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融合的一些进展 1960年,E.C.Cocking用酶法从高等植物细胞中分离得原生质体,为高效地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原生质体打开了局面。迄今已能从几乎所有的植物薄壁细胞中分离得生活的原生质体,并对种类日渐增多的植物原生质体进行培养。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世上已能使近百种植物由原生质体培养成植株。在我国,除早年已由胡萝卜、菸草和矮牵牛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外,近年对园艺、药用、经济植物和禾谷类植物的十个科约24种植物,用原生质体培养物再生了植  相似文献   

2.
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全面了解模板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的现状,找出原生质体培养的规律,概述了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及再生植株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介绍了国内外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及无性系变异筛选及遗传转化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3.
生物系遗传和细胞研究所所长郝水教授及其博士生安利佳等人,在《植物学报》1991年第一期上,发表了《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植株再生》的学术论文。近年来,豆科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进展很快,目前已有13属约33种豆科植物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大豆、赤豆、百脉根、多变小冠花等有经济价植的豆科植物,已由我国学者通过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细叶黄芪(Astragalus tenuis)是一种豆科目草,关于它的离体培养,国内尚未见报道。作者进行了细叶黄芪叶肉细胞的分离培养,并得到再生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生物技术中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就是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的研究。利用这项新技术,不仅大大促进了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及遗传学中许多理论问题的研究,而且为作物的品种改良和育种提供了新颖的工具和方法,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十年来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许多重要农作物,特别是禾本科作物中,如水稻、小麦、玉米、小米、高梁等原生质体培养得到再生植株。本文将对以上系列研究的进展、原生质体培养的方法和有关研究的意义进行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一、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技术 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已能使近千种植物的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经过离体培养再生成完整植株。80年代以来,大量的试验研究资料表明,由组织培养物再生出的植株中存在着广泛的变异,在甘蔗、马铃薯、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等重要经济作物中都观察到这种现象,这种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中出现的变异被称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无性  相似文献   

6.
用刀豆原生质体为材料,从培养分化开始,经过无菌苗的培养、酶解、原生质体分离、原生质体培养及愈伤组织培养五个阶段,长成完整植株,整个周期为217d。本文对整个培养过程中的条件作了详细探索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小麦与高冰草原生质体融合及再生能力的恢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普通小麦济南177悬浮细胞来源的原生质体与高冰草愈伤组织来源的原生质体用PEG诱导融合,由于来源材料的长期继代,小麦原生质体的再生能力已很低;高冰草原生质体不能分裂;而融俣产物却能高频率的分化出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8.
经狭叶柴胡悬浮细胞系分离的原生质体用强度为 2 60 μW /cm2 紫外线照射 0 ,1 ,2 ,3min后 ,与石防风原生质体在PEG诱导下融合 .对融合再生的 56个单细胞克隆进行杂种形态学、染色体、同功酶分析表明 ,其中的 34个为体细胞杂种细胞系 .5个杂种愈伤组织 (不对称融合产物 )在培养 1 2个月时再生出完整小植株 .  相似文献   

9.
以植物根、茎、叶、叶柄作为原生质体的分离材料,经过分离收集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培养获得完整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培养基的渗透压应与酶液的渗透压相等.  相似文献   

10.
<正>1960年Cocking用酶法首次分离出了有活性的原生质体。1971年Takebe等从烟草叶片分离原生质体,经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原生质体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以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济南177悬浮细胞来源的原生质体与高冰草(Agropyronelongatum)愈伤组织来源的原生质体用PEG法诱导融合.由于来源材料的长期继代,小麦原生质体的再生能力已很低;高冰草原生质体不能分裂;而融合产物却能高频率的分化出完整植株.融合再生植株的表型类似高冰草,染色体数目和同工酶谱亦然.但它们早期发育的模式与小麦相似.  相似文献   

12.
不同外植体和激素对哈密瓜植株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哈密瓜离体培养的研究越来越多 ,已用子叶、离体胚、花药和原生质体诱导出了再生植株。一般情况下 ,哈密瓜的不定芽多以高浓度的 6 BA诱导外植或原生质体产生愈伤组织 ,然后通过继代培养产生不定芽 ,但诱导率很低 ,且畸形和玻璃化苗多 ,难以获得再生植株。在诱导生根方面 ,多采用在生根培养基上使用低浓度的生长素类物质 ,如IAA、IBA和 2 ,4 D等。但在外植体和激素对哈密瓜再生植株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我们以MS为基本培养基 ,添加不同浓度的 2 ,4 D和 6 BA(MS + 2 ,4 D 0 .5 ,MS + 6 BA 0 .2 ,MS +…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原生质体分离培养,依材料的不同,有各自的最佳分离和再生条件。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也已很深入。选择单核体、同核体为基本的遗传材料,应用融合技术,可改良食用菌品种。将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目前已开展了外源基因的导入、DNA的分离和纯化、RFLP和PCR的应用、基因文库的构建等研究。  相似文献   

14.
药用植物石防风与柴胡不对称体细胞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狭叶柴胡悬浮细胞系分离的原生质体用强度为260μW/cm^2紫外线照射0,1,2,3min后,与石防风原生质体在PEG诱导下融合,对融合再生的56个单细胞克隆进行杂种形态学、染色体、同功酶分析表明,其中中的34个为体细胞杂种细胞系。5个杂种愈伤组织(不对称融合产物)在培养12个月时再生出完整小植株。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原生质体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邱龙新 《龙岩师专学报》2002,20(6):49-49,52
食用菌原生质体分离培养,依材料的不同,有各自的最佳分离和再生条件。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也已很深入。选择单核体、同核体为基本的遗传材料,应用融合技术,可改良食用菌品种。将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目前已开展了外源基因的导入、DNA的分离和纯化、RFLP和PCR的应用、基因文库的构建等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豆的细胞组织培养 ,在大豆遗传操作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受到国内外极大关注。现在已从大豆下胚轴、子叶、叶、顶芽和花药芽原生质体获得幼苗或植株的报道。但大豆的组织培养中与其他农作物相比在培养过程、成功率、植株再生方面仍较困难。本文对大豆的组织培养、植株再生、原生质体培养、花药培养、顶芽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作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7.
大豆的细胞组织培养,在大豆遗传操作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受到国内外极大关注。现在已从大豆下胚轴、子叶、叶、顶芽和花药芽原生质体获得幼苗或植株的报道。但大豆的组织培养中与其他农作物相比在培养过程、成功率、植株再生方面仍较困难。本对大豆的组织培养、植株再生、原生质体培养、花药培养、顶芽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作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秧龄、纤维素酶浓度、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比例等因素对分离水稻叶肉原生质体的影响,建立了培养水稻无菌苗、用叶鞘分离水稻叶肉原生质体的方法,该方法解决了愈伤组织诱导困难,分离水稻原生质体的分离期长、费时、费力的问题,大大缩短了分离原生质体的时间,对水稻叶肉原生质体的培养条件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用纤维素酶(按照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方法制备)分离酒草叶肉细胞,获得大量完整的有活力的原生质体。采用了液体浅层培养法,培养过程中又加入低渗的新鲜培养液,一个多月后,再生细胞生长、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然后经转移到固体培养基,分化成再生植株。讨论了液体浅层培养的优越性及诱导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激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用纤维素酶(按照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方法制备)分离酒草叶肉细胞,获得大量完整的有活力的原生质体。采用了液体浅层培养法,培养过程中又加入低渗的新鲜培养液,一个多月后,再生细胞生长、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然后经转移到固体培养基,分化成再生植株。讨论了液体浅层培养的优越性及诱导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激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