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解析厚壁毛竹茎秆节间壁厚腔小的细胞学机制。【方法】通过石蜡切片观察细胞学结构差异,采用超椭圆方程精确描述顶端分生组织外轮廓。【结果】厚壁毛竹竹鞭实心、无髓腔、横切面布满维管束组织,而毛竹竹鞭横切面中心为髓腔。连续纵切及横切切片显示,厚壁毛竹鞭笋顶端分生组织在发育过程中未分化出髓组织;且厚壁毛竹顶端分生组织相比于毛竹,形态细长、细胞数目多、面积大,但细胞层数相似。数学建模分析显示,毛竹与厚壁毛竹顶端分生组织外轮廓均可以被超椭圆方程精确描述,但是毛竹长轴与水平轴的夹角约呈45°,而厚壁毛竹的夹角近乎90°,显著不同于毛竹。在光学显微镜下与毛竹比较,厚壁毛竹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的细胞质浓、形态更规整。【结论】厚壁毛竹顶端分生组织形态及结构异常是导致其竹鞭实心的细胞学原因。  相似文献   
2.
‘霞早’绿竹花形态特征及花药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霞早’绿竹(Bambusa oldhami‘Xia Zao’ ZSX)开花形态,分析其不结实的原因。【方法】以福建省霞浦县开花‘霞早’绿竹为材料,野外观察小花的开放动态,并以石蜡切片法研究花药的发育过程。【结果】‘霞早’绿竹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时,开花植株新生叶片较小。开花‘霞早’绿竹竹秆及主次花枝各节上大都着生多枚簇生小穗。小穗上各小花的分化和发育是按基部到顶部的顺序依次进行的。‘霞早’绿竹每朵小花有6枚花药,每个花药有4个花粉囊。花药壁发育属于单子叶型,花药壁的4层结构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发育完全。从雄蕊原基开始形成到小孢子母细胞,未见结构和发育异常;但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到花粉粒成熟的各个发育阶段,小孢子结构及绒毡层出现发育异常。【结论】研究明确了‘霞早’绿竹小穗中各小花的发育进程是由下而上发育的,开花特性以及花粉发育异常是其不结实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长期淡竹叶片解剖结构及其光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淡竹开花期间不同形态叶片显微结构的差异,对比分析淡竹开花期间佛焰苞显微结构及其光响应的变化,阐明淡竹开花期间叶片衰老机制。【方法】取淡竹未开花竹株营养叶、开花竹株营养叶以及不同开花时期佛焰苞,70%FAA固定,石蜡切片后用于显微结构观察。戊二醛固定,常规电镜制片用于透射电镜观察。同时,对不同时期叶片进行光合速率测定。【结果】淡竹花期内,随着花的不断发育,佛焰苞厚度、相邻维管束间距离及维管束横截面积不断降低。佛焰苞叶绿体有明显的淀粉粒、类囊体、基质片层及嗜锇颗粒的存在,开花后期佛焰苞中叶绿体结构崩溃。淡竹开花后期3种不同功能叶片最大光合速率分别下降了87.03%、62.48%和55.00%。【结论】淡竹开花期间,随着花的不断发育,叶片维管束面积与数量减小,叶片合成及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减弱,叶片逐渐衰老脱落,进而造成竹株死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竹子地下茎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对矢竹含不同发育阶段节的地下茎转录组图谱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利用qRT-PCR对节间生长相关基因进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共获得了11 976条平均长度为1 008 bp的单基因簇(unigenes)。NCBI注释显示,63.8%的单基因簇具有注释结果,其中16 254条unigenes被注释到137个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代谢通路中。Map Man分析共获得了1 864个转录因子及603个激素代谢及信号转导相关单基因簇。在功能基因方面,共获得564个与细胞壁构建相关的代谢基因,其中92个与木质素合成相关。此外,对9个与赤霉素、细胞壁合成及细胞骨架组织相关的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它们在节间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细胞壁、细胞骨架下游功能相关基因在矢竹地下茎节间快速生长阶段表达最高;而赤霉素合成及信号传导相关基因则在节间伸长起始阶段最高。【结论】矢竹地下茎生长发育受到从各类激素、转录因子到其下游功能基因等组成的复杂分子网络的协同调控。  相似文献   
5.
地衣协同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地衣的协同进化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资料表明,地衣的起源可追溯到前寒武纪;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共生菌与共生藻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地衣产生了一些特有的性状,诸如对共生菌,共生藻的生存均有利的形态结构,合成了某些地衣所特有的镒生代谢产物,地衣体内不同部位DNA甲基化程度不同等。共生菌、藻的分离培养发现,分离培养状态下的真菌与藻类与共生状态下的在形态、生理和遗传上有较大的差异,地衣的人工重建表明,真菌与藻类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已产生了较高的专一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四川省青神县慈竹不同变异类型的纤维形态指标进行观测,比较分析了不同变异类型纤维形态特征的差异及变异规律,并对其利用价值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慈竹6种类型的平均纤维长度都大于1.6 mm,除罗汉慈外均大于毛竹;慈竹、琴丝慈和蛇头慈纤维长度分布的最大频率出现在2.0 ~3.0 mm之间,其余慈竹类型的纤维长度分布最大频率出现在1.0 ~2.0 mm之间.除罗汉慈外,其余慈竹类型的纤维长宽比平均值均大于100,且大于毛竹.慈竹6种类型纤维平均壁腔比在1.77~ 3.96之间,均小于毛竹.在轴向上,慈竹不同类型纤维的长度、宽度、长宽比和腔径的变异规律随交异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其纤维壁厚和壁腔比则具有相似的交异规律;在径向上,慈竹不同类型竹壁内侧的纤维长度、腔径均大于外侧纤维,其竹壁内侧的纤维宽度、长宽比、壁厚和壁腔比大多小于外侧.说明除罗汉慈外慈竹其余变异类型的竹材纤维质量均优于毛竹,琴丝慈的竹材纤维质量优于慈竹,其造纸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7.
以4种地被竹(铺地竹(Arundinaria argenteostriata)、菲白竹(Arundinaria fortune)、鹅毛竹(Shibataea chinensis)、黄条金刚竹(Sasaella masamuneana f.aureostriata))为材料,研究了它们的蒸腾特性。结果表明,各竹种4月份、8月份蒸腾日变化均为"双峰型"曲线,中间出现短暂的"午休"现象,但各竹种蒸腾速率高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在11月份则为"单峰型"曲线。其中8月份各竹种的蒸腾速率要大于其余两个月份。各竹种竹秆、叶片蒸发速率与温度、光照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水平达到极显著,与湿度呈负相关,相关性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在黔北山区31个样地中6个立地因子对撑绿竹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及丛平均株数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海拔、小地形部位、土层厚度及坡度对撑绿竹生长的影响较大,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而不同坡向和土壤类型对撑绿竹的生长则没有显著差异;(2)造林地应选择在海拔700 m以下(尤其是高产竹林),700~800 m则选择背风的山冲山洼,800 m以上不适应撑绿竹生长;(3)小地形部位的坡上部(山脊)不太适应于撑绿竹生长而不宜栽种,其余河滩、山冲(山洼)、坡下部及坡中部等均可栽种撑绿竹;(4)土层厚度中的薄层土(<40 cm)不太适应于撑绿竹生长,造林地应选择在中、厚层土壤上,最好是厚层土;(5)紫色土和石灰土、阳坡和阴坡均适应于撑绿竹的生长,但紫色土、阳坡生长的撑绿竹相对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9.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山核桃嫁接的效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3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IAA、6-BA、GA1,3)以3种浓度对山核桃3类接穗(一年生枝、生长枝、结果枝)的嫁接进行正交田间试验(L273^3),经方差分析表明:试验的3种物质中,IAA具显作用,F值分别为2.91、2.94、3.49,都超过了F0.10临界值;6-BA没有效果,赤霉素在结果枝的嫁接中与生长素交互起显作用。因此,在山核桃嫁接时,外源IAA对山核桃嫁接起主导作用,不同时间的处理,激素对嫁接的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揭示毛竹竹秆秆柄形态学与解剖学特征。方法 利用形态统计学、滑走切片与石蜡切片技术对不同发育时期毛竹秆柄形态与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结果 毛竹成熟笋秆柄长约3.22 cm, 基部、中部与上部直径分别约为1.2、1.4与1.9 cm,平均具有约14个芽鳞片。解剖学分析显示,毛竹秆柄为实心结构,从外到内依次分布有表皮、下皮、皮层、维管组织与基本组织。其中,下皮约7层细胞,皮层约25层细胞,秆柄横切面维管束分布数量约672个。毛竹竹秆秆柄维管束从形态上可分为6种类型,以仅具有单个后生导管的纤维帽闭合式维管束为主,其形态显著不同于毛竹竹秆与竹鞭节间典型的开放式维管束。同时薄壁细胞纵向排列不规则,且无明显的长、短细胞之分。纵切显示,秆柄木质化程度、维管束密度均为底部最高,中部次之,上部最低。对不同初生增粗生长期笋芽秆柄形态与解剖学观察发现,发育后期笋芽秆柄芽鳞片数、长度与直径均与成熟笋秆柄接近;同时发育前期笋芽秆柄已具有与成熟笋秆柄相同的芽鳞片数;但秆柄长度变化从小到大依次为发育前期笋芽<发育中期笋芽<发育后期笋芽。结论 毛竹竹秆秆柄解剖学结构显著不同于竹秆;秆柄基本结构在笋芽的发育前期已分化完成;发育前期至发育后期笋芽秆柄具有一个明显的伸长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