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发现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肝胰腺上皮、肠上皮和甲壳下表皮细胞质中1种杆状病毒粒子,为中国对虾杆状病毒(CBV).该病毒直径44~45nm,长度170~200nm,中央是高电子密度的核心,外裹的衣壳不明显,但囊膜清晰可辨,在囊膜与核心之间有一个中宽端窄的间隙,本病毒仅在胞质中增殖,不形成包涵体,但形成封人体,它们所造成的靶细胞病理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感染率与感染度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石蜡切片法调查了不同龄期养殖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 baculovirus,MBV)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表明各龄期养殖斑节对虾的MBV感染率达100%或接近100%.MBV感染度以养殖早期较高(最高可达142.317‰),养殖中期下降(最低为11.334‰),养殖后期又呈上升趋势.这与对虾的免疫状况及环境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感染度与水体理化因子关系模型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产实践的观察和水体理化因子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杆状病毒感染度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对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感染度与水体理化因子关系模型进行了修订,以便更好地指导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从苏州市某淡水养殖池塘中采得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病虾,从病体中分离出一种杆状病毒,纯化的病毒粒子经电镜观察发现其大小(50nm×375nm)、形态特征(杆状)与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极其相似,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回归试验及病毒分离、观察实验,初步表明采集的病料为对虾白斑综合症病虾.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中检出杆状病毒,经对病虾鳃,前中肠,卵巢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在这些组织中发现大量有囊膜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67nm×128nm,核衣壳为324nm×92nm。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涵体,在核内或在细胞质的发生基质中装配。从病毒的形态特征,感染组织以及典型的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认为亲虾感染的病毒与近年广泛报道的造成养殖对虾大规模流行病的主要病因--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为同一种  相似文献   

6.
用取自发病虾塘的患白斑病斑节对虾为材料,对健康的万氏对虾(Penaeusran-namei)进行人工投喂和注射感染.结果显示白斑病的病原白斑杆状病毒可以通过投喂和注射感染健康的万氏对虾,在3~5d内使受试对虾发生大量死亡,虾体出现典型的甲壳白斑症状和白斑病特征性组织理变化,从病变细胞观察到白斑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7.
为开发渤海滩涂对虾养殖业,研究盐度(30‰和45‰)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仔虾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0周的室内养殖,除斑节对虾外,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在不同盐度下生长无显著差异(P>0.05).凡纳滨对虾无论是在盐度30‰或45‰,其生长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中国明对虾和斑节对虾(P<0.05),表明凡纳滨对虾更适于高盐环境养殖.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质中杆状病毒增殖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中国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指出:对虾杆状病毒可在肝胰腺上皮细胞的胞质内增殖,与以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为特征的增殖方式明显不同。溶酶体在增殖过程中内吞濒临解体的线粒体和病原体,利用线粒体内嵴提供的能量,有规律地组装成杆状病毒的包涵体。这一结果为探讨对虾暴发大面积死亡的病因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室内试验表明,投饲蝇蛆起始时间至少需在病毒侵袭前10 d,对对虾起始死亡时间和50%,90%死亡时间才有明显的延缓,分别较对照组延长1.76,3.04,4.1倍;蝇蛆可以显著提高对虾的抗杆状病毒感染能力,激活对虾的酚氧化酶系统.田间试验表明,投喂有蝇蛆的虾池,存活时间平均为64 d,不投喂蝇蛆的对虾,存活时间平均为33.5 d.1993年投喂蝇蛆的虾池平均每天死虾数小于存池量的0.023%,1994年平均每天死虾数占存池数的0.015% ,经PCR检测证实,1993,1994 年对虾中杆状病毒病变的个体仅占1.15%.  相似文献   

10.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又称白斑综合症病毒,是对虾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病原体,至今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充分了解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分子致病机理,是病害防治的根本途径,了解病毒的动态增殖特征是该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定量PCR技术,研究对虾白斑杆状病毒人工注射感染后,早期的增殖规律以及感染致死对虾的病毒累积.并对对虾感染病毒后存活时间与个体大小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初期感染病毒含量有短期下降,然后才呈现递增的过程.死亡对虾病毒累积量大于1011病毒粒子/毫克组织(P<0.01).而在4.6~11.6g范围内,感染对虾存活时间与对虾质量不存在相关性(P>0.2).  相似文献   

11.
虾蟹混养与病毒病的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探讨虾触混养的合理性。方法:利用石蜡切片法和电子显微镜对来自同一池塘的发病的班节对虾和锯缘青蟹进行了病原体的检测,结果:在病触和病虾的中肠泉上皮细胞核内均发现了一种不形成包涵体的杆状病毒,在病虾中还发现有斑节杆状病毒感染。结论:虾蟹混养的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感染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探究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MBV)感染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指导虾病的防治 .方法 :利用索氏 (Soxhlet)提取法对养殖健康斑节对虾和MBV感染斑节对虾的中肠腺脂肪含量进行了检测 .结果 :健康对虾中肠腺脂肪占干重平均 34 2 8% ,占湿重平均 9 60 % ,含水率平均 71 0 6% .MBV轻度感染的中肠腺脂肪占干重平均 31 52 % ,占湿重平均 9 58% ,含水率平均 69 31% ,三者与健康对虾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30、P >0 90和P >0 4 0 ) .MBV重度感染的中肠腺脂肪占干重平均 56 4 2 % ,占湿重平均 2 4 14% ,两者均明显高于健康虾和MBV轻度感染虾 (均为P <0 0 0 1) ;含水率平均 57 2 2 % ,明显低于健康虾和MBV轻度感染虾 (均为P <0 0 0 1) .结论 :严重感染MBV的斑节对虾可出现脂肪代谢紊乱 ,造成脂肪堆积 ,进而影响中肠腺的消化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广西沿岸斑节对虾养殖西移试验过程,总结了斑节对虾西移养殖经验。证明斑节对虾可在广西西部沿海大面积推广养殖,其成活率、经济效益均高于养殖其它品种的对虾。  相似文献   

14.
随机抽取北部湾野生墨吉明对虾和斑节对虾各80尾,对其体长、头胸甲长、胸高、胸宽、尾长、额剑上刺数、额剑下刺数和体质量等8个性状进行测量.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体质量与形态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墨吉明对虾5个性状、斑节对虾3个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它们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指标.墨吉明对虾的体长、头胸甲长、胸宽、额剑上刺数和额剑下刺数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而斑节对虾则为体长、尾长和胸宽.在墨吉明对虾的上述5性状中,胸宽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0.388)最大,其次为体长、头胸甲长、额剑下刺数影响相对较小,而额剑上刺数则为负效应;但在斑节对虾的上述3个性状中,体长(1.020)是影响体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胸宽,尾长为负效应.通过分析,建立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从而为墨吉明对虾和斑节对虾的选育种提供理想的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15.
斑节对虾白斑症的发病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虾白斑症的病程及病症特点,方法:对健康斑节对虾进行人工感染,同时用套式PCR检测感染后斑节对虾血液中病毒核酸的相对含量,结果:斑节对虾感染白斑症病毒后,依次表现出厌食,不活动、体色变红、甲壳出现白斑,反应迟钝直至侧卧死亡,濒死对虾的典型症状为空胃、红体、甲壳白斑、甲壳下水肿及甲壳易剥离;感染对虾出现拒食后,其血液中白斑症病毒(WSSV)DNA的相对含量急剧增加。结论甲过同步不肿和甲壳易  相似文献   

16.
海水和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脂质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取海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 (海养虾 )和淡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 (淡养虾 )的肌肉2~ 3g、肝胰腺 1 g,采用 Folch液提取脂肪 ,用气相色谱法 (GC法 )分析测定脂肪的含量和组成。结果表明 :海养虾肌肉含脂肪 3.93% ,比淡养虾肌肉含脂量 2 .79%高 ;海养虾肝胰腺含脂量 1 2 .2 3% ,略低于淡养虾的 1 2 .98%。淡养雄虾的肝胰腺脂肪含量比雌虾高 ,但其肌肉含脂率比雌虾低。在已检测出的脂肪酸中 ,不饱和脂肪酸占大多数 ,而且不饱和多烯酸的含量明显高于不饱和单烯酸 (P <0 .0 1 )。海养虾和淡养虾肌肉脂肪酸含量在 C1 4 :0 ,C1 8:2 n6,C1 8:3 n3 上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肝胰腺脂肪酸含量在 C1 8:2 n6,C1 8:3 n3 ,C2 0 :4n6上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南美白对虾与中国对虾、斑节对虾 (肝 )、日本对虾 (肝 )的主要脂肪酸含量在 C1 6:0 ,C1 8:0 ,C1 8:1 n9,C1 8:2 n6,C1 8:3 n3 和 C2 0 :4n6上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7.
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暴发流行与水体理化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海水化学分析方法每天检测5口斑节对虾(Penaeus manodon)养成池两茬共90余天9项水质指标,结果表明它们的变化范围是:温度14.7-31.8℃、盐度13.6-30.6、溶解氧2.3-9.8水质指标,结果表明它们的变化范围是:温度14.7-31.8℃、盐度13.6-30.6、溶解氧2.3-9.8mg/L、pH7.3-9.5、硫化物(S^2-)0-0.13mg/L、磷酸盐(PO4^3-P)0-2.33mg/L、硝酸氮(NO3-N)0-1.33mg/L、亚硝酸氮(NO2^2-N)0.0.28mg/L、氨态氨(NH4^ -N NH3-N)0-0.66mg/L, 皆在斑节对虾该项指楠的耐受范围内,且无论这些因子含量如何变化,5口虾池两茬在虾养殖55d后皆因患WSS而死亡,表明在所检测的虾池这些水质因子并非WSSV感染暴发流行的指标因子。  相似文献   

18.
应用草酸-焦锑酸盐结合的沉淀技术研究了在不同Ca^2 浓度条件下斑节对虾光感受器细胞胞内储存的Ca^2 的变化,电镜观察表明:在高钙溶液培育后,细胞内的多囊体、色素颗粒、板膜体中都存在大量的焦锑酸钙沉淀的黑色颗粒,线粒体中则无;在生理溶液培育后,线粒体中出现沉淀,而其他Ca^2 储存器中焦锑酸钙沉淀的黑色颗粒则大量减少,低钙溶液培育后焦锑酸钙沉淀的黑色颗粒情况与生理溶液条件下的相似,研究证实光感受器细胞内储存的Ca^2 受到胞外Ca^2 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