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野生大豆根尖中柱鞘细胞脱分化的超微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大豆根尖成熟区的中柱鞘细胞在自然条件下即会发生脱分化。通过研究此类脱分化细胞的超微结构,揭示出:在中柱鞘细胞发化过程中,细胞由相对静止到活跃活动。细胞核膜向核基质深度凹入,形成数量不等充满细胞质的凹陷,胞基质和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和内质网形成的小囊泡深入凹陷中。脱分化的细胞核膨大,核膜上核孔密集分布,核周围聚集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大量的核糖体,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活动  相似文献   

2.
食蚊鱼卵子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相。第1时相,卵原细胞细胞质较少,核质比较大。第2时相,卵母细胞体积增加迅速,核质比显著减小,细胞质强嗜碱性,滤泡细胞出现。到晚期,有卵黄核及类生长环的出现,这两种结构均和卵黄物质的形成有关。第3时相,卵母细胞嗜碱性减弱,卵黄泡从膜内缘开始出现,逐渐充满细胞质。颗粒层滤泡细胞互相堆积成舌状镶嵌入卵膜,并使放射带凹凸不平,称为镶嵌型滤泡。第4时相,卵母细胞体积增加较快,卵黄泡消失,卵黄物质逐渐充满细胞质,细胞核移至边缘。第5时相,滤泡细胞脱落,成为成熟卵,卵黄物质均匀散布,卵膜极薄。第6时相,未受精卵和滤泡细胞逐渐退化,被吸收。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牡蛎精子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透射电镜下研究了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的精子形成过程,精子细胞中含有前顶体颗粒,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粒等多种细胞结构,线粒体,前顶体颗粒的数量较多,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前顶体颗粒逐渐汇集,愈合成顶体泡,顶体泡覆盖在细胞核的一端逐渐发育为顶体,线粒体则向顶体相反的方向移动,最后移到核后端形成4个较大的线粒体球;中心粒移到核后端由远端中心粒径形成轴丝,细胞核发生致密,形态发生变化,最后形成杯状的精子核,多余的细胞质被抛弃。  相似文献   

4.
水胺硫磷对草地贪夜蛾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电镜观察表明?400ppm水胺硫磷药剂处理草地贪夜蛾细胞30min时,线体内膜上的嵴开始部分离解,细胞内空泡、囊泡明显增多,该药剂处理1h后,细胞核周腔开始部分膨大,核厝部分离解;随着药剂处理时间的延长,线粒体内膜上的嵴渐渐消失,整个线粒体形成双囊体状结构,最后,有的线粒体解体,该药剂处理9h后,部分细胞的核膜完全溶解,核质散逸到细胞质中,上述结果表明,水胺硫磷不仅具有抑制昆虫体内乙酰胆碱酰酶的  相似文献   

5.
芦柑子叶细胞脱分化及其线粒体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芦柑子叶在脱分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植体脱分化由接触培养基切口处先启动,未培养的子叶薄壁细胞内充满足脂贮藏物,在脱分化过程中,贮藏物质逐渐减少直到消失,细胞核相对体积增加并常出现核膜内陷和核仁小泡,多聚核糖体与粗面内质网增加,线粒体在数量,形态,分布嵴的发达程序上随着细胞的脱分化进程发生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华北半叶紫菜丝状体细胞的凋亡过程进行了初步观察并对这一过程中细胞超微形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丝状体细胞的凋亡过程是由分枝的端部细胞发生老化开始的,老化细胞的细胞内壁增厚;细胞核内染色质凝缩,核膜溶解;色素体片层结构变形、溶解;红藻淀粉电子密度显著下降,逐渐解体;胞浆中出现不规则形态的囊泡、髓样结构和结构特殊的小体;随着细胞的趋于凋亡,核、色素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相继溶解消失,细胞结构崩溃,细胞内壁明显增厚。细胞中的囊泡和髓样结构参与了细胞内壁的形成。本研究首次报道紫菜中存在细胞凋亡,并对丝状体细胞凋亡过程的生物学意义及髓样结构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利用电镜技术研究美洲黑杨次生韧皮部筛管和伴胞发育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观察到筛管和伴胞由同一个次生韧皮部衍生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筛管的发育历经未成熟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变化.未成熟期筛管分子表现为细胞的径向扩展、壁的增厚、筛管质体和P-蛋白质的产生;成熟期筛管分子细胞组分发生选择性自溶,细胞核核质弥散状,核膜不清晰,或核膜清晰而核物质降解,最后细胞核完全解体转化为P-蛋白质类的物质;衰退期筛管分子细胞质完全解体消失,失去功能.在筛管成熟期间,伴胞的细胞质较浓,内含丰富的核糖核蛋白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与筛管相连的细胞壁上具有胞间连丝.随着筛管功能的衰退,伴胞表现出典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特征,细胞质内质网库槽膨大,细胞核核周腔出现,染色质凝聚边缘化,最后细胞完全解体消失.总之,美洲黑杨次生韧皮部筛管发育首先经历了细胞去核化的过程,在维持一段时间的生理功能后细胞质逐渐解体消失,与此同时伴胞细胞核、细胞质降解.笔者推测筛管与伴胞一起作为功能复合体共同完成各自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  相似文献   

8.
美洲黑杨维管形成层活动周期可分为休眠期、恢复活动期、活动期和转化期4个时期。休眠期维管形成层区约由3层细胞组成,细胞壁较厚,细胞内具有大量小液泡,其内包含一些电子密度较高的物质;细胞质内充满了游离的核糖核蛋白体,脂粒圆球形,散布在小液泡之间;内质网光滑型,多为短片状,只有近质膜处才呈网格状;线粒体内嵴不清晰,高尔基体数量较少,一般由3~5层扁平囊组成,周围未分泌形成高尔基小泡。恢复活动期维管形成层的细胞壁变薄,细胞内逐渐形成大液泡,内含物降解,细胞质的电子透明度增高。活动期维管形成层区细胞层数可达8~9层,细胞壁非常薄,细胞高度液泡化,细胞质和细胞核贴壁分布,或通过原生质索悬垂在细胞的某一位置,细胞器结构清晰,细胞质膜大量内折,与壁物质的形成有关。转化期维管形成层区细胞停止分裂,细胞壁逐渐增厚,液泡数目增多,体积减小,细胞开始积累淀粉、脂类和蛋白质等类物质。休眠期和活动期细胞超微结构特征相反,而恢复活动期与转化期细胞结构特征相似,互为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9.
拟南芥花蜜腺的高尔基体活动及其分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压冷冻和冷冻置换电镜技术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花蜜腺发育过程中蜜腺细胞内高尔基体的活动进行了观察,并且对高尔基体分泌泡的分泌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蜜腺发育初期、泌蜜盛期和蜜腺发育后期,高尔基体的活动较为频繁。蜜腺细胞中,高尔基体分泌泡向细胞外输送物质时并未遵循“胞吐作用”途径,而是分泌泡整体进入到细胞壁内,最后在细胞壁内解体并释放内容物。  相似文献   

10.
异源四倍体鲫鲤成熟性腺和红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繁殖季节异源四倍体鲫鲤成熟精巢、卵巢和血液中红细胞超微结构.成熟精巢由许多小叶组成,小叶内可观察到精原细胞、精子细胞和大量成熟二倍体精子.精原细胞的细胞质内可见核糖体、内质网、线粒体和电子致密物质;支持细胞的细胞质中可见内质网和明显的可能与激素合作有关的颗粒状物质.二倍体精子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头部内充满致密染色质,尾部中央轴丝具有典型"9+2"微管结构.成熟卵巢中Ⅳ和Ⅴ时相卵母细胞外包围着两层滤胞细胞;内层滤胞细胞伸出微绒毛深入透明带和卵黄膜内,并一直延伸到卵细胞的细胞质内.推断微绒毛具有物质和信息交流的功能.Ⅳ时相和Ⅴ时相卵母细胞内的卵黄具有两种形式,一种其外有囊泡包围,另一种外面没有.红细胞中32.43%的细胞核具有独特的哑铃状结构,超微结构显示这种哑铃状结构为细胞核的弯曲变形现象;少数红细胞核有一分为二的分裂现象.红细胞核的这些特征可作为区别四倍体鱼和二倍体鱼的重要标志.在亚显微水平证明四倍体鲫鲤具有正常的成熟精巢和卵巢,它们能够产生正常的二倍体精子和卵子,保证四倍体性能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1.
应用磷酸铅沉淀技术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茎竿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酸性磷酸酶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纤维原始细胞形成期,酸性磷酸酶主要分布于质膜和细胞核染色质上;在初生壁形成早期,酸性磷酸酶主要分布在质膜、液泡和细胞核染色质上,并在质膜上密集分布;随着初生壁的继续形成,质膜上的酸性磷酸酶逐渐减少呈稀疏分布,而细胞核染色质上的酸性磷酸酶逐渐增多呈密集成团分布;随着次生壁的形成,染色质开始凝聚,细胞核染色质上分布的APase活性有所减弱。但随着液泡膜的裂解,在裂解的液泡膜、降解的线粒体和细胞质上具有APase活性。随着次生壁持续增厚,APase在胞间连丝、质膜、质膜内陷结构、运输小泡和凝聚并边缘化的染色质等部位持续多年保持较强的活性。因此,酸性磷酸酶可能是引起纤维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原因之一,不同的酸性磷酸酶同功酶可能分别参与了毛竹茎秆纤维细胞初生壁和次生壁的形成,以及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原生质体的降解。酸性磷酸酶持续保持较高活性与竹子纤维细胞的长寿特性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叙述了甘薯珠心细胞在衰退前的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一般珠心表皮细胞和离胚囊较远的珠心细胞以及胚囊发育初期靠近胚囊的细胞有较大的核质比和清晰的核被膜;细胞质中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十分丰富,功能也非常活跃;细胞中有较多的小液泡;细胞壁上具有较多的胞间连丝.随着胚囊的扩展和珠心细胞的发育,在离胚囊稍近的珠心细胞中,出现平行内质网槽库和同心内质网环,同心内质网包围的细胞质被消化后形成小液泡.通过新液泡的形成,原有液泡的扩大与合并,珠心细胞形成大的中央液泡,此时,珠心细胞由具有分生组织细胞特征转化为呈现薄壁组织细胞的典型特征,以后,胚囊的进一步扩展将导致珠心细胞的衰亡.  相似文献   

13.
荞麦糊粉层传递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子显微技术观察了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糊粉层传递细胞的发育过程,研究发现,荞麦开花后15d,糊粉层细菌与珠心相邻一侧的细胞壁上开始出现壁内突;开花后20d,糊粉层传递细胞的壁内突消失。结果表明荞麦的糊粉层传递细胞不仅能吸收母体的营养物质,可能也起到把母体营养物质转运到胚乳组织中贮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法国鹌鹑脑垂体神经叶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脑垂体神经叶由无髓神经纤维及末梢、垂体细胞,室管膜细胞、毛细血管、结缔组织构成,无髓神经纤维末梢内含许多神经分泌颗粒,大多终止于有孔型毛细血管的基膜外,这为分泌物质放入血提供了有利条件,神经叶中漏斗隐有面有一层室管膜细胞,室管膜细胞基部与神经末梢紧密相接,此外胞质中可见微吞饮小泡,因此认为,室管膜细胞可能参与社会分泌物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15.
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DAPI荧光染色方法对荔枝雌花发育过程中花药败育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败育的花药在减数分裂之前其药壁细胞即开始解体,减数分裂后,药壁组织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导致对营养物质竞争力的减弱;发生凋亡的细胞,细胞核染色质固缩,其电子密度高于正常,核仁消失,染色质趋边化的双层核膜降解,有的核变形而凹陷,核膜破裂,在核膜破裂处可见到由核物质组成的凋亡小体.正在凋亡的细胞中,几乎都可观察到细胞核周围有许多线粒体,一些线粒体变形拉长,嵴肿胀,有的线粒体发生缢缩,线粒体膜降解而变得模糊,有的已破裂.表明线粒体与细胞凋亡可能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显微、超微结构研究表明 ,短日照条件下豌豆顶芽的衰老过程是从营养生长锥向花芽的转化 ,而用DNA原位末端标记 (TUNEL)、Caspase 8WesternBlot和 14 0bpDNA片断积累的试验结果证明 ,转化为花芽的整个生长锥细胞发生了编程性死亡 (PCD) ,而且其最顶端部分细胞首先发生PCD ,而顶端周围的分生组织细胞逐渐分化出花芽的各部分 ,但顶芽最后并没有发育成为完整的花 ,所有细胞就都发生PCD ,从而顶芽衰老  相似文献   

17.
维管植物导管元素分化与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遗传控制的细胞死亡是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过程,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维管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由死亡的管导分子组成,本文着重讨论了维管植物的导分子形成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deathPCD)的形态和化特性以及参与找在因,并介绍了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PCD存在的时空广泛性。虽然植物发育生殖过程中的PCD与动物细胞通过遗控制的细胞死亡是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过程,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维管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由天文馆的导管分子组成。本文着重讨论了维管植物的导管分子形成过程中的细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的形态和生化特征以及参与的基因,并介绍了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PCD存在的时空广泛性。虽然植物发育和生殖过程中的PCD与动物细胞凋亡存在许多相似的形太必生化特征,但细胞通过自溶或自自我吞噬来死亡,而并不形成动物细胞凋亡中典型的凋亡小体。说明这些PCD类型本质上凋亡型PCD。导管分子的死亡是一种典型的植物PCD。近年来体外系统研究表明,导管元素分析中的细胞死亡程序与动物细胞凋亡不同。  相似文献   

18.
Mechanisms of plant somatic embryogenesi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ased on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reports, this review addresses some important issues about plant somatic embryogenesis. Once plant somatic cells develop into embryonic cells, the organelles of the cells increase, and their function is active. In the early stage of embryogenic cells, the reaction products of AT-Pase are mainly deposited on the plasma and vacuole's membranes, then the activity of ATPase can be found in the cytoplasm, vacuole and nucleus in the late stage of embryogenic cells. ATPase-catalyzed reaction occurs actively in the thickened wall of embryogenic cells. Endogenous hormone is a critical factor affecting somatic embryogenesis.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ctivit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embryogenic cell differentiation, is much higher in differentiated embryogenic cells than in undifferentiated cells, indicating that embryogenic cells have stronger function of antioxida-tion. In addition, the lower level H2O2 can promote embryogenic cell differentiation. Th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exists in the process of embryogenic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active oxygen spec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ducing of plant PCD.  相似文献   

19.
The main activity of Fas is to trigger cytoplasm death program in animal cells. In G2 pea, vacuole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inducing cell death in the cytoplasm of longday (LD) grown apical meristem cells. Expression patterns of the Fas in G2 pea cells revealed that the Fas is mainly localized in the vacuole of cells undergoing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The Fas expression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initiation of menadione-induced PCD in tobacco protoplasts.The results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the Fas-like mediated cytoplasmic death pathway in plant cells.``  相似文献   

20.
甘薯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细胞质超微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变化主要涉及小泡,内质网质和核糖体,小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尤为丰富,参与胼胝质壁的形成,内质网在小孢子母细胞中非常丰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转化为小泡,在小孢子是时期转化为内质网小泡,质体在小孢子母细胞中比较丰富,但处于退化状态,到小孢子时期尤为丰富并集中分布在细胞核的周围,核糖体的密度在小孢子母细胞和小孢子中均较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