠NIH3T3细胞cDNA中,扩增出编码mlrpS的cDNA。用限制性内切酶KpnⅠand XhoⅠ消化后,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TAT中,经酶切鉴定与测序证实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产生融合蛋白。经KpnⅠ和XhoⅠ酶切回收mlrpS-cDNA,插入pcDNA3.1载体中;pcDNA3.1-mlrpS再经KpnⅠ和ApaⅠ酶切后,插入到pEGFP—c1载体上,构建pEGFP-mlrpS融合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mlrpS表达载体经测序证实,与GenBank登录的序列完全一致;双酶切鉴定证实,克隆基因正确插入载体pEGFP及pTAT;SDS—PAGE证实融合蛋白表达成功。说明:成功地构建了mlrpS原核、真核表达载体,成功正确表达了6His/mlrpS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9.
陈景元 《科技潮》2008,(2):56-57
阿房宫,这座历史上瑰丽的宫殿,也许并没有人有缘看到它的真面目,文人墨客的描述或许只是幻想。当考古队发出了“阿房宫是烂尾楼,根本没建成”的声音之后,人们对这一结论争议纷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用表面张力法、电导法和荧光法研究了水溶性聚乙二醇(PEG)和十二烷基磺酸钠(AS)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导出了在饱和点下 AS 与 PEG 浓度的关系式(40℃)。在饱和点和低于饱和点下,用稳态荧光猝灭法测得 PEG—AS 混合胶束中 AS 的聚集数均为30±2。计算出 PEG 分子中122个结构单元与 AS 胶束形成一个混合胶束。在饱和点以上,整个体系的“平均”胶束聚集数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