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综合类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一、引言同源多倍体植物往往在形态上表现巨型现象,許多作者曾企图在植物育种上利用这个特点。近年来,在丰产的同源四倍体燕菁(Josefsson,1955,)、合糖量高的四倍体甜菜等,1959)、高产抗逆的四倍体黑麦草(Wit,1958)、抗病虫害的四倍体属鲐薯  相似文献   
2.
关于植物细胞原生质体游离培养成完整植株的报道,在国内外均可见。但是用豆科粮食作物赤豆的叶肉细胞原生质体进行游离培养,并成功地获得绿苗,这是相当困难的。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葛扣麟教授、王蕴珠副教授主持的“七·五”攻关课题组经过三年努力,终于突破难关,在世界上首次取得成功。这说明,我国细胞工程研究领域又一次作出世界水平的成果。下面发表的就是关于这一成果的研究简报。本刊为了向国内外读者报道我国科技战线的研究成果,希望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支持,请你们推荐或直接向本刊投寄经过科学鉴定的研究简报。每篇可在20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3.
4.
外源基因在绿豆、赤豆叶肉原生质体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等植物遗传工程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将外源基因直接引入植物细胞或原生质体中成为可能。豆科植物因为其特有的固氮功能,一直是国内外植物生理学家热衷研究的对象。近些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都在致力于建立一些有效的转化系统(如用PEG法、电击、  相似文献   
5.
水稻单细胞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以水稻幼穗为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振荡培养,分离出单细胞。观察到两种细胞类型:一类细胞呈圆形,其核较大,细胞质较致密,分裂活性较强;另一类细胞呈长形或不规则形,其核较小,细胞质较少,很少见到分裂现象。这两类细胞数目与培养基中大量元素、肌醇和2.4-D浓度有很密切的关系。通过半连续悬浮培养使圆形细胞增加,培养40~60天后圆形细胞数达95%。观察到单细胞活体连续分裂的过程及从悬浮培养细胞液中滤出的单细胞再生成了植株。  相似文献   
6.
GUS基因对红豆草部分酶解小细胞团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击法,将大肠杆菌的GUS基因(β-葡糖苷酸酶基因为报告基因)导入红豆草部分酶解小细胞团,利用GUS基因产物与底物X-Gluc反应的组织化学定位试验,检测到GUS基因在受体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对部分酶解的程度、不同电压条件下的转化效率以及两种质粒的不同启动子对GUS基因表达的强度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引言在芸苔属(Brassica)植物中,包含有许多各种不同染色体数目的物种.根据水岛的报告从种间杂种染色体配对情况的研究表明,其中染色体数目较多的物种——欧洲油菜(B. napus, L.),芥菜(B. juncea, Coss.),非洲油菜(B. Carinata, Braun)——都是所谓复合种;而染色体数目较低的物种——矮油菜(B. campestris, L.),甘蓝(B. oleracea, L.)和黑芥(B. nigra, Koch)——则是所谓基本种.复合种的染色体组是由基本种构成的.这一概念通过芸苔属植物人工合成种的研究,目前已被完全证实.  相似文献   
8.
随着以基因工程为前导的世界性新技术革命高潮的兴起,人们的注意力正在开始向一个更加热门的领域转移,这就是植物基因工程的开发与前景问题。八十年代在动物、微生物基因工程中取得的重大突破,预示着植物育种家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能够真正准确地按照设计蓝图构建新生物类型的美好企求已经问鼎有望,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为遗传转化的植物细胞  相似文献   
9.
用刀豆原生质体为材料,从培养分化开始,经过无菌苗的培养、酶解、原生质体分离、原生质体培养及愈伤组织培养五个阶段,长成完整植株,整个周期为217d。本文对整个培养过程中的条件作了详细探索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玉米杂种一代与亲本基因表达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5  
杂种优势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生物学现象,很久以来即被厂泛用于农业、畜牧业、园艺及水产等众多的生产领域.尽管杂种优势利用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人们对杂种优势机理的认识却始终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早在1910年Bruce即已提出显性互补学说用以解释杂种优势形成的原因,其后Shull等又提出超亲优势与显性上位作用理论进一步说明杂种优势产生的遗传机制,但是迄今为止,这些假设与学说大多仍停留在理论模型阶段,未能从实验上加以证实.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基因产物比较分析技术——差异展示法(differential display)的问世,为人们从分子水平探明杂种优势形成的机制提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