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鲍氏层孔菌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本文首次以发酵培养物的免疫增强活性为指标,同时结合发酵生物量、胞外多糖含量等指标,研究发酵时间、初始pH值、碳源、氮源、无机盐、装液量、温度等因素对鲍氏层孔菌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基初始pH 6.0,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豆粉,无机盐为MgSO4,装液量为40 mL/150 mL三角瓶,26℃培养7 d时,培养物的免疫增强活性、生物量及胞外多糖含量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2.
对硫酸盐还原菌产亚硫酸盐还原酶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碳源、氮源、温度、起始pH、装液量及发酵周期等.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表明,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以尿素作为氮源,选C∶N比为1∶3,在初始pH 7.0的条件下,接种量为5%,装液量为1∶3,35℃摇床培养42h,酶活力可达到16.2U/mL.  相似文献   

3.
利用单因素筛选和正交试验对磷矿分解菌DPB5发酵生产活菌体的液体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一些适合磷矿分解菌生长的碳源、氮源、温度、初始pH、转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碳源为土豆粉、氮源为酵母膏、初始pH为6.5、转速为240r/min、温度为40℃的培养条件下培养16h,600nm吸光度达到2.079.用最佳培养条件绘制了磷矿分解菌DPB5的生长曲线,发现培养12h左右最适合用于生物有机肥配制.  相似文献   

4.
对自行筛选的碱性果胶酶生产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考查了碳源、氮源浓度和接种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经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研究,该菌株最佳产酶条件组合为:果胶添加量0.3%、NaNO3添加量0.6%、接种量6%.在此条件下,碱性果胶酶酶活力达到6 079 U/mL.  相似文献   

5.
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产几丁质酶的细菌LL-C.该菌经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及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分析,鉴定为Luteibacter rhizovicinus,属于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以不同发酵时间、碳源、氮源、起始pH值、培养基装液量和培养温度为因素,考察LL-C菌株产几丁质酶的优化条件.结果表明,最有利于该菌产几丁质酶的条件:碳源为胶体几丁质、氮源为(NH4)2SO4,培养基起始pH值为4.5,培养基装液量为30 mL,培养温度为32 ℃,振荡培养时间为7 d,此优化条件下,摇瓶产酶活力为115.02 μkat·L-1.  相似文献   

6.
产辅酶Q10热带假丝酵母菌株C-1发酵过程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C-1为CoQ10的生产菌,通过发酵过程的优化,重点考察了碳源、氮源、接种量、酸碱度和装液量等对生物量和CoQ10产量的影响。发现氮源对产物合成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酸碱度、装液量和碳源。优化后的发酵条件是:碳源,葡萄糖26g/L+蔗糖26g/L;氮源,酵母膏7.5g/L+蛋白胨7.5g/L;pH为6.5,装液量为40mL,发酵时间为30h,培养温度为30℃,CoQ10的得率为10.8mg/L。此外,加入适量的维生素B1、烟酸和铁离子等有利于CoQ10微生物细胞的生长和CoQ10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耐碱性木聚糖酶发酵生产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下的产耐碱性木聚糖酶的情况 .类黄假单胞菌SQ153 产酶适宜条件为 :以4%的麸皮为碳源 ,以 0 .6 %的尿素为氮源 ,pH 10 .0 ,37℃ ,2 0 0r/ pm培养 14h ,其酶活力达 5 98IU/mL培养基 .在 5L自控发酵罐中 ,产酶达到同样水平 ,发酵周期缩短约 1h .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发酵法合成高分子聚合物γ-PG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株γ-聚谷氨酸高产菌枯草芽孢杆菌B-115为实验菌株,分别考察碳源、氮源种类及浓度、前体物添加量、生长因子和发酵条件对γ-聚谷氨酸产率的影响.优化结果显示:碳源是6.5%的玉米糖化液,氮源是0.4%的普通蛋白胨,前体物谷氨酸钠的添加量为4%,生长因子种类及添加量分别为0.15%硫酸镁、0.006%硫酸锰、0.8%磷酸二氢钾、1.0%氯化钠、0.03%氯化钙;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6.5,接种量2%,装液量50 mL/250 mL1,50 r/min3,7℃培养84 h;γ-聚谷氨酸的产率可从57.85 g/L提高到68.30 g/L.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菌核曲霉(Aspergillus sclerotiorum)As-68菌株发酵液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菌活性,用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适宜的碳源、氮源及其浓度和适宜发酵条件,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探究碳源浓度、氮源浓度、菌龄和转速对抑制水稻白叶枯病菌影响效果,采用最陡爬坡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进一步优化,获取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和条件.结果表明:碳源浓度、氮源浓度、菌龄和转速对抑制水稻白叶枯病菌影响效果显著;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和条件为碳源9.46%葡萄糖、氮源0.57%黄豆粉、菌龄6 d、接种量5%、转速170 r·min~(-1)、发酵温度28℃.经模型验证实验优化后抑菌圈直径实际值为(50.10±0.20) mm,较优化前抑菌圈直径增大了52.70%.该实验可为生物农药开发及作物病害防治提供参考,为农业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菌丝体生物量和多糖产量为主要指标,对桑黄(鲍氏层孔菌)的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碳源、氮源,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桑黄液体深层发酵的培养基。结果表明:蔗糖为最佳碳源,氯化铵为最佳氮源;最适培养基各成分的质量浓度为蔗糖70g/L、氯化铵10g/L、磷酸二氢钾0.5g/L、硫酸镁0.5g/L、氯化钠1g/L,pH值自然,以此条件发酵最大菌丝量为2.814g。在接种量5%、装液量50mL、28℃发酵过程中发现,发酵120h时桑黄菌丝体生成量最大,随后呈下降趋势;发酵液pH值随着发酵进程呈现明显下降,在120h后基本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采用液体发酵法研究了灵芝培养过程中发酵液pH值、菌丝体生物量、胞外胞内多糖含量及漆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菌丝体生物量、胞外胞内多糖含量及漆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均呈先升后降趋势,pH值前3天下降,之后基本不变;菌丝体生物量、胞内多糖含量及漆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具有相同时间效应和变化趋势,均在发酵4d后达到峰值.漆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可以反映灵芝菌丝体生长状况,且相对于其它检测指标更为灵敏、简便,可用于发酵过程指示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虫草头孢菌CS-866菌株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虫草头孢菌CS-866菌株的菌丝体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其适宜的培养基消前pH为5.0~7.0,培养温度为26~28℃,接种量为3%~5%,最佳种龄为3 d,发酵周期4 d,培养基消前加0.3%毛豆油消沫,发酵过程中对通气量的要求较高.虫草头孢菌丝体所含氨基酸与天然冬虫夏草相近,红外吸收光谱也表明两者所含的各类化学成分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3.
纳豆激酶产生菌的固体发酵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影响纳豆激酶产生菌固体发酵时产酶影响因子如碳源/氮源、含水量、温度、pH和培养时间等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菌株1适宜的固体发酵产酶培养基豆粕:麸皮比为3∶1;菌株2适宜的固体发酵产酶培养基豆粕:麸皮比为1∶1时产酶活性最高;菌株1适宜的培养基含水以50%最好,菌株2以70%最好;培养基初始pH均在7.0时酶活最高;发酵温度均以25℃最好,不易超过30℃;两个菌株的适宜发酵时间分别为36 h(菌株1)和72 h(菌株2).在优化发酵条件下,两个菌株单位发酵物中纤溶酶平均酶活力可分别达到1 407.25 U/g(菌株1)和953 U/g(菌株2).  相似文献   

14.
对以葡萄糖母液为原料进行半连续发酵生产红曲色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总葡萄糖母液浓度为150g/L时,以90g/L初始葡萄糖母液开始发酵至48h,60h分别流加30g/L的葡萄糖母液.流加发酵组的色素浓度比非流加发酵组的色素浓度增加243%.  相似文献   

15.
茁霉多糖发酵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出芽短梗霉为生产菌株,蔗糖为碳源进行发酵生产茁霉多糖.通过摇瓶实验,确定了该菌株的发酵条件,并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此条件下,获得了较高的多糖产量.实验表明,摇瓶转速和发酵初始pH值是多糖发酵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们与多糖的合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柱状田头菇生物学特点及栽培特性.结果表明,柱状田头菇适宜在玉米粉蛋白胨培养基中生长;在pH7的环境中生长最理想;在以甘露糖为碳源或以谷氨酰胺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选用0.1kg/L葡萄糖或0.001kg/L蛋白胨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采用棉子壳麦麸黄豆粉培养料栽培,可提高子实体生物学效率;采用麦麸硫酸铵液体菌种栽培,可促进菌丝的生长,提早原基分化,能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子实体,而且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到蝉拟青霉优良的培养基及摇瓶发酵条件,通过对碳、氮源筛选的单因素实验,筛选出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在此基础上以筛选的碳源、氮源及无机盐K2HPO4,MgSO4.7 H2O为考察因素,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利用正交实验筛选出生物量较高的培养基组合.结果表明,最优培养基按质量分数为葡萄糖3%,蛋白胨1.5%,K2HPO40.1%,MgSO4.7 H2O0.05%.适宜的摇瓶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5~27℃,培养基起始pH6~7,接种量6%,摇床转速为150 r/min,500 mL三角瓶最适装液量为100 mL,发酵周期为7 d.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导致丹参连作障碍的邻苯二甲酸与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相互作用,采用气相色谱法确定邻苯二甲酸的来源;通过室内菌丝生长抑制实验,研究邻苯二甲酸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作用及临界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菌丝生长抑制实验中培养体系在菌丝生长前后邻苯二甲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丹参植株地上部含有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成分,总相对含量为8.264%;地下部含有5种邻苯二甲酸酯类成分,总相对含量为1.069%;邻苯二甲酸浓度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生长存在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方式,在其浓度为0.1 mg/mL时,立枯丝核菌菌落数最多且菌落直径最大。在相同培养条件下,邻苯二甲酸的加入促进了立枯丝核菌生长繁殖,但其含量没有降低,证明邻苯二甲酸不是给立枯丝核菌生长提供碳源,而是起到相当于催化剂的作用。该研究旨在为克服丹参连作障碍提供新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导致丹参连作障碍的邻苯二甲酸与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相互作用,采用气相色谱法确定邻苯二甲酸的来源;通过室内菌丝生长抑制实验,研究邻苯二甲酸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作用及临界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菌丝生长抑制实验中培养体系在菌丝生长前后邻苯二甲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丹参植株地上部含有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成分,总相对含量为8.264%;地下部含有5种邻苯二甲酸酯类成分,总相对含量为1.069%;邻苯二甲酸浓度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生长存在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方式,在其浓度为0.1 mg/mL时,立枯丝核菌菌落数最多且菌落直径最大。在相同培养条件下,邻苯二甲酸的加入促进了立枯丝核菌生长繁殖,但其含量没有降低,证明邻苯二甲酸不是给立枯丝核菌生长提供碳源,而是起到相当于催化剂的作用。该研究旨在为克服丹参连作障碍提供新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石榴枯萎病(Pomegranate wilt)为甘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Halsted)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是四川省攀西地区石榴上的一种新病害。对甘薯长喙壳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供试甘薯葡萄糖琼脂(SPDA)、马铃薯甘薯葡萄糖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玉米琼脂、石榴叶煎汁琼脂5种培养基中均能良好生长,而在查氏(Czapek)固体培养基和2%水琼脂培养基上不生长。能利用多种碳源,其中葡萄糖为最佳碳源。不同温度和pH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大。菌丝在10-35℃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6℃,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min;菌丝生长的pH范围为3-6,最适pH为5。黑暗条件有利于病原菌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